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創業勵志故事

  創業不像讀書,一天可以過好多年,創業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走。看看那些農村人創業的勵志故事,學習他們,激勵自己。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學生回農村種地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真是腦殼進水了”,“堂堂大學生偏要跑回農村種地”……想起幾年前辭職回老家創業時鄉鄰們的冷嘲熱諷,韓高科至今仍憋著一股勁兒。

  7年後的2014年底,他一手創辦的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他本人,也成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好不容易跳出農門?卻要回家當菜農

  長相憨厚、面板黝黑。今年20歲的韓高科,樸實而沉穩。

  2005年自湖北經濟學院畢業後到北京考研,沒想到研究生沒考上,一條負面新聞卻給他指明瞭人生方向。

  “北京一家經營有機蔬菜的知名企業,因貨源供不應求,便投機取巧,將普通蔬菜貼上自己的標籤,以次充好混入市場。”這則普通人眼裡的一條小新聞,在韓高科看來卻商機無限:“我的家鄉在江漢平原,那裡土地肥沃,適種各類蔬菜。回去幹這行,大有可為。”

  “供你讀書就是想你離開農村,讀完了你卻要回來種地?”對於父親劈頭蓋臉的責罵,韓高科沒有回答,他決定自己積攢資金後回鄉創業。2006年,他回武漢找到一份國企工作。

  別人一有假期就遊山玩水,韓高科一有假就去鑽蔬菜基地。兩年時間裡,他走遍了全國大小蔬菜基地,掌握了蔬菜產、供、銷一手資訊。每到週末,都泡在圖書館裡查資料。還經常去華農、省農科院請教蔬菜專家。

  2007年,他捧著東拼西湊的10萬元資金,不顧旁人的詫異和嘲笑,在老家仙桃市郭河鎮盤下80畝農田,開啟了自己的“菜農生涯”。

  外地蔬菜“水土不服”學費沒少交

  一切並不順利。會計專業畢業的他經歷了多次挫折。

  2008年,韓高科得知山東的朝天椒種植前景好、回報高,便購進6萬元種子和肥料,邀本地農戶一起試種。誰知,那一年雨水多,加上高溫、高溼,山東苗子“水土不服”,結果“顆粒無收”。

  禍不單行。同年夏天,韓高科瞭解到宜昌、恩施等地的高山蔬菜售價高、需求大,萌生了在平原種植高山蔬菜的想法。結果,本地氣候炎熱,六七月份蟲子成災,總不能過量使用農藥吧。頭兩次種植,都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輸給氣候,第二次輸給良心”的韓高科意識到:種植適合本地氣候的應季蔬菜,向社會提供優質健康的農產品才是王道。

  “春天,我種黃瓜、毛豆、甜玉米。秋天,我種菜薹、甘藍、西蘭花。”找到方向的他,之後的路順利得多。

  2009年,韓高科發現自己的產品在北京、上海等地賣得比較好,但長途運輸難以保鮮。此外,一旦蔬菜大量集中上市,價格往往偏低,甚至賠本。

  要同時解決長途運輸和錯峰出售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建立冷鏈。然而,投資冷庫動輒上百萬元。銀行見企業風險太大,更是催逼未到期的聯保貸款290萬元。“最後,大哥拿出所有積蓄還借了一大筆錢,二哥賣了房子幫我渡過難關。”談起後來大哥的去世,韓高科幾度哽咽。

  建萬噸冷庫做深加工?讓仙桃菜香飄海外

  2009年,韓高科成立了湖北韓氏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帶動農戶成立合作社。

  此時的他,對公司的發展已經有了清晰的脈絡:想強農富農,就成立合作社,搞訂單農業。想拉通產業鏈,就上深加工生產線。想讓中國蔬菜香飄海外,就做響自己的品牌。

  為了改變社員傳統的種植習慣和技術落後狀況,他常年聘請山東壽光的高階農藝師作技術指導,更新觀念,練習內功。

  通過多年奮鬥,如今公司資產已經達到5000萬元;產業基地由當初的80畝擴大到3000畝;合作社社員由最初的5人發展到現在的2000多人;產品由初創時的四五個品種發展到目前的30多個。

