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創業養殖成功事蹟

  創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其在任何經濟發展時期任何國家都最具活力與挑戰性。在這個創業社會裡,很多人選擇回家創業尋找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退休老人三沖茶葉創業年入1200萬

  本是到了享清福的年紀,家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德峨鎮的退休老人陶德武卻因為對家鄉茶葉的一片深情,將一家瀕臨倒閉的茶葉公司接手過來。四年來,陶德武四處奔走,找政府幫忙、到銀行借貸,克服重重困難,奇蹟般地把公司盤活了。

  如今,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公司在隆林已是家喻戶曉,因為該公司已擁有5000多畝的高山生態茶園,年產幹茶100多噸,年收益1200多萬元,成為了該縣集種植、科研、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退休老人不清閒 痴情茶葉首創業

  開車從德峨鎮政府出發,繞著盤山公路向三衝村方向行駛,十幾分鍾後,在山腰的一處,一棟富麗堂皇的建築出現在記者眼前。記者本以為是一處旅遊景點,沒想到,這棟氣派的建築竟是隆林三沖茶葉公司的辦公樓。在辦公樓左前方,是生產加工車間,著名的三沖茶葉便是在這裡加工的。

  說起當初退休後為何還要創業,陶德武告訴記者,是一份牽掛。原來,陶德武在退休之前是一名鄉鎮幹部,主抓當地的茶葉生產工作。“幹了幾十年,對原來主抓的隆林三沖茶葉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三衝村海拔1680米,地勢高峻,山嶺連綿,峰巒起伏,溪流縱橫,土壤肥沃,常年雲霧繚繞,“晴時早晚遍山霧,陰雨成天滿山雲”,素有“雲霧三衝”之稱。在這裡,種植的茶葉因得益於地形和氣候的優勢,成為當地的一大農業特色。

  1996年,由於市場的原因,原來經營三沖茶葉的那家企業業績下滑,產品賣不出去,資金短缺,一些農戶也申請退出。當時主抓三沖茶葉的陶德武憂心忡忡。通過聽取專家意見和自己反覆思考,他建議企業採取統一收購農戶茶葉、統一採集、統一管理、先囤貨等方式,使得企業渡過難關。2005年7月,陶德武退休。當鄉鎮領導詢問他今後的打算時,他跟領導說,他想把那家三沖茶葉公司盤下來自己做。“很多人都私下議論開了,反對的聲音很多,說我年紀一大把了,有福不好好享,盡瞎折騰。”

  盤下三沖茶葉公司後,陶德武每天都很忙:走基地、進車間、跑市場,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每次碰到熟人,他們都說,看你在公司忙裡忙外,跑不停,哪裡像退休的人哦!”

  兩起兩落不灰心 力挽狂瀾救公司

  2007年,茶葉市場出現波動,普洱茶被炒得虛高,其他品牌的茶葉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三沖茶葉也不例外。

  “茶葉賣不出去,大家都很灰心,不想做,想退出。”雖然自己也很著急,但看著大家低落的心情,陶德武還是咬牙堅持,並逐一找員工談話,做他們的思想工作。為了帶動員工和農戶的積極性,陶德武創新了企業發展模式,成立茶葉合作社,將肥料免費供應給農戶,待到茶葉收成時,按市場價收購。經過採取一系列的措施,幾乎瀕臨倒閉的三沖茶葉公司死而復生。

  2009年,陶德武的三沖茶葉再次面臨危機:市場上瘋狂搶購茶葉,提高茶葉價格,導致公司出現資金鍊斷裂。看著自己辛辛苦苦經營的公司又一次面臨倒閉的危險,陶德武這次是鐵了心也要挽救。“不貸就死,貸了還有機會挽救,賭一把!”陶德武稱那次的路走得特別艱辛,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積蓄拿出來補進去,還找銀行貸了20萬元。“真的是把老本都賭上了,當時我的行為很多人都不理解,家人也反對,但我還是義無反顧地去做了。”

  幾個月後,公司的效益重新好轉起來,陶德武心中那沉重的石頭終於落了地。“當時的壓力是很大的,還好挺了過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陶德武仍感慨不已。

  兩次的堅持,讓陶德武對三沖茶葉的感情更加深厚。他也特別感激曾經幫助過他的人。為此,他在做強做大公司的同時,也懷著一份感恩的心,帶動三衝村的村民種植茶葉走上致富路。“我們跟農戶籤合同,我們提供技術指導、免費發放肥料,收購農戶茶葉,請農戶幫忙採摘茶葉,工錢一天100元。”陶德武告訴記者,剛開始只有30多戶加入,後來隨著公司經濟效益越來越好,信譽度越來越高,更多的農戶加入到種茶行業。“到現在為止,已經有500多戶加入。”

  “現公司擁有5000多畝高山生態茶園,有524戶農戶種植茶葉,形成紅、綠茶一系列產品的生產線,年產幹茶100多萬噸。去年,公司的總收入有1200多萬元,今年的收入會更高些。”陶德武說,隆林三沖茶葉現已經走出隆林,走出廣西,賣到了廣東、浙江、湖北、河北等地。

