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咖啡創業故事

  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取捨的過程,糾結和艱難從創業之初伴隨至今,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歡迎閱讀。

  

  創始人:安靜的“野馬”

  四年前,徐濤還是青澀的大一學生,初入校門的他就發現大學生活與自己所憧憬的大相徑庭。為了獨立生活,大一的他利用課餘時間做兼職,還幹過賣電話卡、擺地攤等小生意,同時也做著一些屬於青春的冒險和新鮮的夢,他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結識了三個志同道合、同校同級卻不同班的朋友。徐濤最先有創業的想法,可是專案卻不確定,但他很喜歡咖啡館的感覺:舒適,安靜,美好。他把這個想法和三位小夥伴說過之後,大家一拍即合,都覺得這就是他們要做的“新鮮事兒”。

  咖啡是時下年輕人尤其是白領鍾愛的休閒方式,而在西南政法大學卻完全是一塊空白的市場:西政內外沒有一家咖啡館。既然有需求,那這就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商機。

  創業初期他們拼拼湊湊一共投入八萬元,加上後期裝修一共十萬元,就這樣把豆芽咖啡館開起來了。

  誰也沒想過豆芽咖啡館會如此紅火,隨便一個西政人都能準確為你指出豆芽咖啡館的位置。而這幾位創始人當然不會止步於此,可是他們又從未趁熱打鐵,快速擴張,而是客觀分析,合理選擇,這種謹慎是性格使然。但是你也別忘了,他們可都是年輕人!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徐濤和其他三位合夥者都人脈廣,朋友多,他們想通過朋友的光臨帶來更多的顧客。開業之初每天都有許多朋友過來,但是真正來消費的卻很少,朋友之外的顧客就更少了。徐濤回憶,第一個月很熱鬧,天天接待朋友,但每天的收入就幾十塊,或者一百多塊。三個月下來,平均每月虧損6000元。

  面對這種情況,他們否定了通過朋友帶朋友增加顧客的被動方式,而是主動出擊。他們一致認為:只有當咖啡館的整體模式滿足人們更深層次的需求時,才會吸引顧客,留住顧客。整體模式是強調咖啡館的產品、環境以及服務,顧客的深層次需求則要注重體驗。於是,豆芽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了。

  對於產品,他們一開始有太多想做的東西,以至於選單都變得天花亂墜。但他們後來發現產品不應“多而雜”,而應“少而精”,於是他們根據產品的銷量進行調整,將銷量不高的產品果斷淘汰,專注做精品。

  同時,他們捨棄了最初那套大多隻在豆瓣上營銷的“理想主義”模式,落地現實,結合咖啡館的特性,除了進行常規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營銷外,這裡還會固定舉行電影欣賞活動,放映人文電影,不定期舉辦手工課、攝影展、民謠音樂會、咖啡沙龍等活動。他們會像一般的學校社團活動一樣在校內張貼海報,每次活動幾乎都有一百多人,這也為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

  通過一系列由內而外、線上線下的改變,豆芽起死回生了。從2011年開始,豆芽一掃陰霾,每天人流絡繹不絕。徐濤把那個時候稱之為最值得懷念的日子:連一杯單價5元的茶每天也要賣1000多元,每天平均的人流量達到200人次,在沒座位的情況下,大家還願意陌生人拼桌。

  專注:只以學校為基點

  三年前,果園新村只有豆芽一家咖啡館。而現在,模仿豆芽的咖啡館林林總總有十幾家,不過卻都不如豆芽活得朝氣蓬勃。豆芽的成功讓人眼紅羨慕,很多人試圖複製。殊不知對於豆芽來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取捨的過程,糾結和艱難從創業之初伴隨至今。

  徐濤說,賺錢並不是專注“錢”,而是要專注“事”。事情做好了,錢財自然來。

  豆芽做得風生水起,知名度漸漸提高。平時總有朋友提醒他們哪哪兒又有合適的地方可以開分店,但是涉及到商務區或公務區的,豆芽一律不考慮。比如有一個老闆,試圖說服他們和他一起去觀音橋商圈的商場開店,遭到拒絕。徐濤解釋,豆芽主打“人文校園風”,以學校為基點。他們力求把豆芽做成一個品牌企業,而非散落的個體。而如果豆芽試水商務區或者公務區,那麼它的定位就不明確不單純了,豆芽終究會面臨從企業變成個體的結局。

  豆芽的目標是,以學校為基點,輻射整個重慶,再衝向全國。

  如今,豆芽還創辦了屬於自己品牌的“豆芽咖啡學院”。徐濤和小夥伴們把它定義為學校選修課,為有意開咖啡館的學生進行培訓。他們果然如同一棵小小豆芽,曾經柔弱,但因為堅強,努力向上,終究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希望能夠幫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