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本創業故事

  如果懼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遠只能是死水一潭,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農村的窮小夥靠收酒瓶創下至今市價上億的企業

  農村人通過創業成為有產人士的不在於少數,但是通過收酒瓶創下了上億的財富的故事你聽過嗎?他就是一個普通不過的農村人了,有著農村人的一切,沒有高學歷,家庭窮論潦倒,兄弟姐妹們眾多……但是他卻有著成功人士有的一切優點:精幹、勤奮、吃苦……創業所遇到的困難和心理壓力是我們不能想到和體會到的,但是我們還是要為這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人豎起大拇指點贊。他的白酒加盟開店事蹟是這樣的。

  精幹、不善言談、低調、勤奮……雖然是1970年代的創業人,但劉玉棟身上充滿了1960年代人的氣質和精神。初中畢業的他,當年闖濟南時身上只有2塊錢,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銷售額已經突破2個億。

  闖省城先修自行車

  劉玉棟的家,和其它農村家庭一樣:貧窮、兄弟姐妹多。與許多農村孩子不同的是,他雖然是家庭中的老么,但從小獨立性強。1987年,只有16歲的劉玉棟,唸完初中帶著兩塊錢來濟南“打天下”。

  那時他沒什麼手藝,找個工作異常難,最後只能跟著一個師傅學修理自行車。當時,他的想法很淳樸:“藝不壓人,學點手藝,以後能混口飯吃。”

  2年多的學徒,掙了2萬元,“當時白天除了在店裡修自行車,晚上還要到自行車廠去裝自行車,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穫大。”這個“成績”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人有2萬元,那個時候很少見。

  回家蓋房子結婚,還是繼續在那裡做?當時,他困惑,在農村,男孩子一般20歲就要結婚了,父母也勸他回去。但他最終還是“違背”了家人的意願,在濟南大廈附近花300元/月租了一個門頭,專門修理自行車。

  白酒加盟開店。當時來修理自行車的人大多喜歡吸菸和喝酒,細心的劉玉棟,專門從別處進來一些菸酒放在店鋪裡輔助經營。這成了他做酒類代理的原始起點,時間長了他感覺從別人那裡進貨成本高,頭腦靈活的他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做代理何嘗容易,誰也不會把大批量的貨放給這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而且,當時許多酒廠都有專門的代理,酒廠對一車兩車的貨也不在乎,再說他沒有多少資金,實力不行。

  膽大的劉玉棟帶著1萬多塊錢,來到當年旺銷的蘭陵白酒的酒廠。廠長毫無商量地把他拒絕了。劉玉棟並沒有氣餒,“他不賣酒給我,我就不走。”劉玉棟回憶說在廠長的點撥下,他跑遍了整個濟南,包括商河、濟陽等地方收酒瓶。

  廠長沒有失信,最終把酒賣給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價去做,應該把困難當作機遇,當作鍛鍊的機會。”現在,劉玉棟還慶幸自己的堅持,“這與我在農村生活養成的勤奮、努力分不開。”

  1992年,在得知美國兩家洋行開始從事可口可樂、德芙等產品中國代理貿易後,21歲的劉玉棟跑到北京與這兩家洋行談判,要求在濟南代理經銷“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劉玉棟如願以償。

  白酒加盟開店。後來,他又陸續代理了費縣老白乾、景芝白乾、泰山特曲等山東的白酒加盟連鎖。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上百萬。劉玉棟完成了原始積累。

  更大的動作還在後面。2002年10月,劉玉棟聯手瀘州老窖,開發了瀘州老窖“古釀”、“窖藏”兩個系列共二十多個新產品,並取得其全國獨家代理權,在全國各主要省市設立分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銷售渠道和物流配送網路,形成了以濟南為中心、依託山東、輻射全國的市場佈局。

  至今已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50多個著名品牌、2000多個單品的濟南代理商。不過,這並沒有讓他滿足,“我們還要做外國名酒的中國區總代理,讓中國老百姓與洋酒真正的親密接觸。”

  目前,劉玉棟代理加盟的產品不僅在酒水,還涉及副食調料、熟肉製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貨等領域。“我們除了做流通環節,現在還進入了生產環節,並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達達’牌,這標誌著我們正式進入生產環節,具有標誌價值。”2003年,劉玉棟僅在濟南地區的銷售就達到1.5億元,全國銷售超過2億元。

  “只有專業化才能取勝,”劉玉棟有著自己一套特殊的經營思路。雖然目前,劉玉棟經營的這個企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專業酒類網路,但他們仍在強化、延展自己的網路,“現在我們的網路已覆蓋了山東70%的縣級城市,不過還在建設更深層次的營銷網路,對於流通行業,網路是最有價值的。”