  女承父業挑大樑 希望走出新天地

  公司做大做強了,陶德武開始思考今後公司的發展。“我現在年紀也大了,跑不動了,想找個接班人來替我管理公司。”陶德武膝下一兒一女,本來他打算讓兒子接班,但是畢業於廣西醫科大學的兒子對此不感興趣,於是他就把希望寄託在自己女兒身上。“我女兒陶思藝剛好是學商務的,算是專業對口。”陶德武告訴記者,他女兒2011年畢業,畢業後就跟著他在公司學習。“她學得很快,兩年的時間就懂了很多,還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產品的設計和包裝。”

  2013年,陶思藝成為了公司的法人,對外營銷全部由她負責。也就是在這一年,三沖茶葉“翅東”牌金毫紅茶獲得了第三屆廣西名優特“中心產品”金獎。在記者採訪當天,陶思藝正從南寧準備上北京參加茶葉展銷會。之後,記者電話採訪了陶思藝。她告訴記者,她學的商務專業知識對她的幫助很大,此外,由於到各地進行營銷,也使得她視野開闊了很多。“我想在父親制定的公司發展模式上進行新的嘗試和發展,走出新特色,讓公司能夠更好地發展。”

  二

  他養竹鼠“聽”世界名曲月入兩萬

  “這是貝多芬的名曲,接下來是中國的古典音樂……”聽著悠揚的輕音樂,數百隻竹鼠見到陌生人,並未出現躁動,而是悠閒地啃著草、吃著糧食。

  這些竹鼠的主人是吳建安,兩年前,他是都市白領,辭職後紮根深山,靠養竹鼠致富。

  不當白領 回鄉下創業

  走進永春縣蘇坑鎮嵩溪村洋田角落吳建安的竹鼠養殖場,你會發現,這邊的竹鼠如此乖巧。

  2003年大學畢業後,小吳一直在某大型公司做財務,月薪近萬,後來他認識了妻子姜笑麗,作為白領,他們收入都不錯。幾年積累,他們已打算在廈門海滄區買房定居。然而,孩子出生後,吳建安卻猶豫了起來。什麼才是自己想要的事業和生活?

  創業!小吳回了一趟家,看到家裡山清水秀,生態條件非常優越,他小時候的夢想湧上心頭。“我從小就想搞小農場,養的家畜吃青草,市場前景應該錯不了。”小姜很支援丈夫的想法,也辭職跟他回老家。

  養什麼好?小吳到周圍縣市進調查,他發現養竹鼠很有前景:“我家裡就有養竹鼠的歷史,市場需求旺盛,但卻還沒有比較大養殖場。”小吳認為,養殖竹鼠投資小,入門較快,繁殖快,後續的投入較少。

  父母不明白 一月不跟他說話

  說幹就幹,小吳從親戚處接手了100多隻竹鼠。

  剛開始,他像以前那樣拔雜草來喂,也不懂防疫,“雖然竹鼠繁殖很快,但經常會有竹鼠死去。”吳建安介紹。

  這並非小吳遇到的最大挑戰。剛回家,父母親一聽說他要辭掉高收入的工作回家養竹鼠,氣得臉都綠了。在反覆勸說無效後,父母一個多月不跟他說話。

  頂住壓力,小吳一心想著,如何把竹鼠養好。

  防疫是關鍵,他經常戴上手套,向醫生一樣,解剖死去的竹鼠,尋找致死原因。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半年努力,他找出了一套成功的防疫方法。

  經過努力,養殖慢慢上了正軌。一個遠在江西的網友,通過網路,與吳建安聯絡,一口氣找他買了300多隻幼崽。他因此賺到1萬多元。“想不到這種東西還可以賺錢,那就好好幹!”父親終於跟他說話。

  放名曲給竹鼠聽?讓它們長得更快

  給竹鼠聽輕音樂,是一次意外的發現。

  原來,一次在喂竹鼠過程中,小吳的手機鈴聲響起來了,原本見到人後到處亂竄的竹鼠竟然安靜了下來。他想***創業網 ,如果長期給竹鼠聽輕音樂,有助於竹鼠緩解情緒及長膘。他於是把播放裝置裝到養殖場,給竹鼠播放。如今,有陌生人進入,這些竹鼠也不會躁動不安。

  他開始開發利用養竹鼠的第二價值。“竹鼠糞便也是好東西。”吳建安介紹,蘇坑是佛手茶種植大鎮,竹鼠的糞便便是改良土壤的好肥料,單單一年的竹鼠糞便,他賣了2萬多元。

  帶領村民致富 想建生態農場

  創業之初,拓展市場,吳建安也另闢蹊徑。

  他開著小貨車,在永春、德化一家一家餐館酒店尋找買家,有的老闆剛開始不怎麼搭理他,他就“強強”放5只竹鼠在那裡,說好了如果顧客願意吃再來收錢。

  如今,當初不怎麼搭理他的那些餐館,隔三差五就找他拿貨。

  2013年,小吳的竹鼠總銷售收入達到了60萬元。今年前景更是喜人,他每個月能賣出4000只竹鼠,月純利潤2萬多元。

  “生意越來越好,一個人忙不過來。”小吳乾脆把一些幼崽讓鄉親帶回家養,長成了再統一回收。這樣,不少鄉親也在他的帶動下,共同致富。

  “最近我還挖了兩口魚池,打算把竹鼠的糞便弄成沼氣池,再種些有機蔬菜,一座農場不久就會出現了。”他滿懷豪情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