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故事勵志

  每個名人的背後都有幾個鮮為人知的故事,他們成功背後付出的努力不亞於任何人,一起來看看我們熟悉的名人他們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吧!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故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故事篇1:帕特·奧布瑞恩

  1903年,帕特·奧布瑞恩在紐約參加一出名為《向上,向上》的話劇演出。其中有一段是帕特與兩個怒氣衝衝的人爭執不休的表演。

  由於這出話劇的反響不夠理想,劇團後來移到一家小劇院去演出。演員的薪水也削減了,他們的前途一片黯淡。然而,多年的教育,使得帕特養成了“凡事盡力而為”的習慣。因此每一次演出,他的整個身心都融化在角色中,從場上下來時總是滿身大汗。

  8個月後的一天,帕特接到一個電話,邀請他參加電影《扉頁》的拍攝。

  原來,《扉頁》的導演劉易斯·米爾斯頓偶然間看到了《向上,向上》,帕特在桌邊與人爭吵的那一幕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他推薦帕特在《扉頁》的一場戲中扮演一個角色。

  這是帕特·奧布瑞恩銀幕生涯的起點。

  日後,他成了非常著名的電影明星。

  漫長的一生中,每個人的命運看似變化莫測,但實際上,我們今天所走的每一步,都已為明天埋下了伏筆。也就是說,我們的明天,是由今天的所作所為決定的。

  名人成功的故事篇2:贏自己比贏別人重要

  潘曉婷,職業檯球選手,被媒體譽為“9 球天后”。16歲即獲1998年“歐立歐杯”全國女子9球公開賽冠軍,其後又獲2002年首屆亞 洲區“球王杯”男女9球混合賽冠軍和日本大阪第35屆世界女子9球公開賽冠軍、2004年度世界女子9球“世界盃”季軍、2005年全日本***9球***錦標賽女子組冠軍等獎項。

  先忍受寂寞再當高手

  性格決定命運。我就是個內向、安靜、骨子裡要強的人,有人稱我為“寂寞高手”。

  我小時候的理想是當個畫家。我3歲開始學畫,那時候,父母去上班,因怕我一人在家不安全,就把我反鎖在家裡,一鎖就是一整天,而我就安安靜靜地呆在家裡畫畫,一畫也是一整天。從那時起,我就養成了獨處和靜思的習慣。至今,我的朋友也不多。朋友多的話難免要應酬,應酬就要進入嘈雜的公共場所和方方面面的人接觸,這樣既佔用我練球的時間,也不符合我的個性。我一個人呆在家裡看書、看搞笑碟片,吃點零食,偶爾陪媽媽逛街。壓力特別大的時候練練瑜伽,一個人靜靜地打坐,聽聽輕鬆的音樂減壓,就是我很享受的業餘生活狀態。

  現在想想,安靜的人真的很適合做職業檯球手,因為打檯球需要很專注,凝神思考,耐得住性子,不急不躁,心理素質要特別穩定……而這些,我都具備。如今,能耐得住寂寞的人不多,我偏是其中之一。所以說,先忍受寂寞,再當高手吧。好的心態是成功的必備條件。

  贏自己比贏別人更重要

  前不久,我在美國打公開賽期間,和愛裡森•費舍爾打的那場球,令我終生難忘。

  我曾經和這個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交過兩次手,過往一勝一負的戰績,讓我在比賽中得以輕裝上陣。比賽進行到決勝盤8比8平時,局勢對我來說是有利的,可我沒把握好機會。再者,比賽主場在美國,美國人當然希望自己的選手能贏,所以在我擊關鍵一杆時,主辦方突然廣播通知,說觀眾可以換票離場了,結果有些觀眾就開始在場上走動,這種混亂的局面影響了我的情緒,我最終輸掉了本來可以勝利的比賽。

  賽後,我沮喪極了!我跟愛裡森這個世界排名第一的頂尖選手已較量到最後,但由於我的失誤,沒能戰勝自己的偶像,這是我無法原諒自己的。當晚,我徹底失眠。和父親通話時我說:“這場球,我會記一輩子!”睡不著的時候,我就重溫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一望無際的沼澤裡行走,但她卻迷路了。聰明的女孩沒有慌亂,而是沿著自己一路留下的腳印回到出發的地方,開始試走新的路線,最終,她離開了茫茫無際的大沼澤。這個故事再一次鞭策我,即使輸了一場比賽,只要能從中找到失誤和欠缺之處,總能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人不可能事事順利,一路走來,留下腳印,能找到來時的路就好。這件事之後,我思考過,也許,人能贏自己比贏別人要重要許多。

  吃苦是為了做金字塔尖上的人

  我的同行說過這樣的話:“潘曉婷能有今天的成績,在意料之中。”可能,他們知道我的付出是常人無法比擬的。

  我15歲開始在父親的球館裡練球,一呆就是4年。球館裡有個小屋子,裡面的一張單人床、一個衣櫃就是我全部的財產。那4年裡,父親給我做了硬性規定,每天練球8至12小時,沒有周末,一個禮拜只能休息半天。即使我病了,上午在醫院打點滴,下午回到球館還是要補足當天的練球時間。

  以前,家裡經濟拮据,父親陪我到北京參加比賽,我們就從山東濟寧乘火車一路站到北京。在北京,因為沒錢,我和父親只能住18元錢一晚的地下室。地下室陰暗潮溼,推門就能聞到刺鼻的黴味兒。第一次拿了全國冠軍,獎金只有4000元,為了能細水長流,我和父親在全聚德只點了半份烤鴨。看著那半份香氣撲鼻的烤鴨,我卻痛哭不止。所有這一切,我都忍受了。因為,我15歲開始摸球杆時,父親就說過,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犧牲更多。父親當過國家級的足球運動員、籃球裁判,後來改行當廚師,又被評為魯菜特一級廚師。父親希望我像他一樣,做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為實現這樣的目標,人家練3個小時的球,我要多練好幾個小時,這樣才可能趕超別人。

