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自主創業故事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農村自主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西雙版納種香蕉賺錢 年入千萬元

  ■人物

  姜東海?男,29歲,重慶合川人。9年前隻身來到西雙版納種植香蕉,如今已是有名的香蕉種植老闆,年進賬千萬元。

  ■對話

  重慶晨報:剛來的時候是怎樣的?

  姜東海:一個字,苦。蟲子多、野生動物多、紫外線強、溫差大,剛來的時候差點沒挺過去。後來咬牙堅持下來了,也就覺得沒啥大不了的。

  重慶晨報:現在多久回一次家?

  姜東海:以前沒錢的時候,一年也難回一次家,現在有錢了,什麼時候想回什麼時候就動身,對重慶崽兒來說,出來時間長了,都會思鄉。

  ■聲音

  世界那麼大,不多走走多看看,你怎麼知道什麼職業最適合你。

  他高中畢業,抱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帶著500元錢獨自到外地闖蕩,最終成為年進賬數千萬、西雙版納數一數二的香蕉種植企業的老闆。他就是合川85後——雲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三千畝香蕉園的主人

  秋天午後的雲南西雙版納,氣溫仍然有28攝氏度。

  迎著有些炙熱的陽光,乘車從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發前往普者黑,在高速路上開30公里,從關坪下道後再經過20多公里鄉村公路,便抵達了目的地——一片佔地3000畝的香蕉園。

  剛走進香蕉園,一位身穿天藍色短袖襯衫、淺灰色西褲、棕色休閒皮鞋的年輕人便迎了上來。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很難想象,這位85後男生,就是這片香蕉園的主人、雲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路上沒人暈車吧?”還沒等記者開口,姜東海就詢問起大家。得到記者的“否定”答覆後,姜東海松了一口氣。他笑著解釋說,這一路上彎道太多,曾經有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在路上被“甩吐”過。

  揣著500元錢闖天下

  29歲的姜東海出生在合川農村。2006年讀完高中後,抱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態,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帶著僅有的500元錢,獨自一人南下廣東佛山,開始了自己的逐夢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電器廠,姜東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產品質量管理員,每月薪水不到一千元。憑著踏實肯幹,一年多後他成為部門主管,工資也漲到3000多元。

  加班對姜東海來說是家常便飯,尤其到了銷售旺季,“朝八晚十一”的作息時間不時會出現。

  雖然是電器廠的中幹,但企業有限的發展前景,讓姜東海提不起繼續“往上爬”的興趣。在外漂泊兩年,思鄉的情緒也越發強烈。2007年底,姜東海回到了重慶。

  把香蕉運到盤溪來賣

  “香蕉在這邊適合種植,這邊的地也比較寬闊,所以就到這邊來。”姜東海說,當時自己的親戚在西雙版納種植香蕉,2008年初姜東海也來到這裡,開始了二次創業。

  剛到西雙版納的時候,姜東海在自家200畝的香蕉園裡,乾的是“打雜”的工作,除草、施肥樣樣都幹,也沒少碰到面板晒傷、腳被扭傷的事情。一年以後,看著當初的荒山坡變成香蕉林,盤算著每1元的投入變成2.5元的產出,姜東海覺得之前的種種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初,廣西、海南等香蕉主產區大豐收,讓往年不愁銷路的雲南香蕉碰到了“無人問津”的窘境。看著地裡已經掛果的香蕉,姜東海有些犯難,“那時候頭都大了,後來想起家裡有個朋友,他在重慶的盤溪市場批發香蕉,於是我就給他打了個電話。”

  朋友的一個建議,“你可以自己把香蕉拿到盤溪來賣”,讓姜東海動了心。他立即租了一輛卡車,將20多噸香蕉親自運到了重慶盤溪水果批發市場,不到一天的時間便銷售一空。除此之外,姜東海還和不少客商建立了聯絡,產品打開了銷路。

  不忘為家鄉做貢獻

  如今,姜東海的企業在西雙版納當地也是數一數二,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進賬3000多萬元。今年4月,姜東海在家鄉合川區的中心地段,修起了一座可以同時接待180桌客人用餐的酒樓。這家酒樓有員工近百人,90%以上是合川當地人,“這麼多年一直很想家,這也是對合川的一點貢獻。”姜東海說。

  2:靖州楊梅大王的創業路

  在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坳上鎮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萬多畝楊梅果實累累,長勢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楊梅碩果嬌豔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風格迎接眾人的挑選。提起這裡,人們甚至會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為“楊梅村”。

