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創業勵志的故事

  成功的比例幸運佔一半,另一半要靠人的智慧,勤以創業,儉以聚財,誠以待人,遜以自處。看看那些女人創業的故事,激勵自己的鬥志,堅定創業決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煙臺80後女生膽大心細的家政創業故事

  女孩名字叫韓韶燕,來自山東煙臺,是一個標準的80後姑娘,她既不嬌氣也不怕吃苦,選擇了“伺候人”的家政保潔服務,成立了喜樂家政保潔有限公司 。

  十幾米高的傾斜鐵架子敢爬上去清潔;二十層樓的玻璃敢內外都清潔;為酒店打掃衛生時將床和櫃子都搬開,清理出下面的髒物;怕玻璃上結冰擦不乾淨,冬天主動詢問業主家裡是否有暖氣……雖然在很多人眼中,這是一個“伺候人”的行業,但韓韶燕卻“伺候”出了名堂。在韓韶燕眼中,幹家政就四個字:膽大心細!憑著這四字祕訣,這位80後姑娘在煙臺家政保潔界已經小有名氣,擁有數十名專業保潔員,而且還成為煙臺養老幫扶中心指定的家務服務公司。

  行業調查

  一名保潔員“許配”三五家

  “哎,大姐,怎麼又是你?”前段時間,市民劉先生曾通過一家家政公司找到一名保潔員 ,到家裡打掃衛生。最近,他又撥打另一家家政公司的電話,希望再找別的保潔員來試試。讓他沒想到的是,雖然他聯絡的是不同的家政公司,但最終來的是同一名保潔員。

  煙臺的家政保潔市場亟待規範 。為了節省開支 ,煙臺的家政保潔公司很少有自己固定的員工,一般與保潔員都是“ 口頭協議”:如果我公司攬到活兒,就打電話聯絡你來幹活。一名保潔員“許配”三五家公司的情況很正常也很普遍。

  但這樣做對市民和保潔員都是不利的。對市民來說,如果對保潔員不滿意,或者事後發現問題,很難找到這名保潔員,維權存在困難。而沒有公司的管理和約束,保潔員可能工作的過程中容易出現不規範、不負責等問題。另外,對保潔員而言,維權同樣是難題。如果出現工傷,最終可能也是“三不管”。

  初入行

  給老闆找保潔員,發現商機做家政

  韓韶燕出生於1982年,畢業後,她曾經到單位工作過,也曾做過小生意,但最終都覺得不太適合自己。2008年,韓韶燕給當時的老闆找家政保潔員,為老闆家裡做保潔。當時的她怎麼也不會想到,這次偶然為老闆服務竟然會開啟她人生的新篇章。

  她找到一位做家政服務的大姐。“大姐,您說我能不能成立個家政保潔公司,如果能聯絡到活兒的話,您幫我聯絡人咱們一起幹?”在與大姐聊天的過程中,韓韶燕發現了其中的商機。在大姐的鼓勵下,韓韶燕毅然決定進入家政行業。

  學技術

  以為擦玻璃簡單,誰知學了整三天

  誰沒擦過玻璃?誰不會擦玻璃?在一般人眼中,擦玻璃是非常簡單的活兒,剛入行時的韓韶燕也是這麼想的。“其實擦玻璃是最難的,如果玻璃能擦好,這個家政保潔員基本上就是合格的。現在我們招保潔員,一般先問會不會擦玻璃。”韓韶燕憑著一股子闖勁入了行,但對專業技術還是一知半解。她當時想從最簡單的開始學,沒想到這個在她眼中很簡單的擦玻璃,她學了整整三天。

