網上訂餐創業解讀

  外賣訂餐幾乎可以說是大學生創業的最熱門領域,這個領域每天都有新的學生創業者誕生。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餓了麼網上訂餐是如何成功的?

  阿里巴巴、美團和大眾點評紛紛佈局外賣訂餐領域。由草根崛起的訂餐網站餓了麼,最近也敲定了一筆億級的戰略投資,暫時維持著自己的領先優勢。外賣訂餐的背後,不僅僅是一個萬億的消費市場,更是一個頻繁的支付場景。可以預見到,網上訂餐將成為一個激烈程度不輸給打車應用的超級戰場。趁著這暴風雨前最後的寧靜,我來全面解析一下餓了麼。

  撰稿人:黑焰十字,小名兒“十字”,88年小公獅,長髮及肩,眼神凜冽。當然,以上種種,都不及他對網際網路和O2O深入骨髓式的吐槽和剖析來得銷魂。

  餓了麼是如何崛起的

  說起餓了麼,就沒法不談到另一家交大孕育出的訂餐網站——“小葉子”。小葉子是由張旭豪的學長范曄創辦的,2009年張旭豪創立餓了麼,騎著腳踏車送外賣的時候,小葉子已經初具規模。但到了2010年底,由於兩邊團隊執行力的差距,餓了麼已經全盤接收了整個交大及周邊幾所學校的陣地,形勢徹底逆轉。之後因為資本介入,餓了麼進入了高速增長期,一路勢如破竹,保持了一年近10倍的增長。從交大周邊一地,到上海各大校園區,到一線城市的各個校園區,再到一線城市全城。終於,餓了麼以10億元的年交易額佔據了整個外賣市場7成以上的份額,並跨過了1億美元的估值關口。

  外賣訂餐幾乎可以說是大學生創業的最熱門領域,這個領域每天都有新的學生創業者誕生。其中大部分,都因為業務拓展困難或其他自身原因而自滅了,只有極少數幾個能走出校門院牆外。而達到了一個足以與巨頭平等對話地步的,唯有餓了麼一家。

  餓了麼的商業模式

  網上訂餐的基本商業模式大致上有兩種,這兩種商業模式代表的99%以上的訂餐專案,他們各有優劣。

  第一種是跑腿模式,幫餐廳提供配送服務,並向用戶收取一定的配送費,部分專案也可以從交易額中獲得一定的比例的折扣作為配送報酬。不管是要使用者出配送費,或者通過餐廳處獲取折扣,要維持自身運作需要高客單價的支援,所以這類專案只能圍繞中高階餐廳或者集體訂餐來拓展業務,C端的需求並不是非常旺盛。由於要自建配送團隊,模式比較重,兩者疊加會導致擴張速度慢。但相應的,業務會比較穩定,和餐廳的關係也會比較緊密。

  第二種是佣金模式,主要整合餐廳後為餐廳帶來訂單,通過為餐廳帶來訂單並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比例一般是5%—12%***。雖然整個專案人力非常輕,可以快速拓展,但對於整個使用者的送餐體驗沒法控制。更重要的是佣金就像是把商戶嘴邊的肉割去一塊,由於從商戶的角度來看,你只是幫他帶來客人,為了提高利潤,餐廳會鼓動使用者擺脫平臺直接下單。

  餓了麼則是第三種模式——定額服務費。不參與配送,只提供訂單,每月收取定額服務費。

  這個模型的成功之處在於,它不但保持了輕模式的優點,還解決了困擾輕模式的商家與平臺對立的缺點。因為這幾乎改變了網上訂餐的整個理念,對商戶來說,線上的合作方從“割肉”的角色轉變成了“分肉”的角色。幾乎可以說正是這種與眾不同的商業模式,奠定了餓了麼成功的基礎。

  餓了麼到底提供的是外賣資訊化管理的服務。這整個系統是一個商戶端的線上餐廳管理解決方案,包含訂單、選單和資料等多方面的管理功能。而且同時包括客戶端軟體和出票機兩部分。部署系統後,餐廳的外賣處理流程變得相當簡潔,不需要記單子,不會記錯使用者定的菜,也不會送錯地址。餐廳的訂單量隨著餓了麼的使用者量擴張而上升後,餐廳越來越發現自己離不開這套系統,所以商家不會將使用者往平臺外推了。

  收費模式的變更和資訊系統的推進,這兩件事餓了麼做的相當早。就一個思維的轉變加上一個資訊化工程,將所有平臺都會面對的“雞”與“蛋”的問題基本解決了,因此很快步入高速發展期。

