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創業理念和思路是什麼

  創業維艱。尤其是對於草根創業者來說,創業成功更是一個極不容易的過程,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意想不到的艱難。那麼他們是看著怎麼的理念支援下來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草根創業理念和思路相關文章。

  六個關鍵點幫你理清當今創業思路

  對普通創業者來說,要選擇一個好的專案,不妨從六個關鍵點來考察:

  第一,有很大的消費群體。用專業點的話來說就是受眾面廣,接受度高,這樣你才能最快的進入市場,開啟銷路。

  第二,可以重複消費。你做的東西利潤再高,如果是開張吃半年,半年不開張的話,這種生意其實是很難做大的,甚至不要說做大,可能還沒生意上門你就已經倒下了,所以重複消費才是利潤的源泉。

  第三,人人都消費得起。東西再好,別人買不起或者只有很少的人願意掏這個錢,再好的生意也是無米之炊。

  第四,好推廣。一個生意如果簡單易操作,你就容易擴張,容易找到願意跟你合作的朋友,自然也就容易做大。除非你有足夠好的創意和轉化能力,否則不要去想著做什麼不可複製的、壟斷性的東西,這樣的生意如果有也早就被別人搶先了,通常是輪不到我們普通人的。

  第五,成本要可控。創業一定要選擇成本在自己可承受範圍內的,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馬雲的,如果你頭腦一發熱就賣房賣車傾家蕩產的去投入,那不叫創業叫賭命。成本足夠低,你才有足夠的生存空間,哪怕生意做不起來也不至於翻不了身。

  第六,跟對趨勢。看準未來的趨勢,你就可以事半功倍。小米公司創始人雷軍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意思就是創業創新一定要找到風口,怎麼找到風口?眼光一定要往前看,多關注未來的發展趨勢。比如現在國家大力推廣的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其中就蘊藏了巨大的商機,如果你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比別人更快的參與進去,那麼你成功的概率就會更高。

  探討草根創業:好專案不需要迎合投資人

  【新聞眼】以視訊內容製作走紅的papi醬被有關部門要求接受整改,這無疑給網紅經濟澆了一桶涼水。雖然其第一筆冠名廣告投標價為2200萬,但網紅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遭到質疑,其背後潛在的問題和風險也逐漸浮出水面。

  主持人:papi醬作為草根創客代表之一,她們與資本對接的模式成了大學創客所熱議的話題。但對大學草根創客而言,他們是否更需要明晰,自己認為的好專案如何與投資人眼中的好專案相匹配?

  朱健:papi醬贏得著名風投的青睞,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更多的草根創客有創業信心。而papi醬的成功,當前階段看更多啟迪的應是一大批創投機構。資本從以前關注盈利到關注使用者保有量,接下來的發展模式完全可以再突破。進入到創意創新專案引領的新的創投環境,什麼是好專案?具有獨創性,創業者對未來、對自己有信心的專案就是好專案。

  孫巨集斌:對於草根創客而言,首先要明白,真正的好專案源自內心的興趣與熱愛,只有興趣與熱愛才能保證創客在面臨困境時不輕易放棄。其次,只有做對社會有益的專案,投資人才有可能感興趣。papi醬被要求整改,從一定角度揭示了好專案的內涵:一是社會所需要,二是正能量。“興趣+熱愛+有益”是所有大學草根創客應認真思考的問題。

  鄧永超:朱老師和孫老師的觀點都非常好。不過,我更想尖銳地指出:沒有所謂的投資人眼中的好專案,只有自己擅長的、能夠做好的方向,迎合投資人毫無意義。

  龐雅寧:作為大學草根創客,要基於以下兩點進行事業價值考量:首先,能夠與專業相匹配並具有足夠的創意。其次,一定要想清楚為什麼要成為創客。

  需求:提供可以試錯的創客空間

  【新聞眼】袁瀚是一名地道的草根創業者,曾在12年內開垮了5間公司,他將失敗經驗總結成5個字,即:嫩、亂、急、盲、重。袁瀚是眾多失敗創客中的一例,也說明草根創客缺少孵化和支援等弊端,導致創業有可能開始即結束。

  主持人:許多類似於袁瀚的草根創客與成功之間可能只差一個適合自己的孵化空間,高校能為大學草根創客提供怎樣的創客空間,創客空間建設應具備哪些重要元素?