  “擦玻璃有玻璃清潔器,看起來很簡單,現在好多顧客都自己買了玻璃清潔器,還有專門的學習視訊,可最後基本上都扔在家裡閒置了,還得請專業家政人員來擦玻璃。”韓韶燕告訴記者,玻璃清潔器中間有塊磁鐵,吸在玻璃兩側,想用玻璃清潔器把玻璃擦乾淨需要巧勁兒。勁兒大了玻璃清潔器就分開了,從玻璃上掉下來。勁兒小了玻璃又擦不乾淨,一道一道的,看上去花裡胡哨的。如果是樓層較高的客戶家,還要用加長杆才能把窗戶的外面擦乾淨。經過認真的學習,韓韶燕很快就從門外漢變成了“專家”。

  重人才

  看人拎小桶去搭話,技術好就想招

  在很多人眼中,保潔和人才兩個詞似乎不搭界,但對於真正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來說,優秀的保潔人才十分難得。

  “首先你得有平常心才能幹好保潔工作,畢竟很多人是戴著有色眼鏡看這個行業的,如果過不了心裡這關,活兒肯定幹不好。另外,保潔其實也是個技術活,不是誰都能幹好的,我學擦玻璃就用了三天。”韓韶燕說,對她來說,現在最主要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優秀的保潔員招到自己麾下。

  “現在都成職業病了 ,在公交車站或者車上,一看到拎個小桶,裡面還有個玻璃清潔器的,我肯定會主動上前搭話,問大姐是不是幹保潔的。如果技術好的話就問人家願不願意到我們公司來。”對於吸納人才 ,韓韶燕想盡了辦法,走在街上,眼睛經常會不自覺地在人群中搜索拎著水桶的人。

  “因為當時業務不熟練,只帶了一瓶清洗劑,沒有買專門去油汙的產品,那次確實做得不夠完美。”人才匱乏曾經讓韓韶燕十分苦惱。有一次,她接到一個清洗地毯的工作,但當時沒有合適的專業清潔地毯的工人,她就親自上陣。地毯大部分地方都清洗得很乾淨,但在角上有一塊油汙卻怎麼也清理不掉。雖然客戶沒有糾纏這個問題,但韓韶燕卻覺得“不得勁”。

  因為這次地毯事件,韓韶燕決定再次親自上陣,去其他家“偷師學藝”。她主動打電話給其它家政公司 ,表示想幹保潔工作,可以來當學徒,如果有清洗地板等工作可以聯絡她。“清洗地板的活兒不是每天都能接到,只能等機會慢慢學習。”韓韶燕告訴記者,“臥底”一個多月,她終於學會了清洗地板。

  新發展

  參與社會服務專案專為老年人做保潔

  “能參與到政府的社會服務專案中來,我覺得這是我們的榮譽。合同已經簽了,據說今年四月份就正式開始工作了。至於服務內容也不是統一的,得根據老人的要求進行"個性化"服務。”韓韶燕現在的QQ簽名是“今年運氣不錯呀”。運氣好在哪裡?韓韶燕向記者透露,她的喜樂家政保潔有限公司已經成為煙臺養老幫扶中心指定的一家家務服務公司,政府出資專門為80歲以上的老人做保潔。

  “今年我們已經開始為一家汽車4S店服務,另外一家小區正在洽談!”另外,今年還有一件運氣不錯的事情,她的事業已經從家政保潔擴大到了物業管理服務。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物業管理將成為她事業新的出發點,這離韓韶燕的“家政夢”又近了一點。

  服務理念

  不管有啥要求,都得幹到客戶滿意

  “其實幹我們這個行業什麼樣的客戶都會碰到,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很受打擊,客戶怎麼這麼不理解我們。但後來逐漸想明白了,客戶付了錢,肯定希望達到自己滿意的效果,有個別顧客要求特別高很正常 。”韓韶燕現在對員工的要求是,無論客戶有什麼樣的要求,都要一直幹到客戶滿意為止;如果覺得與客戶溝通不順暢,不準與客戶爭吵,可以馬上給她打電話。

