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成功的故事

  向我們講述了人生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教我們怎樣做自己,怎樣與他人相處,怎樣成為社會和諧的一分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從他記事起,他就是在土豆的包圍中長大的:地裡種的是土豆,家裡放的是土豆,每天三頓飯吃的也是土豆……然而,正是這村裡人都看不上的“土蛋蛋”,在這個“80後”小夥兒的辛勤耕耘下,變成了拉動全村致富的“金蛋蛋”。

  他叫王順邦,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西山鄉張家溝村的農民。雖然是出生於1982年的“80後”,但他的臉上少了份同齡人的稚氣,多了份堅毅與成熟。靠著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這個初中就輟學四處打工的小夥子,一躍成為了年收入幾十萬元的農民經紀人,並帶領著西山鄉幾百戶“窮怕了”的鄉親們,靠著地裡刨出的“土蛋蛋”過上了好日子。

  王順邦的父母都是農民,以種馬鈴薯為生。由於家境貧寒,他17歲就輟學,跟著父親趕著馬車往省城西寧販運土豆。那時,村民們也如此販賣土豆——趕著馬車,拉著六七百斤的土豆到西寧販賣。

  王順邦說,由於青海氣候冷涼,十分適宜土豆的種植,鄉政府一再號召村民擴大土豆種植規模,但卻很難得到村民們的響應——當時的土豆每斤只能賣8分錢,還經常賣不出去。

  看著鄉親們為了能使土豆賣上每斤一毛八的好價錢而在澱粉廠排長隊等待收購的場景,王順邦心想,能否專門收購鄉親們的土豆搞銷售呢?這樣一來,不僅給鄉親們帶來極大的方便,也為自己致富找到了門路。

  王順邦說幹就幹。2002年,他買來了手扶拖拉機,由家裡人負責收購鄉親們的土豆,自己則拉著土豆到西寧販賣,回來時再拉上一車化肥回鄉賣給鄉親們。當年他便收入了近3萬元,不僅還清了家裡所有的債務,也將販運土豆的交通工具“鳥槍換炮”,從最初的馬車、手扶拖拉機“升級”到了農用車與卡車。

  王順邦因此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農民經紀人。他還積極發動周圍的村民們學習種植技術,把自己的好經驗、好技術無償地傳授給周圍的村民,在他的帶動下,村裡種植土豆的人越來越多了,土豆的銷售也越來越好了。

  “村民們的溫飽問題不愁了,但是如何使他們發家致富、增加收入,是我那時一直思考的問題。”王順邦說。

  200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電視上一條關於“2006年全國秋季農副產品博覽會在鄭州舉行,請客戶踴躍參加”的廣告,觸動了王順邦的靈感:“全國性的會議一定有不少大客戶,要是把我們家鄉的土豆推銷到全國,未必不是一條致富的好路子。”

  王順邦精心挑選了11個土豆,放大沖洗了一張國家領導人視察青海土特產的照片,就帶著鄉親們的期盼上路了。雖然沒有其他展位吸引眼球的佈置與裝幀精美的廣告宣傳冊,王順邦的土豆憑著品相好、澱粉含量高、無蟲害、口感好、純綠色、無汙染的優勢,一舉奪得博覽會金獎,專家和評委一致認定,青海省互助縣西山鄉土豆很有發展前景。

  帶著獲獎的喜悅回家後,王順邦建立了青海省首家由農民組織的馬鈴薯種植營銷會——西山鄉張家溝馬鈴薯種植營銷協會,還在鐵家村搞起了“千畝無公害馬鈴薯基地”,為的是把家鄉的土豆推銷到全國,給家鄉的土豆申請專利,打出青海的土豆品牌。

  現在,西山鄉總耕地6萬畝,55%以上的耕地都種植土豆,全鄉的人均年收入達到了2767元,不少鄉親們靠著原來看不上眼的“土蛋蛋”,蓋上了二層小樓。

  目前,王順邦打算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在西山鄉建立一個馬鈴薯交易市場。“市場將建在進出西山鄉的必經之路,讓鄉親們以及鄉里優秀的經紀人都集中在這兒銷售土豆,並做好土豆價格、質量的規範工作,讓鄉親們都能富裕起來。”王順邦說,“這些年的經商經歷,使我深知資訊的重要性。在這個馬鈴薯交易市場中,我還想建一個資訊中心,如果市場有風險,一個簡訊就可以發到土豆經紀人的手機上。”

  王順邦還有一個長遠打算,那就是發掘西山鄉土豆的深加工市場。“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在西山鄉生產出優質的粉條和薯片,讓西山鄉的土豆走向全國。”王順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