  所以,吃不了這份苦,受不了這份罪,趁早放棄,另謀出路;但是,一旦選擇了這條道,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準備。 就看人有沒有對苦難的耐受力, 耐受力強的人早晚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名人故事***

  人不可能事事順利,一路走來,留下腳印,能找到來時的路就好。人能贏自己比贏別人要重要許多。

  名人成功的故事篇3:孟非

  正是年輕時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和主持新聞類節目積累的閱歷,讓他對於婚戀這個社會性的話題有著獨到的見解,更能瞭解普通人的心態,由此,此檔經他主持的節目一經播出,便火遍全國。

  1971年,他出生在重慶市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後來隨父母的工作調動來到了南京。1990年高考落榜之後,他南下深圳尋求發展。來到深圳後,他馬不停蹄地開始找工作。然而,奔波了十幾天,他竟然一無所獲。眼看身上帶的錢所剩無幾,他只好從小旅館搬出來,住進了破爛不堪的簡易房裡。那段時間,他每天所做的都是從街邊撿來的舊報紙裡收集招工資訊,然後一次次去應聘。

  輾轉奔波了一個月後,他終於應聘到了一份搬運工的工作。這份工作累且報酬少得可憐,還得時常忍受苛刻老闆的責罵。和著淚水與汗水,他勉強做了一個月,便離開了深圳。

  回到南京後,他做了一名印刷工人。這份工作要不分晝夜地連續3天工作,每10個小時,才能休息一次,而且要是手腳稍微慢一點,在規定的時間完不成流水線作業,就會影響下一個環節,會受到班組長的一頓大罵。即使這樣,為了生存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拿到第一個月薪水的時候,他報了成人高考。因為這個時候的他,開始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意識到要改變命運,只有靠知識。他十分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機會,無論多忙多累,他都會準時出現在課堂裡。這種一邊打工一邊上課的生活,讓他的休息時間少得可憐。由於勞累過度,工作的時候他的手被捲進了機器裡,後來由於搶救及時,他的手保住了,但也因為這件事丟了工作。

  1994年2月,他憑著自身過硬的素質,應聘進了江蘇電視臺文藝部,做了一名體育組的接待員。雖然這份工作只是一份伺候人的工作,但能進入嚮往已久的電視臺,也足以讓他歡欣鼓舞了。

  就這樣默默無聞地做了一年“茶水小子”。1994年7月,拿到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專科文憑後,他為自己確立了一個更高的目標,那就是不能再做“茶水小子”,自己也要做一名記者。

  有了目標後,他就一門心思朝著理想的目標往前奔。他每天早早來到臺裡,利用幫記者們打掃衛生的機會熟悉記者的工作流程,在一些老記者出去採訪時主動請纓扛攝像機,因此學會了一些採訪技巧和攝像機的操作。與老記者混熟後,他的勤奮與吃苦肯幹,終於打動了老記者,漸漸地,有些小新聞,老記者便交給他。雖然自己僅僅是個將名字署在老記者後邊的幕後記者,但他還是非常高興,因為他將這種得來不易的機會當成了鍛鍊與提高自己的平臺。

  之後,隨著在電視上曝光頻率的增加,臺領導終於注意到了他,破例允許他在幹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可以出去跑新聞。領導的“法外開恩”讓他終於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從此,他每天透支體力拼命趕做節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來的片子,心裡還是充滿了成就感。

  1996年8月,他作為總攝影參與拍攝了26集專題片《飛向亞特蘭大》。該電視片在全國長篇電視專題片評比中榮獲二等獎。憑藉著這個成績,他終於被轉成了正式記者。

  接下來,他的事業一帆風順。1995年,江蘇電視臺為了搶佔先機,組建了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籌備了一檔10分鐘的深度報道欄目《都市傳真》。他進入該組後,正式開始了跑社會新聞的歷程。

  2002年1月,江蘇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改《南京新聞》為新聞直播節目,起名為《南京零距離》,宗旨是“為平民百姓服務”。經過激烈的角逐,在面向全社會的公開競選中,他以絕對優勢勝出。《南京零距離》第一期播出後,他詼諧幽默像拉家常似的主持風格,就受到了電視觀眾的歡迎。由於關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沒過多久,《南京零距離》收視率就一路飆升。與此同時,他也成為《南京零距離》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觀眾親切地將他稱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2010年,江蘇電視臺新增了一檔婚戀交友類節目《非誠勿擾》,臺領導將節目主持的重擔交給了他。從新聞節目到情感真人秀節目,幾經磨合他很快適應了主持角色的轉換。正是年輕時跌宕起伏的生活經歷和主持新聞類節目積累的閱歷,讓他對於婚戀這個社會性的話題有著獨到的見解,更能瞭解普通人的心態,由此,此檔經他主持的節目一經播出,便火遍全國。這檔節目,不但捧紅了許多80後的交友選手,也讓他迎來了事業的巔峰。靠著非誠勿擾的人氣,他成功入圍第四屆華鼎獎主持人榜單。

  他就是江蘇電視臺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主持人孟非。對於曾經的艱辛,孟非有自己的看法:“人不會一輩子倒黴,總會有云開日出的時候,而成功的機遇,總是會青睞那些有準備的人。是苦難中積聚的力量一步步將我引向了成功,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成名之前艱辛打拼的那段歲月,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從搬運工到“最睿智的月老”,孟非經歷了十幾年的磨礪。那麼你呢?為了成功,你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