  “玻璃清潔器上有塊海綿,主要是浸水後用來打溼玻璃的,並不是用來清潔的。那塊海綿是固定在玻璃清潔器上面的,拿不下來,想完全把海綿清洗乾淨基本不可能。無論你洗幾遍,可能一使勁還是能洗出灰來。我們的要求是擦完的玻璃像沒有玻璃一樣 ,但對玻璃清潔器的海綿沒有要求。”韓韶燕回憶,一位大姐到客戶家擦玻璃,這位客戶覺得,雖然玻璃看起來很乾淨,但玻璃清潔器海綿裡的水還是混濁的,必須要擦到海綿也是乾淨的才行。

  “活兒你已經幹了這麼多了,那就再擦幾遍吧,直到客戶滿意為止!”大姐給韓韶燕打電話,哭著說這次幹活的錢不要了,玻璃也不擦了。但在韓韶燕的開導下,大姐想通了。隨後,韓韶燕又給客戶打電話,解釋其中的原因。後來,大姐又把玻璃擦了三遍,客戶滿意了,大姐也順利拿到了報酬。

  膽大心細幹家政

  膽大

  十幾米高的架子,也得徒手爬上去

  “幹我們這行一定要膽大心細!”在採訪過程中,韓韶燕多次提到“膽大心細”這四個字。她覺得能從一名門外漢到今天的行業中堅力量,這四個字是她成功的動力。探出身子擦十五樓的玻璃,清洗八十米高大樓的玻璃幕牆…… 對很多人來說,可能爬到三五米的高度就會覺得害怕,但對家政保潔員來說,哪怕是一百米,他們也要工作,而保證他們安全的經常只是一根繩子和吊板。

  韓韶燕告訴記者,她曾經接到一個活兒,到一家工廠去打掃車間衛生。去了之後,她發現車間的屋頂非常高,車間內部有很多大型的金屬架子。在保潔過程中,工廠臨時要求把架子上的灰塵也清理一下。“裡面全是架子 ,我們根本沒辦法搭腳手架,只能徒手爬上去。另外那個架子很窄,容不下兩隻腳並排放在一起,看著保潔員往上爬,人逐漸變成了一個黑點,說實話,站在下面看都害怕。”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保潔員還是爬到了十幾米的架子上堅持工作。

  心細

  衛生間五步“開荒”,注重細節才能贏

  在採訪過程中,記者學習到了一個新名詞“開荒保潔”,這是保潔行業特有的名詞,一般是指新房裝修***粉刷***後的第一次保潔。“其實床底下、櫃子下都是最藏灰的地方,但如果不搬開的話,很多人都會忽略這些地方。”韓韶燕特別重視細節,在給賓館、酒店等“開荒”的時候,她堅持把所有的床和櫃子都搬開,把下面的雜物全部清理乾淨。

  “首先得看衛生間頂子的材質,根據不同的材質用不同的清潔方法打掃;用清潔球或是板刷清洗衛生間的牆壁;用毛巾清潔衛生間的潔具,用不鏽鋼清洗液對各種龍頭、管件進行清潔;用洗地機對地面進行最後清潔,尤其是地面邊角,用清潔球和刀片對洗地機洗不到的角落進行鍼對性地除汙、去除水泥漬。最後,再用乾毛巾把水龍頭等管件擦拭一遍……”一提起衛生間如何“開荒”,韓韶燕一口氣說出了這麼多細節,讓人驚歎於她的心細。

  “如果不心細,弄的還不如人家顧客自己清理的,那還要保潔幹什麼?”對於這些普通人看起來有些煩瑣的過程,韓韶燕覺得這才是她的家政保潔公司能脫穎而出的絕招。

  敬業

  西北風把手吹麻,也得擦乾淨玻璃

  對於家政保潔員來說,能在室內擦玻璃是十分幸福的,而被吊在數十米高空忍受西北風的辛苦卻是常人無法忍受的。

  “南面和大樓內部的玻璃都是人家自己清理,留給我們的只有北側的一些外牆玻璃。”去年冬天,韓韶燕接到了一個新大樓清理外牆玻璃的活兒。大樓外牆採用了噴漿的工藝,一些漿液噴到了玻璃上。“用戧刀幹鏟不行,弄不下來。用稀料後噴漿軟化了,但又變得像膠帶,黏在戧刀上,會在玻璃上留下痕跡。”漿液的廠家給了韓韶燕一些稀料,但效果並不理想。韓韶燕和員工們最終決定用水沖洗試試,沒想到效果特別好。零下10℃的氣溫,呼嘯的西北風,還要噴灑涼水,很快大家的手都被西北風吹麻了,但最終玻璃被擦得乾乾淨淨。也許被他們這種不怕吃苦和認真的精神感動,很多企業都成了他們的固定客戶。