  可是,早在上世紀90年代,這裡還是連路都沒修好的窮鄉僻壤,更不用說村民的生活品質達到了什麼水平。如果沒有轉業軍人盧登科的出現,或許也就不會有每年夏天將我們饞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楊梅。

  提起盧登科,楊梅村人沒有不豎起大拇指點讚的。正是這位面帶謙虛笑容樸實的老人,他帶領著村民們從開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難,成就了“天下楊梅出靖州,靖州楊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帶領著他的村民們,走向越來越舒適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禮,讓他有了不一樣的堅毅

  盧登科20歲那年冬季應徵入伍,新兵訓練還沒結束多久,馬上參加了戰爭,並擔任炮兵工作。談起那段血與火的往事,盧老記憶猶新:“好幾次差點喪命!有一次很久沒洗澡,半夜悄悄去河邊,剛洗完上岸就聽到炮彈的聲音,那個炮彈剛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個位置!”“還有一次在發電報,一圈人圍著,一個炮彈突然掉進來砸在桌子中間,桌上還有發報機等各種機器,兄弟們都嚇懵了,整整五分鐘鴉雀無聲,幸好?那是個啞彈!”這些驚心動魄的故事,盧老說起來顯得有些雲淡風輕,但誰都知道,經歷過近乎零距離的生死考驗,總會刻骨銘心。

  盧老說,那時候大概每天的炮火聲太多,對於炮彈的聲音和距離,他已經能非常準確地進行判斷。如果聲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彈是過了頭頂的拋物線,並不會有什麼危險;而如果炮聲是“咳咳咳”的斷斷續續的聲音,基本上能不能撿回命都是個未知數。可是這樣的準確卻讓他對聲音極為敏感,以至於從戰場上回來的前一段時間,整個人完全處於淺眠狀態,任何一點聲響都能將他驚醒。

  而戰爭的殘酷之處還不止如此,當年部隊都只能夜裡行軍,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裝置也不能使用,連車輛的燈都要纏上紗布遮住,完全是憑著感覺和經驗在前行,很多戰士就這樣走進了敵人的雷區。而為了不給敵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個人資訊的機會,每個士兵的衣服內襯裡只標註了血型,其他資訊一概沒有,很多戰死的士兵連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為熱血的日子,或許給盧登科注入了連他都不曾察覺的堅毅,而這樣的毅力和堅持,卻成了之後維繫他的楊梅事業最重要的紐帶。

  兒時的楊梅夢,終成了後來的創業理想

  1982年,盧登科退伍了,轉業回到家鄉,憑藉聰明才智,1990年當上了木洞村的村長。可是,如何在其位謀其事,從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條件,卻是盧登科一直思考的問題。後來,他總算想通了這當中的要領,原來,木洞村的傳統優勢——楊梅種植,早就被村民給捨棄了。

  而事實上,木洞村的楊梅種植有數百年的歷史,不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還能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和胃止嘔、美容養顏。而在清代,木洞楊梅便被譽為“敬奉皇帝之貢品”,頗受古代皇家貴族的喜愛。在盧登科看來,這些都是發展楊梅事業的有利條件。

  盧老說,小時候的自己也是隻饞貓,常常和小夥伴一起爬樹摘楊梅解饞,楊梅一直是他的最愛。與其讓它養在深閨人未識,還不如真正將它的優勢利用起來,說不定還能幫助村民們一起發家致富。

  於是,他聯名村裡書記向政府申請在木洞村營造千畝楊梅林,以楊梅產業為主桐油林為輔,實施間作短種等綜合開發模式發展楊梅業。為解決資金問題,他除了向政府申請貸款100萬元還自籌資金2萬元。自此,木洞村的楊梅產業拉開序幕。

  三年承諾,卻是一輩子的堅守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殘酷的。盧科登幹勁十足,但很多村民卻並不熱心,因為楊梅種下去要3年才能結出果實,而結出果實後,還要1-2年才能夠有味道最好的楊梅出產。這4、5年的時間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扛得住的。許多不可預知帶來的恐懼打跑了許多人,好不容易說服了,但開山造林需要先燒山,這又讓很多人打退堂鼓,到頭來還怪在盧登科身上,讓他賠錢。儘管各種被誤解,盧登科還是毫不猶豫自己掏錢賠了,戰爭的經歷告訴他,這都不算事,只要認準了是對的,砸鍋賣鐵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說著簡單卻很漫長。說服大家種植楊梅只是第一步,還要有好的種源。為此他一個人趕火車到浙江買回來新品種,又想辦法引進烏梅的品種,好不容易種上了,村民卻對楊梅不上心,很多人對幼苗的成長狀況不聞不問,這讓盧登科很是被動。“不被人理解總是孤獨的”,而他孤單了整整三年。