  朱健:從袁瀚自身角度看,5次創業失敗並不是壞事,因為經歷本身就是財富。但對於高校而言,把更多的袁瀚推到創業浪潮中,恐怕是不恰當的。高校創客空間,首先要提供的要素是導師。動員更多相近領域的創業校友,來擔任準備創業的“袁瀚們”的導師,可以避免其走許多彎路。其次要提供的是資金、場地和氛圍。不少高校都有各類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可以引導“袁瀚們”在校期間進行創業練兵。這樣的練兵成本相對較低,勇於試錯才會更有方向地成長。

  此外,高校創客空間的職能和目標,不能僅僅是幫大學生創業成功,還應具有的職能是:通過在創客空間的歷練,讓部分草根創客能知難而退,明晰自己在知識、能力儲備等方面還需要積累,或是創業時機選擇上還需要等待。

  孫巨集斌:創業非小事,創業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大學生創客的成功率更低。創業成功的因素包括創新、管理、人力和資金等方面。大學生創客有熱情和激情,也不缺乏創新,但在經驗、各種資源等方面是欠缺的。因此,好的創客空間應能協助草根創客提供這些所欠缺的方面。而對於校園創客空間,並非鼓勵大學生都去創業。因此,好的校園創客空間是一個能給校園創客提供暢想與可試錯的創新場所。

  鄧永超:高校的創客空間,首先要有一批以校友為核心、真正創業成功或投資成功的企業家和投資家為創業導師,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經驗、精力、資源、資金,真心實意地、面對面地輔導和支援師弟師妹們創新實踐。校友瞭解學校和專業的特點,對老師和學生有感情。

  其次,要組織這些創業導師成體系地培訓、輔導創業團隊,在產品、銷售、市場、管理、融資等多方面以實際的案例,最好是有實踐環節,讓團隊在實戰中儘快瞭解市場並對接有用的渠道和資源。清華大學開設的創業導引課,水木清華校友基金為大學生創客提供的“創享+創業”加速計劃,就是這樣的培訓和輔導體系,事實證明很有必要。

  扶持:創新不是複製而是尋求顛覆

  【新聞眼】當今時代陷入了閱讀碎片化、傳播碎片化狀態,但目前的傳播渠道大都是微博、微信、優酷等平臺,這為擅長應用視訊技術的創客提供了最佳空間,但科技含量更高的專案在視訊傳播上並不具備優勢,這使一些草根創客在品牌傳播中頻頻受挫。

  主持人:每一個大學草根創客所具有的創能量都不容小覷,我們可以利用怎樣的激勵或是刺激性手段,為大學生搭建更優質、更實效的平臺,以激發大學草根創客的創能量?

  朱健:大學草根創客,其特殊性之一為:是老闆的同時也是使用者。創客能否成長,創業內容是否能得到市場認可,並不需要仿照傳統營銷模式,花巨資進行廣告和品牌推送,而通過技術突破、改進使用者體驗,可能是更合宜的發展路徑。例如,上海交大校友汪冠春的創業產品“來也”,旨在打造貼心的私人助理,上線半年多,使用者就突破了100多萬。我也是“來也”的忠實使用者。

  對於大學草根創客,高校還能如何支援呢?很重要一點是為草根創客的產品提供市場,甚至提供第一筆訂單。“交大萬物”是一批有情懷的交大校友所創,主要開發各類文化產品。上海交大堅定地把120週年校慶的相關紀念品開發和市場銷售業務交給了“萬物商店”。這一做法,有效扶持了“交大萬物”在初創期的成長壯大。

  孫巨集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平臺,更是要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生態系統”。比如說,營造好的創新創業氛圍,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創新創業的熱潮。具體舉措可以有“創業導師進校園”“創客興趣小組”以及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等。

  龐雅寧:首先創能量應該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為基礎,在校園內構建較為完善的創新創業文化系統,更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業精神。其次是大學生創客所要追求的不是複製原有的創新,而是顛覆的創新精神。

  聚焦:持續能力不會被輕易打擊

  【新聞眼】百度上類似“本人有閒置資金找專案或者合作投資”的詞條達1,730,000個。以往都是有專案沒投資源,很多好的創意胎死腹中。今年第二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立了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投融資專委會以及全國高校創新創業投資服務聯盟,以便為大學草根創客提供資金和技術等支援。

  主持人:與以往不同,當下呈現出“投資追逐專案”的趨勢。但在一些專案投資上,即使有鉅額資金投入也不一定能保障專案成功,如曾經在網際網路領域獲得幾千萬美元投資卻慘遭失敗的億唐公司。對於大學草根創客而言,如何在利好的政策面前,既成為投資者的好選手又成為好專案的領跑者?

