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那麼,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1.就業人數激增與就業市場需求增長緩慢之間的矛盾。

  自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全國高校畢業生從2002年的145萬猛增至2011年的660萬人,10年來增長3倍多。從整個國家來看,我國目前正處於轉型期,政府機構改革,經濟結構調整,國有單位減員增效,吸納能力大幅下降。部分國有企業職工大量下崗待就業,農民進城打工大軍蜂擁而至,整個社會就業形勢日趨嚴峻。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目前面臨來自約1400萬國企下崗失業人員,1.5億農村富餘勞力和近1000萬城鎮年度新增勞動力的巨大壓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過發展服務業等多種途徑緩解壓力,但據權威預測,中國未來3—5年,每年城鎮需安排2200—2300萬人就業,即便經濟保持7%—8%的增長率,仍會出現每年上千萬的“工作缺口”。在社會就業崗位需求保持相對平穩或略有增長的背景下,我國高校大規模擴招後的本科生相繼畢業,一年多於一年。如此多的就業人員一同湧向一個狹小的就業市場,這在客觀上增加了國內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度,加劇了就業崗位少而就業需求增加之間的矛盾。因此,畢業生就業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2.高等學校專業調整滯後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

  高等學校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不相適應是制約大學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因素。以前,我國由於處於計劃經濟之下,在高校裡面實行的是“統包統分”,畢業生不愁畢業後沒工作。長期以來,高校不注意專業的設定與市場需求的結合,而是單純立足於自身師資條件設定專業課程,這樣勢必造成課程結構的僵化,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當國家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後,實行市場經濟,將過去那種“統包統分”改變為“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問題馬上暴露出來:尋求市場和資訊觀念不強,就業指導觀念落後,學校專業設定、教學方式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適應。近年來,很多高校重學術教育輕職業教育,不管什麼型別、什麼層次的高校都一味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靠攏,結果長線更長,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畢業生多數要走向生產第一線,而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和課程設定都偏重學術性,忽視學生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培養,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

  3.畢業生自身定位不準與素質和能力難以達到用人單位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正在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越來越趨近大眾化。而廣大學生及其家長對畢業生就業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精英教育階段的觀念上,認為只要大學畢業,就意味著是“精英”,就一定得有一個體面的工作。而事實上,知識是頭腦中的經驗系統,能力是與活動要求相符合並影響活動效果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綜合,是個體固定下來的概括的心理活動系統,二者的發展並不一致,知識與就業能力、學歷與就業能力之間不能劃等號。但是,受我國幾千年來“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思想的影響,畢業生及其家長十分強調單位的性質、行政級別***或企業規模***、中心地理位置及起點待遇等。所以觀念不能及時革新,思想不能與時俱進,是畢業生就業難的癥結所在。教育部對部分高校6000多名畢業生擇業行為的調查顯示,期望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的學生高達66.67%,僅有6.37%和2.59%的人選擇內地省會城市和中小城市,至於鄉鎮、農村及邊遠地區幾乎沒有人願去。剛畢業的大學生從各方面來看創造出的價值都是有限的,因此應理性地給自己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