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經營模式

  財務風險是企業各類風險的集中體現和導火索。做好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對於企業提前識別和發現風險並儘早採取措施非常重要。以下是小編精心推薦的一些,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海爾安營紮寨模式

  海爾是國內企業較早走出去的企業,早在中國加入WTO之前。這種模式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生產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廣自己的品牌,樹立當地企業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銷售自己在當地和中國所生產的產品,避免更多的關稅壁壘等,如海爾在美國、巴基斯坦等國所建立的生產基地。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容易獲得所在國消費者的信任和歡迎,提高銷售,可以迴避關稅,但挑戰是成本較高。

  TCL品牌共享模式

  TCL的模式是一種品牌共享模式,即將自己在國際上不知名的品牌和國際上知名的品牌結合,帶動國內產品走出去,如TCL和德國施耐德,特別是和法國湯姆遜及阿爾卡特等品牌的結合,帶動了TCL產品的出口,也帶動了TCL品牌的提升。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品牌長期的共享,但也有很大的風險,從長遠來看,還是需要最終推出自己的品牌。

  聯想借船出海模式

  聯想的模式是一個以小博大的賭注,其核心是借船出海。收購IBM個人電腦部使聯想一躍跨入世界500強行列,雖然借IBM的品牌只有5年的使用期,但聯想獲得了IBM在國際上成熟的團隊和銷售渠道。不過,借船出海能否成功最關鍵的還在於雙方企業文化的融合和聯想國際化團隊的整合能力。聯想國際化的程序準備已有一段時間,從聯想英文更名、成為奧運的頂級贊助商,聯想為出海作了大量的鋪墊。這種蛇吞象的模式最大的挑戰是兩個公司文化的融合和國際人才的使用。

  華為技術領先模式

  華為的摸索是一箇中國企業注重建立和開發自己的技術體系,有明確的國家市場目標,先佔領發展中國家市場,後大力出擊發達國際市場,形成了自己品牌的拳頭產品和優勢,國際銷售已佔到公司銷售的50%,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較為成功的一種技術導向的模式。其模式的挑戰性是如何更進一步的技術創新而又避免智慧財產權糾紛。

  長虹產品代理模式

  長虹的產品代理模式從形式上來看,是中國在現階段企業走出去的一種主要模式。國內許多企業產品的出口主要依靠海外的代理。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產品出口有現成的指引或渠道,可以獲得一定的利潤,缺陷是企業自有的品牌不突出,有時過於依賴海外代理,有時甚至有回收貨款的風險。

  中石油、中海油資源互補模式

  中國目前還有不少大中型國有企業在石油、天然氣、礦石和林業等資源方面需要走出去尋找新的資源來支撐國內經濟更大的發展。這種模式一般是政府主導的國有企業為主,是中國為自身需要企業在海外發展所必不可少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一般投資額較大,其挑戰是如何加強可行性研究,加強監管,如何避免決策失誤和損失。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借雞生蛋模式

  中國企業這些年來還有一種也可稱為走出去的模式,就是到海外上市。中國目前已有上百家的企業在海外上市,包括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移動、中聯通、中石化等一大批國有企業,也包括新浪、亞信、搜狐、UT斯達康,盛大等一大批新經濟的企業。這是中國在新的形勢下利用外資的一種更有效的新方式,不僅靠走出去藉助國外市場帶回了新的資金,也帶回了更加規範化的經營管理模式。

  溫州星火燎原模式

  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這些年也出現了一種方興未艾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溫州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他們利用在海外的親戚朋友或其他網路,把中國的一些有競爭力的產品推銷到世界各地,如溫州鞋、義烏小五金、溫州打火機等,產品燎原到全世界。這種自發的、通常是家庭型的企業往往有著非常強大的靈活性和活力,是中國中小企業大面積走出去的開始,具有中國特色,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模式。但是這種模式的挑戰是如何加強行業協調、對當地文化的理解和在海外有序的管理,避免出現像西班牙燒鞋事件的發生。

  對外承包工程模式

  這種模式是一種相對傳統的模式,主要是到海外更大的市場去承攬工程。在這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中國的比較優勢,中國政府對此也比較重視,也培養出了一批在國際上能排上名的中國跨國承包公司,如中建、中土、路橋、港灣公司等。隨著伊拉克重建工作的展開、中東局勢的逐步穩定,國際承包市場還會給中國企業帶來更多的機會。

  勞務合作模式

  勞務合作模式是中國企業可以組織勞務出口的一個有巨大潛力的事業。中國是一個勞動力的資源大國,中國在向海外派勞務人員、海員、護士、研修生、廚師、甚至家政服務人員方面都有巨大的潛力可挖。現在農民工都可以進城務工了,中國也可以鼓勵素質高的勞務人員大踏步地走出去。中國在過去20多年中在這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進一步總結和提高。

  企業的經營要素

  1、依法設立***必須***

  公司是從事經營活動的法人,法人資格與經營資格的取得都需要得到國家的承認,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履行法律規定的程式,取得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等證件;

  2、以營利為目的

  股東出資組建公司的目的在於通過公司的經營活動獲取利潤,營利性則成為公司的重要要素,並以此區別於不以營利為目的公益法人、以行政管理為目的的國家機關以及非商業性公司。以從事行政管理為目的和主要活動內容的公司不應稱為公司,因為它不是嚴格意義的公司。

  3、以股東投資行為為基礎設立

  由股東的投資行為設立,股東投資行為開成的權行是股權。股權是一種獨立的特殊權利,不同於經營權等物權、不同於債權。

  4、獨立的法人

  公司須有獨立的財產作為其從事經營活動的基礎和承擔民事責任的前提。我國公司法第3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業法人。”公司作為法人,必須具備我國民法通則第37條規定的條件。

  企業的經營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企業形式也得到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企業的演進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1、工場手工業時期

  這是指從封建社會的家庭手工業到資本主義初期的工場手工業時期。16世紀至17世紀,一些西文國家的封建社會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變,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加快,大規模地剝奪農民的土地,使家庭手工業急劇瓦解,開始向資本主義工場制轉變。工場手工業是企業的雛形。

  2、工廠制時期

  18世紀,西方各國相繼開展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的普遍採用,為工廠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771年,英國人理查德·阿克賴特***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在克隆福特創立了第一家棉紗工廠。19世紀三四十年代工廠制度在英、德等國家普遍建立。工廠制的主要性是:實行大規模的集中勞動;採用大機器提高效率生產;實行僱用工人制度;勞動分工深化,生產走向社會化。工廠制的建立,標誌著企業的真正誕生。

  3、現代企業時期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工廠自身發生了複雜而又深刻的變化;不斷採用新技術,使生產迅速發展;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競爭加劇,產生了大規模的壟斷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形成職業化的管理階層;普遍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形成子一系列科學管理理論,從而使企業走向成熟,成為現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