  2014年,對韓高科來說是騰飛的一年。在之前6000多立方米高溫冷庫的基礎上,公司再建一座18000立方米的低溫冷庫,以及速凍深加工生產線兩條。

  如今,湖北仙桃產的藕帶、藕片、四季豆等深加工產品已經銷往美國、以色列、日本、韓國;而新鮮的蔬菜則銷往中國香港等地,年產值數千萬元。

  去年12月30日,公司更名為湖北農時生態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成功進行了A輪518萬元融資。目前,5萬噸的保鮮冷庫正在加緊建設,瓜果、蔬菜等深加工出口專案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劃。

  “不久,還將在北上廣深建立品牌連鎖店和網上加盟店,我要讓更多消費者吃到安全、放心、原味的農產品。”經歷過無數波折,如今的他更加自信。

  二:

  90後富二代不啃老種水果建休閒農莊

  和許多做農業專案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態農莊的“莊主”王博,是一名“任性的”90後。套用一句時髦的話,本來可以靠老爸逍遙快活,他卻偏偏選擇了當“泥腿子”。

  從一開始踏入這一行,很多人就斷定他“玩”不了多久。如今,4年過去了,年輕的他臉龐上滿是風霜的痕跡,給了當初質疑他的人有力的迴應。

  “任性”90後不承父業單幹農業——

  種火龍果20萬學費入門買教訓

  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甸玉賢鎮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滿眼的蔬果和鮮花,空氣中飄蕩著甜甜的果香。一排排農莊規劃齊整、錯落有致。這是現在景秀大地生態農莊的樣子。四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湖荒地,雜草叢生。

  其實,王博背靠家族企業,父親的公司還是湖北一家行業龍頭企業,接父親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點。但是,大學畢業後,他嘗試走自己的路。賣過房子,做過網路,做過營銷,還在政府部門上過班。“後來接觸到農業採摘園,覺得這一行大有潛力,於是決定從這一行入手。”對於兒子“種地”,開明的父親選擇了默許。“有些喜好是與生俱來的,做過很多事情後,我發現自己熱愛土地,最喜歡農業。”王博對記者說。為此,他在蔡甸拿下1500畝地,開始打造自己的農莊。

  五六年前,他就發現武漢市場上火龍果賣得很好,而且與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經濟效益高很多。他了解到,正常一畝地火龍果產量可達2000公斤。於是,王博決定種火龍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萬元試水,從山東引進紅心火龍果。“火龍果為熱帶、亞熱帶水果,我當時考慮,山東冬天的溫度比武漢要低很多,在山東能生長按理在武漢也能生長。”為了給幼苗保溫,王博在幼苗上覆蓋了4層保溫膜。但到了年末成熟之時,他發現自己花了大半年心血,卻一個火龍果都沒有結出來。

  懊惱之餘,懂行的專家告訴他,火龍果之所以在山東能生長是因為山東冬天雖冷,但日照時間長,武漢溫度略高,但一下雨就連續陰好多天,影響到植株的生長。要想在武漢種好,必須採取技術措施補充光照和控溫。

  這次挫敗後,王博開始惡補水果種植技術,並請來農業專家坐鎮。

  不僅賣水果,更要賣服務賣健康——

  四季採摘?旅遊休閒農莊具雛形

  近年來,採摘遊成為江城旅遊行業的熱門專案,而農戶採摘往往品種單一,較難形成集聚效應。“何不建設一個擁有多種果品蔬菜供採摘,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觀光休閒農莊?”順著這條思路,在農業專家的技術支援下,2012年起,王博在自己的農莊陸續引進了近百種水果,僅葡萄就有11個品種;桃子包括油蟠桃、水蜜桃、黃桃;石榴分軟籽石榴和黑籽石榴;梨有翠冠梨、圓黃梨等。並保證了每個月都有兩種以上的水果供遊客採摘。比如,11月草莓、冬棗成熟,到第二年的4月草莓下架後又有西瓜、桑葚、櫻桃等,6月份桃子成熟、7月份葡萄成熟,10月份葡萄下架後無花果和石榴也相繼成熟了。

  正如他所預想的,豐富的品種聚集效應,每年為他的農莊帶來幾萬人的客流。

  2014年,除了蔬果採摘,王博開始走觀光旅遊休閒農莊路線,增加了多項遊樂設施,以便遊客來了後能夠停留更久。2015年,農莊全年接待遊客8萬人。“目前農莊還只是一個採摘基地,未來要向景區方向發展,打造華中地區最大的觀光休閒農業採摘園是我的終極目標。”王博信心滿滿地說,“雖然一年接待遊客幾萬人,被很多人誇讚我的水果好吃,但這樣我依然是在賣水果,我要做的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不單純賣水果,還要賣服務、賣健康、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