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養殖業的事蹟

  創業就是賺錢,人要有夢想,需要敢闖敢幹。這是很多年輕創業者的內心寫照。很多人從養殖業創業成功緻富,看看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0後女大學生回鄉養羊創業成為養羊專家

  甘苦自知的冷暖人生

  80後的劉飛碟,大學畢業後,在成都一家通訊公司當業務經理,但為了家庭和睦相處,毅然辭去了工作,隨著丈夫回到了家鄉。劉飛碟從小就比同齡人穩重、踏實,不甘心一直碌碌無為,她做了一個決定“回鄉創業。”

  “做什麼專案好呢?”這一直困擾著劉飛碟,經過多方面的市場調查,她選擇了飼養成本低,抗應激能力強,自身免疫力高的良種肉用山羊作為自己的創業專案,加上自己的父母也比較有經驗,劉飛碟開始大膽創業了。

  然而創業的艱辛與無預見性,在創業的初期就給劉飛碟潑了一盆冷水。2011年4月,劉飛碟第一次就買了10只羊回成都開始餵養。可能是路途的顛簸,也可能是不適應,其中一隻小羊在買回來的第一天就生病了,這可急壞了她。沒顧上休息的她,連夜抱著小羊四處求醫,尋遍了很多獸醫診所,醫生就是不給治。原因是,醫生不願意賣輸液管,還有治癒小羊的藥物也沒有辦法買到。

  “我當時真的沒有辦法了,一點經驗都沒有,我問了很多獸醫,他們都不治,有個醫生我求了他很久,他還是沒有治,說這個羊兒沒得救了,你不知道我當時的心情,說不出來……”說到這裡,劉飛碟顯得很激動,豆大的淚珠也滑落下來。

  幾經輾轉,沒有辦法的劉飛碟想起了在家的父親,趕緊給父親打了電話,父親告訴她“要不把羊都拖回家,我們自己醫治。”最後,在父親的幫助下,給小羊輸了液,小羊也漸漸恢復了健康。

  第一次創業就遭遇了困難,這讓劉飛碟犯了難,加上父母一開始就不支援自己回鄉創業,心裡打起了退堂鼓。好在劉飛碟骨子裡有種不服輸的精神,還是決定堅持。她開始總結經驗,自己創業不能滿腔熱血,必須要有實踐精神,開始努力學習養羊知識。為了能夠全面掌握養殖技術,除了購買專業的書籍鑽研之外,還特地拜當地的一些老羊倌為師,在網上和一些養羊朋友互動交流學習。經過幾年的奮鬥,現在她投資15萬元創辦的梨園村山羊養殖場,已經有90多頭羊了,創收10多萬元。

  “這幾年吃的苦太多了,一時間說也說不完。就像一個老師說的‘人們往往只看到了分子,看不到分母,因為失敗者往往不會站出來說話。這一切,只有他們自己甘苦自知’”劉飛碟說。

  為了工作“忙碌也是一種幸福”

  劉飛碟比朝九晚六的上班族上班要早,下班要晚,其實她幾乎沒有時間休息,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因為為了更好的照顧羊群,自從第一批羊子買進以後,她就很少離開羊圈。劉飛碟說:“曾經有一次離開家兩天,回來羊子就出問題了,對他們的照顧,比對我自己的女兒還要細心。”

  “說白了,羊子的吃喝拉撒我全部都要管,所有環節都得親自把關、上陣。老公平時有工作,只有下班的時間才能幫我。”羊子吃的***要上山割;圈裡的清潔她必須得做;羊子的疫苗也是她一個人打;外出放羊,一天也沒有離開過;甚至她還要充當“接生婆”,圈裡的小羊很多都是她親自接生的。她笑稱:“我就是羊保姆,因為他們是我的心頭肉。”

  大多數創業者都希望自己能夠保持著忙碌的狀態,劉飛碟從創業以來的三年多時間裡,幾乎沒有給自己放過假:“我大年三十都還在忙,周圍的鄰居都說我,那麼拼幹嘛,我笑笑,其實這都不算什麼,我覺得忙碌也是一種幸福。”

  為了家庭“想不到更好的選擇”

