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型創業致富故事

  做好創業最好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想法,看看那些農村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從故事中找到適合的創業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80後”留法海歸用“阿甘精神”種菜 ?

  跟著植物生長的節奏慢下來

  今年冬天北京最冷的一天,王冕穿著大衣、揣著手快步走在農場的小路上,路旁是早已結了冰的湖面,他回頭向勉強跟上的《青年參考》記者喊著,以後打算在裡面養魚,聲音很快被瑟瑟寒風吞沒。

  滴水成冰的天氣裡,獨自矗立在園子裡的洗手間早已被凍上,但一鑽進王冕的“目的地”——廚房,一股熱浪撲面襲來。請來做飯的阿姨煮好了麵條炸好了醬,三四個小夥子在熱氣騰騰的鍋灶旁端著碗吃得飛快,根本不需要在逼仄的屋子裡多添幾把椅子。

  有厚棉被遮擋和陽光直射的蔬菜大棚成了白天唯一溫暖的地方,下午王冕就坐在裡面和記者侃了兩個多小時大山。自然樂章的員工坐在一旁喝水、聽音樂、看書,分外愜意。

  種菜需要的時間實在不多,幾個年輕人一起住在園區隔壁的小木屋裡,一起洗菜做飯,再花三四個小時天南海北地聊天,在習慣了浮躁和快節奏的北京竟顯得有些奢侈。用王冕的話說,這樣悠閒自在的生活就像是“跟著植物的節奏慢下來”。

  從小王冕就患有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疾病,精力不是特別充沛,下午只有一兩個小時可以處理事務,他甚至可能不分時間、場合地睡著。以前朝九晚五地上班,每天得花兩三個小時在路上,還要看微信、打電話,讓他有些力不從心,如今的慢節奏生活簡直像為他量身打造的。

  而在負責客戶關係的魏旭珂眼中,這位說話慢條斯理、笑起來熱情單純的老闆,能力強、思路清晰、看問題獨到,“很有人格魅力”,還是個就算不講理也讓人無從辯駁的“腦洞大開型”人才。

  魏旭珂辭去醫療器械行業不錯的工作去種菜,家人自然不同意,覺得他“自討苦吃,從安逸穩定跳進了水深火熱”。但這個“90後”男孩的理由是“想認真做點事”,這大概是諸多創業青年的共同想法。這家創業公司的員工不多,個個算得上是高學歷精英,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拿一分錢工資。

  “王總是個有想法的人,大方向把握得準,我們信任他的能力。”魏旭珂告訴《青年參考》,“下一個風口應該是農業,會有起色的。”

  “別給我扣上‘海歸’帽子”

  1981年出生的王冕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2004年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後,這個沒事喜歡思考的工科生“無聊”之餘,打算去國外“拿個文憑,拓寬視野”。這一走就是6年。

  在法國求學的3年半時間裡,“沒錢”二字幾乎是王冕生活的主旋律。為了償還政府和銀行的學生貸款、支付生活費用,他每天除了學習就是打工,在餐館刷碗、切菜、配冷鮮、做甜點,在農場摘桃摘杏、收割薰衣草,在火車站掃廁所,在地鐵站發報紙,還開車去布魯塞爾、科隆等大城市幫國內人代購LV包。只要符合自己的道德標準,他“什麼都幹”。

  幸運的是,法國是個價值標準多元的很包容的國家,窮學生坐公交車逃票,司機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會在有人檢票時打開後門方便他們逃跑。這讓王冕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要照搬同樣的行為體系。

  “苦不苦,只是自己的內心感受。”王冕向《青年參考》記者回憶道,“在那個階段,我能夠平靜地生活,過自己認可的、有價值的生活。”

  畢業後,這個出國時抱著“給父母和自己多一種選擇”想法的男孩留在了法國拼搏。一開始,他只能租高層建築裡的便宜鋪位,10平方米空間裡的3張上下鋪住了5個人,室友多是世界各地懷揣“歐洲夢”的偷渡客,人人有自己的故事。

  還清貸款後,拿到了兩個經濟類碩士學位的王冕,順利獲得了中國進出口銀行巴黎代表處的工作,但單調的日子讓他厭倦。當初的目標已然實現,法國社會環境太沉悶,個人成長遇到天花板,都是他想要離開的理由。王冕本來有機會移民去加拿大結婚,但那個地方不適合父母,也沒有太大發揮空間。

  就這樣,6年來沒回過一次國的王冕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北京。半個月後,本來打算去東南亞旅行半年的他有了工作機會,於是順理成章地加入了房地產公司“陽光100”。

  剛回國時,因為中文表達能力差、語速慢,王冕著實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融入過程。但一提“海歸”,他就急著劃清界限,“別給我扣帽子”。

  王冕不覺得自己是典型的“海歸”,也沒有加入什麼協會,因為“生活圈子和娛樂方式都不一樣”。在他看來,“海歸”並沒有區別於其他群體的特質或共性,反而是家境差別明顯,“富二代”、“官二代”、“草根”的家庭烙印一眼便知。

  2012年,在“陽光100”工作兩年後,對現有利益分配體系不滿的王冕決定結束盲目的奔波,做一番“能體現自己價值”的事業。很快,能“滿足自己和朋友對乾淨蔬菜需求”的農業進入了他的視野。

