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創業歷程

  對所有創業者來說,每天要面對的是困難和失敗,而不是成功。看看那些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面對困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一個農村創業者自述農家人的創業夢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雖然沒種過地,但卻是一個農民。

  早在2000年,我大專畢業後就萌生了建立農村購銷資訊社的想法,那年全球大豆播種面積減少,又遇上比較嚴重的乾旱,國內大豆需求增加,市場供應不足,當年大豆從1.20元漲到1.40元多,由於資訊閉塞,很多農民賣早了沒掙到錢。

  第二年,周圍的鄉親們種了近百晌大豆,結果大豆上市時1.38元地頭價沒有賣,存放3個月以1.18元賣出,少賣10多萬元。鄉親們兩年的經歷讓我深深感到掌握市場資訊,對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否則很可能白白的忙碌,甚至是損失慘重。

  2007年,在縣農業局的支援下,我開始走上了資訊服務的創業之路,在家辦起了資訊服務社。2008年創辦了農民購銷網,通過網路為更多的農民提供生產、購銷資訊服務。

  2013年,聯合十多家合作社建立了農家人購銷資訊服務社,並開發了移動手機客戶端服務系統,為農民提供資訊服務更加便捷。目前已有115家合作社加入,覆蓋省內二十多個縣市和山東、遼寧、吉林等8個省份。

  開通網上社員學院,服務農民種好增產。2012年,我參加省農委組織的創業培訓。同年,我們開始組織對農民進行培訓,依託手機終端服務系統,開通了線上社員學院。利用社員學院,累計為1200戶農戶提供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指導服務,開展實用技術培訓50期,培訓農民2500人。

  2014年,寶清社員曹文靜通過社員學院宣傳,引進水稻高產新技術,經東北農大專家指導,當年畝產達到了1600斤,成為當地的高產冠軍。社員全軍通過社員學院推廣的玉米高產新技術,600畝地平均單產達到2000斤,每畝增加370斤。

  開展網上購銷資訊服務,引導農民賣好增收。近幾年來,通過農民購銷網和手機終端服務系統,為農民提供種植、市場價格、購銷等資訊服務,幫助農民增收5000多萬元。2013年,852農場種植大戶董淑芹租750畝土地,通過手機終端服務系統釋出的擴大玉米種植資訊和在國儲收購高峰期出售玉米的建議,種植玉米增收5萬餘元。

  2014年底,手機終端服務系統釋出了國際玉米價格開始下行,國內玉米倉滿為患的資訊,今年她改種350畝水稻田,至少增收10萬元。有了農民購銷網這個增收的好幫手,明年她打算擴大租地規模,全部種植綠色水稻。農民增收後的喜悅,讓我堅定了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嘗試農業電子商務,為創業插上騰飛翅膀。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我們找到了銷售農產品更加有效的渠道。2013年,我們投入資金開通了農民購銷網電子商務平臺。農民通過平臺不僅可以購買到優質的農資產品,銷售出地產特色農產品,而且可以獲得服務社盈餘部分的分紅。

  2014年,雞東社員孫飛通過平臺採購農藥獲得盈餘分紅3450元。社員鮑雲巨集將自家生產的打瓜機放到平臺上,產品銷售到了吉林、內蒙、天津、雲南等地,銷量翻了兩番。寧安社員李近秋將自家50畝的鴨稻米放到手機終端服務系統上銷售,聯絡的人絡繹不絕,網上銷售量超過1萬斤,每畝地純效益超過4000元。我們還建立了農家人資訊服務社培訓學校,三年來,培訓創業經理人460人。建立了農資和農產品購銷盈餘“60%按購銷量分配、40%按股份分配”分紅機制,幾年來,累計為入社社員分紅200多萬元,自己創辦的購銷資訊服務社,每年按股分紅也穩定在50萬元以上。

  下一步,我們要依託網際網路這一新興模式,繼續在創業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經營好自己的資訊服務社,讓更多農民得到有價值的資訊服務,在網際網路熱潮中實現創業夢想。

  二:

  三個80後投資500元微信賣水果創業,一年後月分紅3萬

  朋友圈水果微商創業

  一年前,在北京的張洞天再一次和風投公司談崩。有點洩氣的他考慮再三,決定趁著心裡的火還沒滅,重新創業。

  哈爾濱小老闆劉偉,做調料生意6年,年收入10萬元。可日子就像每天的貨單一樣單調,這不是他想要的。

  李偉媽媽在哈達經營水果精品批發很多年,李偉每天幫著搬水果、收錢,但他覺得這生意是爹媽的,不屬於他。2014年3月,張洞天回到哈市,和高中同學李偉,經朋友介紹認識的劉偉相約小飯館。