  朱健:目前創投環境確實較前幾年改善很多,這對大學草根創客群體是福音。但一個專案動輒能拿到數百萬元的天使投資,對於一位草根創客來說,可能永遠是別人的故事。我們接觸到不少大學生草根創客,他們依然在為資金髮愁。一次次的路演、溝通,卻仍然打動不了投資人。對於大部分創投機構來說,最終成功、帶來回報的不過十之一二。故此,他們要花大量精力去鑑別,面前的創業者會不會是可能失敗的90%的其中一員。

  如果堅信是投資者的好選手,那就持續找專案對口的創投機構去遊說。如果堅信是好專案,則不妨舉債親朋,先把專案做下去,做到一定階段再去找資本。

  鄧永超:大學生創業,首先就要根據自己團隊的能力、資源、資金等,來規劃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如果在技術研發上***包括網際網路、新材料、環保、健康等方面***有獨到之處,那麼可以進一步藉助學校實驗室、老師和校友的資源尋求支援,進行市場化的應用、開發和推廣。天使和風險投資人,看好的是創業團隊的素質、產品開發和運營能力以及執行能力,大學創客必須專注再專注、聚焦再聚焦、快速再快速,瞄準一個領域、一個渠道、一個產品,以儘可能少的資金、最快的時間,去樹立本階段比較好的里程碑。

  龐雅寧:作為投資人對於大學生創業專案來說,不僅是財務投資人,更應該作為戰略投資人,為專案提供更多的行業資源對接。而對於大學生創業來說,不僅僅是資金,而更多是資源的聚集與連結。

  風險:低成本創業並非零風險

  【新聞眼】“無成本創業,商家全程服務”“低風險創業”等成為致富商機網、創業商機網等創業網站吸引眼球的關鍵詞,事實上,從papi醬無需包裝只是通過在微博平臺上傳短視訊而走紅的現象來看,這種低成本,甚至零門檻的創業模式不失為一種發展趨勢。

  主持人:靠製作視訊內容走紅的“羅輯思維”與Papi醬看似沒有太大的區別,產品均具有鮮明的人格特徵,並且可以低成本輸出內容,但這種低成本創業及“網紅經濟”是否就不存在風險?有的話,風險在何處,是否可控?

  朱健:papi醬是有經紀人的。網紅經濟也存在風險。這其中的風險,投資人比我們看得更明白。著名風投投資papi醬,沒有正向去考慮“盈利”“使用者數量”,而是反向思考了兩個問題:一是papi醬作品的獨特性和可持續性。會不會此後江郎才盡,這是資本所擔憂的;二是papi醬對自己有沒有信心?papi醬投資人徐小平曾提到:“在投資papi醬之前,曾有企業願意花80萬元植入廣告,但被拒絕。papi醬當時還是沒有任何收入的學生,但她對未來有信心。”可以看出,風險與團隊領軍人物的決策能力息息相關。

  孫巨集斌:低成本創業值得鼓勵,有益於降低創業門檻,而網紅經濟則不值得提倡。新時代創客不應脫離創新,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源泉。網紅經濟本質是“眼球經濟”,並不存在普遍可以複製的基礎,成功的可能是極少數。

  龐雅寧:網紅經濟更多靠的是“粉絲經濟”行業模式,這本身就有很大風險,受政策與市場的影響很大。所以我們更應注重技術創新,拒絕商業模式的炒作。

  草根創業者自述:沒錢時如何開始創業

  你手裡有5萬、50萬、500萬,創業都不一定成功。現在只有一千塊,怎麼創業?看看他們都是怎麼回答的。

  徹底否決型

  來自山東的創業者羅文非常反對,沒有做好準備就出來創業是不科學的:

  從你問這種問題,就可以知道,你還不適合創業。

  創業者。

  第一、先修內功,你連自己創業的專案都沒有,談你想創業,這要麼說明你矯情,要麼就說明你內功不夠。

  第二、第一條你都不行,你的人脈、渠道等資源,你自然也沒有了。把內功修好了,你就自然知道怎麼去尋找那些資源,怎麼去整合它們。

  第三、1000元,你泡在網上等待別人給你解答,如果去工作,賺錢,那麼你的資本10天時間就變成了2000了,一個月後就變成4000。明白了我的意思吧? 趁著你的時間還沒有價值尺度或時間還很廉價的時候,一邊積累原始資本,一邊修煉內功。

  第四、憋屈自己幾年時間,等待最佳出手的機會,果斷出手,正式創業。

  其它的,吸引風險投資等都是扯淡,第一,你內功不夠,作為創始人不行,失去了30%的機會;第二,你沒團隊,你又失去了20%的機會;第三,你沒專案,又失去了50%的機會***30%商業模式,10%技術,10%產品理念***。

  切記,人不行的時候,別人說投你,八成是騙子,勿信。.