  回鄉創業,劉飛碟面臨的不僅僅是工作上的困難,家裡也有生病的老人。劉飛碟的公公身患尿毒症,而婆婆也患了半邊癱。但是這些都沒有難倒她和她的丈夫,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幫助公公和婆婆每天調理身體,鍛鍊身體,現在婆婆還能下床自己走動了。

  “父母本來是不支援我的,但是這幾年,我用我自己的行動證明給他們看,我比他們把羊子養的更好,而且周圍哪家養的羊生了病都會找我幫忙,我的技術大家還是認可的。”“現在算是盈利吧,但僅僅是薄利,我覺得以後的市場會越來越廣闊”劉飛碟說道。

  劉飛碟對於自己的創業經歷歸結於“堅持”兩個字,從學校到社會,從工作到創業,這兩字一直伴隨著她,“我現在只有堅持,想不到其他更好的選擇”。對於未來,劉飛碟還是充滿希望的。在養羊成功後,她並沒有忘記想著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創業初衷。

  2013年9月,在鎮政府領導的支援幫助下,協同幾位養殖戶率先組建了“仁壽福興農牧養羊專業合作社”,吸納全鎮100個養羊戶為社員,免費為社員提供肉羊養殖技術和市場銷售資訊。她準備在2015年以內再將養殖場擴大700平方米,將山羊存欄量達到500頭,屆時將打造一片以休閒垂釣、健康養殖、鮮活農副產品和全年無公害的綠色瓜果蔬菜為一體的生態農場,為曹家百年梨鄉新增一項旅遊專案。

  二:

  鵪鵓養殖致富養成賺錢“一條龍”

  核心提示:用誠信贏得客戶和市場,組織大量養殖戶發展規模養殖,提高產品質量共同闖市場。

  致富專案:鵪鶉養殖

  案例地點:焦作市武陟縣

  致富人物:亢希坤

  適合人群:普通投資者所需場地:固定養殖場地?

  鵪鶉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野生小鳥,享有“天上飛禽數鵪鶉,地上走獸數狗肉”的美名,清燉或者油炸燒烤都.是難得的美味,產下的鵪鶉蛋一天一個,營養價值可以和雞蛋相媲美。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焦作武陟縣馮李村的村民就開始養殖鵪鶉,如今,村裡男女老少都掌握了這門養殖技術,由此而形成的鵪鶉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

  養殖戶:每天的孵化量就是3萬隻左右。

  收購商:一天能收6000多斤到8000來斤。

  而說起馮李村的鵪鶉產業,就不能不提亢希坤,1998年,亢希坤第一批精心飼養的3000只鵪鶉出籠了。

  亢希坤:養下來當時行情也不錯,賺了有七八千塊錢,當時養下來咱也有個想法。

  1998年,一些外地商人紛紛來到村裡源源不斷地高價收購“青年”鵪鶉。隨著“青年”鵪鶉的熱銷,幼年鵪鶉的價格也一路走高,馮李村的鵪鶉養殖迎來了一次熱潮。搞鵪鶉孵化成了當時最賺錢的生意,這讓亢希坤看到了發財的機會。

  亢希坤:當時天天有人來這裡拉這個青年鳥,一天要走一二十萬只,就琢磨著他天天來拉大的,小的肯定好賣,就想著去孵鵪鶉。

  孵化鵪鶉要比養鵪鶉投資大、技術要求也高,為了趕上這發財快車,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來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結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當時的損失大概要有2萬多。

  亢希坤弄不明白,這被馮李村人稱為看家本領的鵪鶉孵化技術,咋就成了砸飯碗的倒黴事呢。

  亢希坤:爛塑料紙把那個拔氣筒給蓋著了,導致一氧化碳迴流,導致鵪鶉都中毒死亡。

  .第一批鵪鵓苗終於孵化成功了,亢希坤指望著趕緊賣幾批鵪鶉苗,把孵化鵪鶉的損失撈回來,然而市場迎接他的卻是一盆冷水。

  亢希坤:汝燃那些拉烏的,不來收烏了,出來的小鳥5分錢一隻都沒人要了。

  亢希坤血本無歸,只有靠練就的養殖和孵化技術吃飯了,正愁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宗大生意找上了門。