  3個“不安分”的“80後”越聊越投機,酒是次要的,關鍵想研究個專案。

  幾杯過後,他們感嘆,人們的生活習慣變了,以往是“菜市場、破零錢、挨個挑”,現在是“躺在床上、手機付賬、開門收貨”的時代。微信朋友圈賣啥的都有,大到別墅路虎、小到拉麵牙膏,但水果好像還是個空白。

  李偉家有貨源,張洞天懂營銷,劉偉懂物流。“當時藉著酒勁,我說,之前做過調查,包裝加上少許水果的進貨費,啟動資金1500就夠用,咱明早醒酒就幹。”張洞天說。

  小酒局聊出大商機,仨小夥掏出兜裡所有錢說幹就幹。仨人一摸兜,一人出500塊,湊1500元啟動資金幹起哈市首家水果配送微商,專賣精品水果。每天拍下搭配好的水果發到朋友圈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微商靠口碑,一個客戶在朋友圈“晒單”,就在無形中為我們推廣

  李偉媽進口水果批發生意做了20多年,這個市場她看得太透。不論體量還是思路,這仨小子的“創新”就是小打小鬧。她奚落兒子:“家裡生意早晚是你的,折騰什麼勁兒!”

  聽人勸吃飽飯,就不出來創業了。三人商議,微店名字要時尚,就叫“爛水果”,意思是“爛水果自己吃,好水果給顧客”。1500元大部分用在“置裝費”上,仨人挑品相好的塑料袋、托盤、刀叉、溼巾,一套“標配”下來,就剩300多元。

  開局不利。“爛水果”上線一週每日零單,他們開始嘗試改變。兩個美國紅佳麗蘋果搭配兩盒草莓、一斤美國無籽紅提、一個血絲李、一盒藍莓共120元,轉發送澳芒一個……別人賣水果成斤賣,他們搭配成套餐“混合”賣,朋友圈轉發還送禮物,再配上專人設計的紙箱,更顯高大上。他們的目標客戶,定位熱衷網購的年輕白領階層和年輕家庭,這些人願意在朋友圈晒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客戶可隨時微信下單,選擇套餐品種數量,坐等鮮果送上門。

  微商靠口碑,“客人覺得不好吃,我們包退換。顧客不在家請人代收,錢可以下次再補……”張洞天說。”改造後的“爛水果”很快在朋友圈裡傳開。

  開店一年客戶近2萬,每月分紅近3萬元,買了4輛麵包車

  創業初期再小的成本也要節約。送貨全靠三位老闆的六條腿。劉偉是三兄弟中相對健壯的,三箱水果40多斤,端起來眼睛都擋住了,從哈達端到地鐵口,徒步一站地多。本來他做調味料買賣,月收入小一萬,他不會捨不得一元錢坐公交,但現在,一元錢也是成本。

  一位客人住在松浦觀江國際,李偉倒了三趟公交車,下車發現這裡是手機導航盲區,走了半個小時也沒找到交貨地點;一天中,最多爬過6次7樓……

  隨著口碑越做越好,他們的訂單逐漸增多。2014年4月,送貨不得不用拖車,6月末買了第一輛麵包車,11月第二輛,到12月末總共買了4輛麵包車,聘用4名司機。

  微信個人使用者的好友上限是5000個,2015年年初,哥仨註冊了第4個“爛水果”微信賬號。現在,他們微信客戶近2萬,高峰時每天訂單150個;水果生意在第一個旺季,月流水達上百萬;分紅從最初每月只保證三人1000多元,到銷售旺季,每人每月分紅近3萬元。“從來沒想過微信水果生意能做得這麼大。”劉偉說,哥仨正考慮向哈市周邊區、縣發展,讓大家都能嚐個鮮兒。

  【微信創業感悟】

  順大勢。藉助“網際網路+”對傳統行業改造的大勢,順勢而為。實體店面,百平米以上,年租金至少在10—20萬元,還需支付水電等費用。做微商,沒有這些支出,大大降低了創業風險,減少了創業成本。

  行動力。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說:“許多人都想創業,但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三個人有想法了之後,馬上就去做,成了哈爾濱第一個水果配送微商,佔了先機。

  差異化。選準目標客戶,搞差異化經營。三個人專做進口水果配送,目標就是年輕白領階層,這部分人熱衷網際網路購物,願意在朋友圈晒照片,無形中為“爛水果”品牌做了推廣。

  找對人。與有特長能團結的人結伴創業。李偉家有水果貨源,張洞天有網路營銷的特長,劉偉熟悉物流,三人互補長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