  親身體驗型

  案例一:

  大學生創業者金濤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可行:

  對於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來說說我自己吧。

  大二的時候,趁著大一新生報道,將自己1500塊的生活費拿去批發市場買了十套床上用品***床單、被套、枕芯、枕套,被子、褥子各一個***,除了被子不是棉的外,其它的質量都不比學校賣的差。我的價格是一套260元。學校賣的是550元,但是多一個床單、被套、枕套、棕墊。當時學生普遍反映,學校賣的,不好看,質量也很一般。

  第一天下午買回來放在宿舍之後,打算第二天開始賣。結果,晚上10點了,我的一個室友在樓下玩雙節棍,一個送新生來報道的家長找不到學校賣被子的地方,問我室友哪裡有賣被子的,我室友回答說:我們宿舍啊,家長還以為是開玩笑,結果第一單生意完成了。

  第二天去接待新生的同時,自己也推銷被子,自己賣了2套。同時有三個也是接待新生的同學幫我賣4套,每套給了他們30塊錢的佣金。我發現還是人多力量大啊。

  最後還剩下3套了,我跟我一室友說,要是你能賣出去,每套我給你50,結果第三天早上他吃完早飯,就領了4個人回來,都賣出去了。

  當然,我這個還不算創業啊,只能說是學生時代的一次嘗試吧,畢竟投入和產出都不大。這是我曾經的第一次小買賣,一點經驗也沒有,奔著個想法就去了,希望各位不要嘲笑我啊。

  所以,我想說錢少有錢少的辦法,況且厲害的人多的去了,甚至有人沒有投入就能創業成功。這個問題的提出者,也不一定像羅文說的那樣“從你問這種問題,就可以知道,你還不適合創業。”因為像我這樣平庸的人都敢去嘗試。

  案例二:

  廈門的創業成功者於江證明小本創業也是可以成功的:

  我是5000元開始創業,12年到現在,還在撐著。

  星期一用攢的一些錢付了首付,過兩天去提車了。

  我覺得專案可大可小,貴在你堅持的認為你做的事情是可以值得你堅持的。

  1000元,

  弄個三輪賣肉夾饃夠了,

  推個車賣關東水煮夠了,

  進點貨在天橋擺攤夠了。

  有的時候夢想無關大小和形式。

  重要的在於你想怎麼實現罷了。

  也許你想開個連鎖火鍋店,那你可以先從推車賣關東煮開始,至少你對菜和配料會開始瞭解。

  如果你是想做生鮮電子商務,也許你可以從只賣新鮮的幾種時蔬,並且從你所在的小區開始配送,利用網際網路宣傳,然後鄰居在淘寶下單。

  我認為,創業是可以不拘泥形式,規模。

  關鍵的是走出第一步,你才有機會理解第二步,第三步該怎麼走。

  我等純屌絲,一無資金二無人脈,拼的是自己不嫌棄你哪怕做的再小再卑微的小專案,並且還很認真的去對待這件事。

  追憶過去型

  被問及這個問題,東北的李斌回憶起了90年代老爹的創業故事:

  我還真見過千多創業的。不過不止一千塊,而是4000多塊。

  97年某老爹下崗,他是廠醫***之前在某縣城做門診醫生***。

  湊了4000多,找朋友花1500租了門面三個月,2000塊進藥品,還有500多買了1個櫃子,一個沙發,兩把沙灘椅,都是二手的。

  依靠以前的同學關係,弄到了診所執照。

  然後營業。

  因著老爹以前廠醫時候為人仗義,還對老同事照顧,以前廠裡的同時都來找他,第一個月維持下來了。

  又因老爹門診時候確實有兩把刷子,尤其善於急救和感冒發燒1天見效,有次隔壁有家病人斷氣了,老爹跑去在家人放棄的情況下愣是人工呼吸了1小時,起死回生於是名聲大振,半年後老爹橫掃方圓3公里。

  然後,就是老爹快樂的創業成功了,一年後就年入30w,兩年後請了水水的護士小妹紙幹活,那是98年喲親~

  故事說明:

  1、你需要本身有兩把刷子,核心技術***醫生急救***;

  2、你需要有足夠的社會人脈資源幫你搞定創業的環境***執照***;

  3、你需要穩定的客戶來源支援你撐過創業初期***廠裡同事***;

  4、你需要幹一件吸引眼球的大事兒讓使用者認可你的產品***急救事件***;

  so,想要真創業,搞定4點先吧。

  後記

  當問到一千元如何創業,可能大多數人會覺得很荒謬,“一千塊錢,在現代能幹個啥,還想創業,死了這條心吧!”。但如果換算一下,1000塊錢,1塊錢的包子可以買1000個;2塊錢的髮卡可以買500個;5塊錢的拖鞋可以買200個……不同的看待方式,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創業需要精細考慮,但如果顧慮太多,要等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再開始創業,可能那一次的賺錢機會卻等不及你的漫長準備就自己先走了。

  想創業的人,“資金不是問題,年齡不是問題”,現在網際網路金融、眾籌模式等等都可以為你籌集創業資金。玫琳凱·艾施45開創玫琳凱化妝品公司,肯德基創始人桑德斯上校65歲時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老頭,褚時健85歲創業等等這些“老前輩”們在人生過半的時候都有創業的勇氣,你又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