  白酒加盟開店。也許因為沒有上高中、沒有上大學,一直沒有得到系統的學習,劉玉棟感到很遺憾,在與筆者的對話中,他時常提到這個詞:“學習”。在他的生活中,學習是一個永遠貫穿的關鍵詞。

  現在,他感到欣慰的是有了學習的時間和條件。“我現在正在讀MBA,希望多學習一些經濟管理的知識,這樣才能有利於企業的快速、穩定的發展。”“學習應該成為一種習慣。”人最大的財富不是結果,而是走過的路,而是學習積累的經驗。

  除了學習一些理論,“還要向你的客戶、家人、員工學習,他們往往能讓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啟發。對於1970年代的年輕創業者,應多學習五六十出生的企業家身上的一些精華,彌補自己時代的不足,避免走一些彎路,”劉玉棟說。

  作為農村出來的人,劉玉棟對農村有著特殊的感情,對農村人的經歷有特殊的理解。他提醒:對於很多農村進城打工的年輕人,不要放棄學習,要敬業,這樣才可能成功;對於大學生來說,不要放棄打工,鍛鍊自己的能力很關鍵。

  2:初中畢業的他來到縣城開包子加盟店終成功

  黃立新只讀了初中,年輕時以打棉絮維持生計,從來也沒有給別人打過工,也沒有做過其它生意。他轉行開了早餐店:一個包子店,現在就夫妻倆,另外請了兩個工人,每天早晨營業額在1100-1500元之間,一個月毛收入在1萬5千-2萬之間。1982年初中畢業沒考上高中,加上家中窮,那是剛包產到戶的年代,那時也沒有地方打工,農村的年輕人必須得學門手藝謀生,父母就也要我學手藝,這樣就學起彈棉花來,一年後出師了,就幹起了這行。

  平時幹農活,冬天打棉絮,生活也過得去。

  堅守打棉絮縣城買房

  1996年才發生變化,那時出現最早的打工潮,沒手藝的年輕人開始往外闖,我有手藝不想出遠門想在當地謀生,終而在96年7月一家三口來到縣城租了鋪面完全靠手藝創業,那真是壓力山大呵。

  沒出門想出門,出了門心裡慌。那時候縣城常住的人口都是有工作單位的,因為當時沒開發,根本就沒有就業機會。以個體形式在城市生活的人很少,開始生意很不好,兔強賺個生活費,但做手藝虧本總是不會的。不過在淡季的夏天就心慌,因為打棉絮是個季節性很強的行業。

  說心裡話我真想回家,因為在城市生活壓力大不習慣,在老家生活一點也沒壓力,但又怕鄉親笑話我,涗人家往外闖,你闖不出門,沒本事。沒有辦法只得呆下去,那怕要飯也不能回家,就這樣呆來了。

  打工就一直租房住,直到2002年才買了一套一二手房,總算有個家,心安了點。

  打棉絮這麼多年也沒有賺到什麼錢,最主要是粉塵大傷害身體,就動起了改行的念頭。

  改行做麼好呢,沒頭緒,這時從網上說做清潔球賺錢而且投資不大。於是就在縣城轉了一圈,一瞭解當地沒人做,這專案好沒人和我競爭,就決定了。

  2004年5月就一頭跑到山東臨忻買了鋼絲球機,學習了兩天,回家租房就開始做了。做了一個月後才知道,這東西市場太小,靠當地市場根本銷不了多少。沒錢賺,還不如我打棉絮,而且也灰塵大,這樣做了大半年關門了,把裝置便宜處理了。唉,一下子虧了一萬多,還白乾半年,這次創業宣告失敗。

  沒辦法,又打回原形了。再又打棉絮,不敢再創業了,就這樣平靜的過了三四年。一直到2009年,手裡有些積蓄,又開始動腦子了,想做點別的事情了。從這個時候開始接觸到了《中國創業港》,發業其中一項烤餅的專案蠻好,投資也不大,就跟老婆商量,學做烤餅,老婆舉雙手反對,棉絮彈的好好的,又去學什麼做餅子。之前做清潔球,虧得一塌糊塗,好不容易這兩年手上積了一點錢,又要去搞。2009年5月份,沒有徵得老婆同意,帶上行李出門了,開始學做烤餅,經過十二天的學習,基本掌握了烤餅的技術。回家一個月後,開始籌備開店。在開業前三天,做了廣告,向周圍群眾,發了一千份傳單,開業當天,搞了促銷活動,買2元的餅,送一杯現磨豆漿。當天的生意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一早上營業額達到了420元,終於成功了,心裡很高興,連續三天營業額都在四百元左右。第五天,有點下降,連續半個月,營業額直線下降,這時心裡有點慌了,不知道什麼原因,之後兩個月裡每天營業額只有50-100元左右……不能讓餅店一開張就關門吧,得想辦法。