  亢希坤:由於住的離公路近,正好碰見有幾個人下車,下車他們問這兒是不是養鵪鶉。遇見這幾個淇縣人是我事業的轉折點。

  1998年在鶴壁淇縣有很多養豬、養雞的專業戶也賠了錢,閒置了大量的養豬場、養雞場,淇縣人聽說鵪鶉的行情不錯,便慕名來到馮李村取經,出於對亢希坤的人品和技術的認可,考察之後不久,他們便邀請亢希坤到淇縣洽談合作。

  亢希坤:疾病該怎麼防治,規模多大,我都認真的進行現場指導,淇縣養殖戶都成功了。

  隨後的幾個月裡,亢希坤往返於淇縣和武陟之間,幫助淇縣人養鵪鶉,並且把村裡沒有銷路的鵪鶉苗拉到那裡銷售,獲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為數量相"-3大,一隻鳥雖說賺不了多少錢,但是他們一家一家都是萬把只,這大概有兩三月,把我那個外債還清了。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並且,這正沒出路的東西咱把它賣出去了,當時村裡邊人對咱評價相當不錯。

  這時,淇縣養殖戶的種苗供應幾乎成了亢希坤的獨門生意,供應給人家的種苗如何保證質量也成了他經常頭疼的問題。

  亢希坤:這些青年鳥,他們喂的參差不齊,該預防的沒給人家預防,這導致人家沒喂多長時間,人家鵪鶉的犯病發病是相當的高,提起鵪鶉都害怕,這時我發現這些問題後,決定自己重新搞孵化。‘?

  苗子好,養出來的鵪鶉才能好,才能培養自己的回頭客,建立穩定的銷售網路,這是在二次孵化中亢希坤認準的道理。

  亢希坤:當時20多天都沒有脫這個襯衣,可以說就在那地上躺著,半個小時左右那就得起一次,看看,直到最後鵪鶉孵化成功。因為出現過煤氣那個事了,對這個是相當注意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次孵出的鵪鶉苗很爭氣,不但平平安安地順利出殼,還給亢希坤掙到了一塊在市場上立足的金字招牌。

  養殖戶:後起之秀,把這個東西搞進化了。亢希坤這個種苗啊,既健康,種苗成活率高,銷路也好。

  通過口碑相傳,2002年起,亢希坤的鵪鶉苗開始遠銷到河北、山東、陝西、甘肅等省,但這出殼才幾十天的小東西能不能經受住長途運輸的考驗,亢希坤不敢有一點的疏忽大意,可就是這樣在一次去甘肅的送貨途中,意外還是發生了。

  亢希坤:司機可能是困了,跟人家追尾了,車撞著人家車大概有20公分寬,當時那個大燈碗,扎到我腿上,當時那個骨屑都出來了,醫生叫我看。

  卡車在異鄉的公路上停下來,人受了傷,鵪鵓苗也掙扎在死亡的邊緣,這次送貨幾乎註定是一個人財兩空的結局。

  亢希坤:因為你這是張嘴兒東西,你裝到車上,在地上不走,它不吃不喝,持續的時間長,這是個鳥,一車裝得多,溫度高,持續時間一長,它直接都死了。叫司機在當地租了個車,倒車,把我抬到車上,又出發了,當時感動的司機當場都在那兒哭了。

  愛拼才會贏,憑著一股子衝勁兒,亢希坤贏得了市場,打過交道的客戶都成了回頭客。但分散的養殖戶鵪鶉蛋往哪裡銷,生產期過後該淘汰的鵪鶉如何處理,這些問題不解決,自己的生意還是做不大。這時候,亢希坤就想著把發展起來的養殖戶和自己建立的銷售網路進行資源整合,從供應種苗,供應飼料,組織防疫,到回收鵪鶉蛋,再到組織青年鳥和淘汰鳥外銷,他在養殖戶和市場之間搞起了***。

  亢希坤:我走這個模式,把這個鵪鶉蛋從外邊回過來,每天大概有萬把斤,貨源有一定的保障,比較平穩,信譽度又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下邊給咱喂鳥的人、客戶也越來越多,截止到今天,我下邊發展有100多萬隻鵪鶉。

  這種雙贏的做法讓亢希坤的鵪鶉生意一步領先,步步領先,這個曾經賠得一無所有的年輕人,如今成了在村裡舉足輕重的產銷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