  網上訂餐創業案例:餓了麼 大學生網上送外賣創業賺到億萬家產

  “吃了麼?”是熟人相見時常見的問候,張旭豪領頭的“餓了麼”公司卻以它為商機,把盒飯成功搬到網上賣。

  2008年4月,張旭豪還是上海交大的在讀研究生。一天晚上,他和同學康嘉回到宿舍已經晚上十點多,感覺肚子餓了。他們便給幾個餐館打電話定餐,但都沒有訂上。“這外賣,為什麼不能在晚上送呢?不如我們賣外賣吧。”

  一句話,把兩個人的創業夢想激活了,他們決定開發一個網路訂餐系統,把盒飯搬到網上賣。

  12萬元的啟動資金是他們東拼西湊來的。剛開始,他們一邊承攬餐飲店的送餐服務,一邊做市場調研。為擴大業務,兩人在宿舍裡安裝了熱線電話,當接線員又當排程員。

  幾個月下來,已有17家飯店願意將外賣業務承包給張旭豪。為了讓這17家店入夥,張旭豪和康嘉費盡了苦心。第一家餐廳讓他們上門跑了20趟才談妥,兩人花費數萬元,自行印製了一萬本“餓了麼”外送廣告小冊子,內容囊括了17家餐廳的選單,在校園和街道上分發。

  在廣告的推動作用下,“餓了麼”業務猛增。那段時間,他們每天要接150-200份訂餐單。

  2008年9月,“餓了麼”團隊開始研發訂餐網路平臺。為了更專業,張旭豪先通過校園BBS招來軟體學院的同學入夥。用了半年左右,他們開發出了首個訂餐網路平臺。在網址註冊上,他們沒有用“

  網路訂餐系統初運營時,已有30家加盟店支援,日訂單量達500-600單。可那段時間,張旭豪和康嘉卻因為過於奔忙勞碌而“後院起火”:先是一名竊賊光顧了他們的宿舍,將電腦等財物一掠而空;接著,一位送餐員工在騎車送外賣途中出車禍;隨後,又有一輛配送外賣的電動車被偷;公司核心成員中有兩人選擇退出,引起團隊動盪。

  重重壓力下,張旭豪不得不撤銷熱線電話和代店外送,讓顧客與店家在網上自動下單和接單。

  為了給網站造勢,張旭豪不停地參加各種創業大賽,以擴充創業本金。2009年10月,“餓了麼”網站在上海慈善基金會和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聯合主辦的創業大賽中,獲得最高額度資助10萬元全額貼息貸款。12月,網站在歐萊雅大學生就業創業大賽上,獲得10萬元冠軍獎金……

  獲得資金的“餓了麼”網如魚得水,到2009年底,訂餐平臺已擁有50家餐廳進駐,日均訂餐交易額突破近萬元。

  為了網站的發展,張旭豪招來同校的電腦高手汪淵做網站技術總監。汪淵專門編寫了一個小軟體,可在校內BBS上給每個會員使用者自動群發站內訊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發了六萬條。“餓了麼”網站因此訪問量大增。

  靠線上和線下廣告吸引學生訂餐容易,但吸引更多飯店加盟絕非易事。多數店家保持半信半疑的態度:“我在你的網上開個頁面,放幾份選單,你憑什麼就要抽8%?”對此,張旭豪的策略是:“談,不停地談,談到老闆不想跟你再談,也許就談成了。”他們每天出門“掃街”,最忙時一天要“掃”100多家飯店,最難談的飯店,“談”了40多個回合才拿下。

  2010年5月,網站2.0版本成功上線。“餓了麼”不僅攻下華東師大,連附近紫竹科學園區也被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顧客群從大學生拓展到企業白領。僅隔一個月,“餓了麼”就推出了超時賠付體系和行業新標準。9月,“餓了麼”全上海版上線,合作餐廳超過千家,單月最高交易額達到了百萬元。

  2010年11月,手機網頁訂餐平臺上線,訂餐業務不僅覆蓋了全上海,目標還直指杭州、北京等大城市。2011年3月,“餓了麼”註冊會員已超過兩萬人,日均訂單3000份。這一戰績,很快引起了美國矽谷一家頂級投資公司高度關注,接洽數次後,“餓了麼”成功融得風險投資100萬美元。

  2011年7月,“餓了麼”相繼成立北京和杭州等兩大城市分公司。預計不久,“餓了麼”訂餐業務就會覆蓋上海、杭州和北京三大城市中所有高校和主要寫字樓。截止目前,立志把盒飯生意做成餐飲業的“淘寶網”的張旭豪,帶領團隊把“餓了麼”打造成億元“大餐”的夢想已經成為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