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家創業養殖的故事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但很多人創業從養殖業中找到了致富的方法,看看那些養殖業的創業故事,學習他們,激勵自己。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5後大學生創業回家養鴨 四年掙百萬資產

  現代快報報道 1988年出生的何東,為了養家休學回家養鴨子,經過4年的拼搏,現在成了無錫地區最大的鴨子養殖個體戶,賺下了百萬資產。和同齡人比起來,何東略顯“滄桑”,每天與鴨子打交道,這個“85後”小夥子連找物件的時間都沒有。在何東看來,和當初的大學同學比起來,自己這幾年在社會這所大學的歷練,更是一筆難得的財富。

  為養家休學回家養鴨子

  何東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先來到位於江陰臨港新城申港街道申南村4000多平方米的鴨棚裡,從四五萬只鴨子裡把健康出狀況的鴨子挑出來治病,然後開始餵食。中午簡單吃點午飯,下午再去鴨棚巡視,然後又是一陣忙碌地給鴨子們準備“晚餐”。

  2005年,何東的父親因患胃癌入院治療,當年底,手術後的何父開始自己創業,學起了養鴨子。從2006年下半年到2007年,何家靠養鴨賺了二三十萬元。

  2007年,何東考取了徐州師範大學。全家人沒想到的是,在何東考上大學的第二年,因為鴨子價格回落、疫病的增加等不利因素,何家不但把此前所賺的幾十萬元都賠光了,還虧了不少錢,何父的身體再次出現狀況。大一結束後,何東決定回家幫父親撐起這個家。“大二新學期報到時,我向學校申請休學。”當聽到兒子不念大學要回家養鴨子,何父立即趕到徐州阻止,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平時很聽話的兒子這次卻鐵了心。知道拗不過兒子,何父突然一下子坦然了,只對兒子說了一句:既然決定了,就要好好幹。

  上手快85後成養鴨能手

  讓人欣慰的是,何東回家沒幾天就“賺了”自己養鴨生涯的第一桶金。“我從網上查到,從徐州買鴨飼料,即使加上運輸費,每噸的價格也能便宜400多元。”何東告訴記者,這樣每天降低飼料成本三四千元。現在,常州的一些養鴨大戶也都陸續開始換用徐州的鴨飼料了。

  回家後,何東潛心研究起養殖鴨子的方法。何東發現,父親的傳統養鴨方式只能讓鴨子長大,遇到鴨子生病就一籌莫展。於是,何東自建一個養鴨群,拉了不少資深養鴨專業戶進群討論。平時也會在網上搜集各種和鴨子有關的病例,他還是一個全國鴨子養殖網的常客。現在,鴨子的常見病,何東都能自己幫它們醫治。“去年,有2萬多隻鴨得了胰腺病,多虧兒子天天在鴨棚裡照顧吃藥,才將損失降到最低。”何父說。

  現在,何家的養鴨場已經有60多畝地,鴨棚4000多平方米,這些硬體的投入就有兩三百萬。

  “鴨司令”還想返校學習

  養了4年的鴨,何東不無憂慮地告訴記者,目前養鴨子的創收風險也越來越大。何東說,他已經在考慮做別的創業專案。“養鴨,是為了挑起養家的擔子,可以為以後的發展積累第一桶金。”

  對於兒子當初的選擇和如今的成就,何父告訴記者,一開始他對兒子的選擇和未來一直很糾結,現在實踐證明兒子當初的選擇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踏踏實實地在幹,這幾年也讓他對兒子有了更深的認識。

  何東說,今年他的那些大學同學就要畢業了,和他們相比,自己並不為當初的選擇感到可惜,因為在社會這所大學裡,這幾年他所學到的“財富”是同學們體會不到的。

  何東坦言,以後有機會,還想重返大學校園,充實自己,為今後的發展打基礎。“也許再進課堂,和我當初的心情就不一樣了,學習目的、效率更加會有不同。”

  二:

  大學生李閃閃回鄉養鴨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畢業生李閃閃是一個農家子弟,家境貧寒。父母希望他畢業後能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但他一直想回家鄉做一番事業,帶動鄉親致富。當他向父母提出回鄉創辦星榮家禽專業合作社的時候,父母說:“大學畢業了,為什麼不去企業就業或者去考個農技員之類的,環境好,也體面,幹嘛非要回家來養鴨、養豬,幹這麼髒這麼累的活?”

  後來父母同意了,但是緊接著而來的是缺少資金問題,當地的團縣委知道這一情況後,幫忙聯絡了村鎮銀行,給了他10萬元的貸款,初步解決了啟動資金問題。

  養鴨不容易,剛運來的雛鴨非常脆弱,要用煤爐給它們加熱。那個時候已經是夏天,天氣很熱。室外的溫度有35度左右,鴨舍內已經超過40度,李閃閃每天冒著酷暑照料鴨子。有一次,鴨子突然生病了,李閃閃給它們打針吃藥也不見好轉。後來,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動物科學系的老師專家及時給予了技術指導與幫助,治好了鴨子的病。目前,李閃閃的合作社有番鴨現存欄2萬多隻、母豬34頭、公豬1頭。年出欄8萬餘隻番鴨、生豬百餘頭,年產值逾300萬元。

  “我在大學裡學的就是畜牧獸醫專業,我可以用專業技術來養殖番鴨、生豬。另外,因為經過大學學習,我進一步懂得了如何管理鴨場、豬場和合作社,也懂得如何控制成本、如何營銷產品。”李閃閃說。他的下一個目標是把番鴨養殖合作社發展成多元化的養殖企業,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裡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