  二:

  英國27歲女孩,把丟棄蔬果變成了高價果醬

  清晨四點,倫敦New Covent Garden市場裡擠了兩百多家花卉、農產品、食品業者,兩千五百多個工人在英國最大的蔬果市場裡忙進忙出,叫賣聲此起彼落,搶奪著來自全球的新鮮蔬果。

  在他們之中,一個二十七歲女生的身影穿梭。她一頭金髮、雅痞穿著,高學歷的年輕白領模樣,卻跟商家們聊著肯亞四季豆、菲律賓芒果、土耳其西紅柿,接著走進比人還高的棄置蔬果堆,一顆一顆的撿起、打包,載回家。

  她是珍妮道生***Jenny Dawson***,手裡撿起的那些蔬果,讓她三十歲不到就登上CNN、BBC、Financial Times、泰唔士報等英美主流媒體。

  2010年創立〝廢墟中的寶石〞***Rubies in the Rubble,簡稱RIR***這個品牌,用了四年的時間,珍妮不僅讓RIR成為市場中高階的醬料品牌,攻進英國近七十個通路,連英國名廚奧立佛***Jamie Oliver***的選單、英國女皇愛用醬料的名單上,都看得見RIR的名字。

  將市場旁一堆堆的被丟棄的蔬菜水果,轉變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高階品牌,珍妮道生四年來每天起早趕晚,以市場為家、與菜販天天在一起工作。原來在私募基金工作的她,有著人人稱羨的薪水與職位。

  珍妮說:“我的前老闆與同事都認為我瘋了”。

  “是什麼讓你離開光鮮亮麗的生活,走進市場的那堆被丟棄的水果蔬菜垃圾中呢?”、記者問道:

  “第一次清晨拜訪市場的震驚。”珍妮說:

  “那天清晨天還未亮呢,我騎著自行車前往,氣溫很低,需要多穿幾件保暖的衣服才能禦寒。”珍妮回憶。時間是清晨的四點,當時市場正是最熱鬧的時候,許多批發蔬果的買家與賣家互相議價著。

  盯著被丟棄的“蔬果山”,珍妮的睡意全都被問號與驚歎號趕跑了。“這些蔬果都沒壞掉,為何被丟棄呢?”珍妮向菜販們打聽。

  原來是長醜了、大小不對。這些還都新鮮的蔬果只是長相不好,讓那些採購主管、主廚們看不上。

  珍妮用數字描述她離開私募基金的金飯碗,開始她的果醬生意的心路歷程:

  全球超過十億的人口面臨飢餓。

  在英國,每年有一千八百萬噸的食物因此被丟棄、掩埋,價值超過了一百二十億英鎊。每年還需花費超過二百二十億英鎊的公共預算,改善食物浪費。

  “這些被丟棄的蔬果一定可以做成什麼的”。珍妮這麼想。

  於是她收購一些被棄置的蔬果,按著媽媽的配方做成了果醬、甜辣醬***chutney***等,在倫敦的市集擺起攤來,幾十罐產品一個上午賣光,淨賺了兩百英鎊。

  “這是個生意!”,數字在腦中跑了起來,“也是一個能夠解決社會問題、實現自我的創業機會”,珍妮於是辭掉工作、開始創業。

  “資源被這麼荒謬的浪費掉”,就是這種驚詫讓珍妮有了創業的火花。但讓這把火繼續燒下去,並在四年內成為全英國知名的品牌。

  “要成功,除了有了點子以及熱情是不夠的,需要無所不用其極的接近真實。”珍妮說。

  “過去在私募基金的工作經驗給了我很多幫助,我知道那些成功的公司,都給了消費者他們想要的東西”