  第三次改行發糕

  2010年2月又跑得湖北英山跟許師傅學做香米發榚,學三天,學費連機器5000元,心想發榚我這裡沒有人做,我做一定火,回家一做才知道這東西有的人吃,好多人不喜歡吃,銷量不理想。

  第四次改行包子

  沒辦法這就又開始學做包子,當時我並不看好的,因為做包子滿街都是太多了。做包子是找當地師父學的,誰知賣得還可以,一早晨下來能銷售300-400元,能維持小店的生存,做了半年量也上不去,就這樣,包子沒特色,與人家做的一個味。我又想這不行,雖然能生存但賺不了錢,只好花學費到外地拜師學藝。

  再學藝創新

  2010年8月份到天津學習,回家後把所有學到的技術總結,加上自己到九江實地找材料,買了很多常用的食品原料,回來自己配製,通過自己的品嚐,以及客戶的反饋,終於做出了讓客戶滿意的口味。並且,精益求精,小小包子總想做到最好,從發麵到肉餡,都是通過自己一步步攻克難題,到最後,我的做的包子也通過了大部分客戶的認可,以致於,周圍的幾家包子店生意每況愈下,最後關門。

  回首創業之路,一路波折,從盲目創業到拜錯師門,走了許多彎路。最終還是通過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創業精神成功了。

  3:農民小本創業賺大錢

  農民大家都知道是靠種地來維持生活,生活水平是上不來的,現在農民為了能更好的生存,很多人都選擇創業,但是他們也沒有很多本錢創業。那麼他們是怎麼創業成功的。

  一個農民從500元起家到現在的資產幾百萬,可以說在現在的廣州一般的白領都沒有他們收入的多,500元怎麼投資,論學歷他們夫婦倆一個初中一個小學,論背景,在初來廣州時他們就認識幾個在這裡打工的老鄉其他的一概不認識,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現在成功了。

  剛看到小李的時候,沒感覺是個80後,精明成熟的臉龐略顯滄桑,給人感覺是30多歲,成熟穩重的年齡,500元怎麼投資,可他確是出生於1984年的地地道道的80後,說起過去的經歷,小李表情有些凝重。

  小李出生於甘肅慶陽的一個農村,早年父親早故,他和母親相依為命,過的很是清苦,上初二時,那是還是要交學費的,500元怎麼投資,雖然現在過去多年,但他記憶猶新,那是要交120元學費,母親把家裡種的花椒和積攢的雞蛋賣了後,換來50元,然後跑遍了大半個村子,竟然沒把剩下的70元借來,他不得不輟學了,70元,現在對小李來說微不足道,可就是這70元,難道了這個英雄漢,也成了他母親深深的痛和愧疚。從那時起,小李就暗下決心,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這個狀況,不再讓村裡人瞧不起,要讓飽經風霜的母親過上好日子,讓母親緊縮的眉頭舒展,臉上掛上笑容。

  從15歲開始,還是少年的小李就開始外出打工的生涯,用他自己的話說,什麼苦都吃過,雖然日子很艱難,但有股強大的信念支撐著他,他不管多髒多累,500元怎麼投資,只要能多掙錢,什麼活都幹,可是命運之神並沒有因此而照顧他,在他22歲時,他還是沒有攢下多少錢,而這時,還沒有過上好日子的母親去世了,小李很痛心,沒有讓母親生前看到自己的成功,過上好日子,成了他永遠的遺憾。他處理完母親的後事,拿著親戚們隨禮辦完喪事後剩下的500元錢,開始了又一次創業。

  有了以前打工的經歷,他知道沒有學歷,沒有技術的他,再去打工也掙不到太多的錢,他決定自己做生意。他開始販賣百貨,由於他打工去過很多地方,又留心觀察周圍人的生活,他總能找到人們喜歡的商品,他生意開始越做越好。現在,他已經擁有兩套房產,2兩輛廂式貨車,僱了兩個司機和一個配貨員,流動資金超過了70萬,是3 種品牌白酒的甘肅總代理,成了名副其實的“百萬富翁”。

  到了這種地步,按說小李應該滿足了吧?不過談起未來,他依然信心十足,想把他的事業越做越大,生意越來越好,在此希望他能成功。

  
的人還:

1.小本創業成功真實故事

2.小本創業故事

3.農村小本創業養殖故事

4.小本創業故事大全

5.農村小本養殖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