  為了讓大家相信楊梅種植是真的有成效,這三年他經常都是早上六七點就到了楊梅林裡,天快黑了才回來,修剪枝椏,檢視果樹,就這樣三年如一日,把果林當家,把一株株楊梅苗當孩子一樣照顧,終於讓七萬多畝木洞楊梅結出了累累的果實。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氣,透亮甘甜的水質,這些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加上盧登科的辛勤耕耘,終於讓木洞楊梅打出了名氣,在楊梅還沒成熟的時候就有很多人大老遠的跑來預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門口有人賣楊梅卻無人光顧,村裡面楊梅生意火爆異常。而那些之前對楊梅生長不聞不問的村民也主動找到了盧老,希望好好學習楊梅種植技術,種出飽滿多汁,酸甜可口的楊梅。

  竹簍送貨到長沙,楊梅汁流了一地

  楊梅迎來大豐收,以前冷清安靜的村子,一夜間變得熱鬧起來。經常,人們還沉浸在甜美夢鄉,就有人大老遠開車來預訂搶購了。盧老看在眼裡喜在心裡,但新的煩惱又來了。楊梅是水果當中少數沒有“外皮”的,十分嬌嫩,儲存週期很短。“那時候,想著能讓別人儘快吃上楊梅,大熱天裡他開著貨車從懷化親自送貨去長沙,可是因為楊梅都用竹簍子包裝,再加上高溫烤著,半路上楊梅就不新鮮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後,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楊梅送給別人吃。”談起往事,盧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邊了,難道就讓它這麼溜走?盧登科捨不得讓這些辛辛苦苦種出來的楊梅被浪費。他通過查資料,找能人等方式給楊梅尋找包裝設計,讓多家包裝設計公司參與設計投標,最終一家公司設計的包裝脫穎而出,不但解決了保鮮的難題,設計效果也讓人很滿意。

  除了在包裝上下功夫,別的方面他也積極探索,就像當年當兵打仗一樣,他總相信,辦法是人想出來的,事情也只有去實踐才會有結果。2001年他獨自去到浙江,學習當地人儲存水果的方法,回來後自掏腰包建了冷庫,並在牆面上做了泡沫隔離層,讓楊梅儲存更久的時間,擁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讓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鮮的靖州楊梅,我也希望每一顆楊梅都不被浪費,都能產生價值!”望著一車車平安運往外地的楊梅,他總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們的選擇,他不干涉

  現在的盧登科,是木洞楊梅繁植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帶領大家獲得成功,自己也獲得了青年星火帶頭人標兵、科技進步先進個人、懷化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等榮譽稱號。

  和楊梅打交道的日子裡,盧登科積累了不少實戰經驗,什麼時候施肥怎麼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沒有人說不認識。每次農戶來詢問他關於如何種楊梅,他都會耐心的解答,並親身示範。問及會不會讓兒子跟自己一起種楊梅時,他笑言:“孩子們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們願意跟我學種楊梅,我當然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如果他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也不會強求,我尊重他們的選擇。”

  楊梅大王的擔憂: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應該說,盧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楊梅”最為響亮的代名詞。但對盧登科而言,他並不希望提到靖州楊梅,人們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楊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鎮上的楊梅。因為,只要是靖州楊梅,便都是他心裡的寶貝。

  就好比距離木洞村不遠的高山村,同樣種植著楊梅,卻遠不如木洞楊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楊梅成熟了之後只能爛在地裡,村民的收入情況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還是吊腳樓,只有極少數的人住上了磚瓦房。看到這樣的情況,盧登科挺難受的,他也在想辦法逐步幫助其他村鎮上種植更為優質的楊梅,從今年開始聯合電商開始網路預售,他希望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漸幫助靖州所有的楊梅種植戶改善生活,從一村富到村村富,讓人人都有成為“楊梅大王”的可能。

  後記:

  和盧登科的交流是一種很舒服的狀態,你看得到他身上因軍旅生活而養成的良好習慣,你也感受得到他的踏實認真和堅毅果敢。採訪的幾天時間裡,我們跟著他,在楊梅山裡上上下下,他就這樣不厭其煩地修剪著楊梅的枝椏,檢視每一株楊梅樹的生長狀況,累了就在山上歇一歇,得閒了就和我們聊一聊他的楊梅故事。看著楊梅從青色轉為紅潤,再長成飽滿多汁的烏梅,一直是他最幸福的事。

  3:種植紅喬薇成功翻盤的千萬“負翁”

  創業之路無止境,沿途可能鳥語花香,也可能荊棘密佈。

  趙挺勇就是一個經歷過風光與失意的創業者。風光時,他開著保時捷,住著豪華別墅;然而,被成功衝昏頭腦盲目轉行時,卻馬失前蹄淪為窮光蛋;幸運的是,他又從一株觀賞植物中覓得商機,得以東山再起。

  A.自信爆棚 身家近億的建築商成“負翁”

  趙挺勇1971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90年,考上大學卻沒錢交學費的他,跟隨同鄉到上海浦東做建築工人。

  憑著聰明好學,他從搬運工一路做到專案經理,1992年下半年開始負責樓盤園林綠化。當時,地產行業慢慢崛起,趙挺勇敏銳地意識到,未來10年房地產絕對是個朝陽產業,心想與其在這裡辛辛苦苦地打工,還不如自己開公司當老闆。

  1996年10月,趙挺勇毅然辭職,成立一家建築公司。公司從小到大滾動發展,業務逐漸涉及道路、綠化、房產和市政等領域,到2005年底,趙挺勇的資產已高達8000多萬元。

  開著保時捷、住著別墅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何不在家鄉從事農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隔行如隔山,朋友們聽說他要做農產品加工,紛紛勸他別冒險去做不熟悉的行當。但是,他卻選擇了一意孤行,於2007年註冊成立一家農特產品有限公司,承包幾千畝水域進行淡水養殖。同時,還一口氣投入6000多萬元,建造上萬平方米的廠房,進行農產品深加工。

  趙挺勇養殖鱔魚、甲魚等水產,由於在技術上是外行,加上對市場行情不熟悉,無法把握生產節奏和規律,導致價高時沒有產出。而由於資金需求巨大,趙挺勇被迫將廠房和汽車作為抵押申請銀行貸款,並將建築方面的資金不斷補充到養殖場。但隨著後期投入越來越大,最終資金鍊斷裂。趙挺勇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不說,還欠下外債1000多萬元。

  B.引種成功 1萬株紅喬薇成“搖錢樹”

  那麼大的產業說沒就沒了,趙挺勇不甘心:自己負債這麼多,一定要找個好專案打翻身仗。

  為此,他前往全國各地考察創業專案。正在這時,他的發小從日本回國看望父母。發小告訴他,日本有一種叫紅喬薇的植物,抗風、抗寒、抗蟲,適合各種環境種植。

  趙挺勇眼前一亮,突然想起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植物紅葉石楠也是從日本引種,十幾年來在國內創造了數千億元的價值。“如果能把紅喬薇做成紅葉石楠那麼大的產業,不就可以東山再起了嗎?”

  2009年春,趙挺勇前往日本考察。他了解到,紅喬薇的葉片全年都是豔麗的紅色,夏末秋初轉為紫紅色、花期長達160天,不但花開豔麗,更集觀花、賞葉為一體。同時,紅喬薇的淨化能力非常強,還具有藥用價值。

  2010年,經過發小牽線搭橋,他成功談妥紅喬薇引進事宜,一口氣帶回1萬株紅喬薇苗,在紹興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民生活。1年後,他用1萬株引種苗培育出5萬株紅喬薇苗,第二年就有很多園林綠化公司看上了這個新品種。到了第三年,趙挺勇種植成功的5萬株紅喬薇,以每株18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除去3年投資,他獲得淨利潤700多萬元。

  到2013年底,趙挺勇的紅喬薇種植基地已經發展到幾百畝,並在湖北黃岡、荊州等地建合作種植基地,收到的3年-10年紅喬薇苗訂單也接近300萬株。“紅喬薇這種植物很特殊,打算後期進行深度開發,研究其藥用及保健價值,同時做旅遊休閒及科普教育專案。”趙挺勇對記者說。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