  “此外,緊盯著數字、瞭解現實的狀況是公司長期經營的王道。”珍妮說。

  珍妮更進一步以RIR的成長曆程,解釋她是如何貼近現實:

  第一, 需要找到關於市場需求的真實狀況。珍妮認為,產品的設定應該由下而上。

  RIR 的市場調查很專業,從蔬果的產業鏈、供應量的穩定性,到果醬、甜辣醬的市場通路分佈,〝要先確定『最大的需求』是什麼,在哪裡賣最適合、***架上其他競爭者***強弱分析也很重要!〞。

  RIR 的商業計劃書直到六個月後才有第一版。

  “就是為了接近事實啊!”珍妮通過對市場需求的研究與瞭解後,確認了 RIR 的定位、商業模式、產品包裝等。

  透過分析目標產量、成本等,珍妮決定定價、營銷策略以及財務可行性後。她穩健並量力而為的發展著這個生意。

  “不知道怎麼活下去的生意,肯定走不遠”珍妮說。

  第二,找到企業的”真實價值”。倫敦不乏以高階食材、小農為訴求的產品。“當然,靠故事吸引消費者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那些重複購買的顧客為什麼支援你?”珍妮說。

  RIR 花了整整兩年時間透過擺攤、與消費者直接互動,來確認自己產品的競爭力。

  “透過擺地攤,你會知道誰再來而誰沒有,為什麼不來了,一定要仔細瞭解,要問出來。就是我們產品的真正價值。”

  除了消費者,珍妮還跟著那些長期為倫敦幾千家小區小店配送果仁、高價食材的物流隊,四處拜訪,瞭解真實的需求。

  “這些人最知道產品的價值差異,以及該怎麼賣出去。”

  經過這些實際的市場調查,珍妮調整配方、並擬定通路策略。

  如今RIR的一罐以棄置蔬果做出300克的果醬,要價約五十元人民幣。

  面對事實,這樣的思維幫助我做很多的困難決定,從2014下半年開始,RIR產品製造過程決定外包,放棄了自己設定工廠,為弱勢家庭創造工作機會的第二重社會使命。

  就像所有關懷社會的創業家一樣,沒有一刻不想著如何更能貢獻社會,珍妮猶豫了很久,也試著將生活百分之百付出,試著減低成本、增加產能,但怎麼樣都無法在質量穩定的情況下擴大生產規模。

  “這本來是一個很難的決定,但我拿起數字來看,一下子就知道該怎麼做了,畢竟持續經營是最重要的目標”。

  產線外包之後,RIR順利展開與線上零售商Ocado 的合作,2014年順利將五萬噸的棄置蔬果化為產品,年營收超過六百萬臺幣,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預估,RIR2015年營收將是今年的三倍。

  利用被丟棄的蔬果製造果醬、甜辣醬的商業模式,被CNN形容為“把廚房剩菜變成寶物!”。Forbes雜誌說,這是從剩食創造道德消費的一種致勝模式。

  從社會關懷起步,卻能把夢想轉換成現實,不僅量入為出,更腳踏實地的從最底層做起。去年更入選為英國觀察家報***Observer***〝英國50大不媚俗的夢想家〞。

  從關懷地球資源,將被丟棄的新鮮蔬果,重新賦予價值,是珍妮的創業原點,“但是懂得緊跟著現實,瞭解消費者需求,並靈活的改變商業模式、改善產能,這是RIR能持續成功的原因。”不到三十歲的珍妮說:“能持續經營下去,才是我們對社會最大也重要的責任之一。”

  “我們不會停止,因為還有許多被人類浪費掉的東西,可以創造成為美好的產品”

  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的珍妮道生***Jenny Daw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