  “阿甘種菜”,要的是執著單純、目標明確

  剛開始辭職創業時,對農業幾乎一竅不通的王冕之所以選擇“當農民”,有一大半原因是農業“門檻低”、競爭小,沒多少資本的“草根”也可以進來。一頭扎進農村後,他才意識到,看起來的低門檻其實是因為“門內門外一個樣,四面透風,屋頂漏雨”,這一腳踏下去,“深及脖子,差點兒滅頂”。

  在昌平種有機草莓的一年半里,王冕大致找到了方向和出路,但沒有資金施展自己的想法,甚至沒少被狡黠的當地農民忽悠。當時的女友跟著他住在3間屋子的農家小院裡,生活條件苦得一塌糊塗,到冬天沒有取暖設施,洗澡時冷得直打哆嗦。

  創業的路從來都不好走。幾十萬元的積蓄砸進去後,王冕意識到自己“沒能力管那麼大”。2013年,他搬到了離市區更近、租金更高的酒仙橋附近。為了節省成本,他辭掉了所有工人,動員父母跟他一起種草莓,一家三口就住在大棚旁的簡陋工具房裡。同齡朋友們按部就班地過上了有車有房、結婚生子的安穩日子時,忙著“折騰”的王冕卻跟女友和平分手。

  好在“沒什麼事情會放在心裡”的性格使然,王冕是那種天生不會發愁的人,遇到再大的坎兒也吃得飽睡得香。雖然曾遇到嚴重的資金流問題,但他總覺得自己“還沒真正碰到挑戰”。

  回想起來,留學生涯對王冕最大的影響,在於跨越層級的交流。“外國人很簡單,學生更是有很多平等交流的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黑社會、地痞流氓、聯合國高官、學生、白領。”他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這樣的經歷讓他對人性和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創業與之相似的,也是打破本來的圈子。從田間地頭最普通的農民、技術最前沿的牛人專家,再到創業圈、金融圈甚至藝術圈的朋友,王冕很快擁有了自己相對成熟的“圈子”。

  反覆諮詢專家、閱讀國外資料、進行對比實驗後,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的王冕,將方向鎖定在了他看來最有潛力的生物防治上面,並申請了多項專利,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到後來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李海軍、在何各莊租下了200畝的農場並逐漸被媒體關注後,他心裡越發踏實篤定。

  在一篇自述的文章裡,多少有點“文青範兒”的王冕用“阿甘種菜”來形容自己。“我做的事需要執著、單純、目標明確,不一定很難,但需要付出很多。”他告訴《青年參考》,“我想得很清楚,比絕大多數人成熟。”

  情懷和利益不衝突

  3個月前,自然樂章開始賺錢了。滿心感慨的王冕知道,自己的運氣不錯。農業盈利週期長,但空間無限大,足以改變世界。

  魏旭珂向《青年參考》記者介紹道,公司園區200多畝,棚內七八十畝是有效種植面積,63種蔬菜的產量大約可以供應300~400個使用者,目前的會員有100人左右。由於產量低、損耗大、科研和物流成本高,儘管每斤蔬菜售價高達35元,但自然樂章的實際利潤其實不高。

  “重視健康、有消費能力、有孕婦小孩的家庭是主要客戶。”魏旭珂相信公司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環境汙染嚴重,潛在危害多,很多人願意為健康投入。”自然樂章過去沒怎麼宣傳,全靠粉絲口口相傳,近來也開始玩營銷,運營公眾號、去學校進行科普、邀請粉絲參加農藥殘留鑑定活動。

  用魏旭珂自己的話說,他是個“有情懷的人”。王冕則認為利益和情懷並不衝突,“大的情懷可以有利益空間,也只有有利可圖的事才能讓情懷實現”,足夠的利潤才能刺激生產者做得更好。

  在王冕看來,農業很難實現o2o的商業模式。一些知名農產品交易平臺雖然有了口碑,但若無法壓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很難發展。還有一些難以把控產品品質、利潤空間太小。

  此外,王冕認為在中國種糧成本太高,泰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農業生產成本遠低於中國,牛肉、小麥、奶粉等國外大宗產品品質更好,價格還比國內便宜30%。一旦沒有進口配額進行糧食保護,本土農產品幾乎沒什麼競爭力。相比之下,不方便儲運的蔬菜、鮮花等的價格不會有太大波動,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過去的第一產業太低調了。網際網路泡沫褪去,實體經濟將迎來上升期,包括農業在內的擁有能保值、增值固定資產的企業,會受到資金的瘋狂追捧。”他告訴《青年參考》,“但熬過農業寒冬、看到黎明曙光還很遠。等待市場成熟,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不是三五年內可以做到的。”

  二

  都市白領回家開農派三叔網店賣芒果年賣百噸

  從小在芒果樹下長大的農家子弟岑參,大學畢業後在港資企業工作了3年,卻突然辭職返鄉,做起“芒果販子”,這讓家人著實震驚了一把。

  岑參的家鄉廣西田東縣林逢鎮壇河村,盛產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頂級芒果,但受限於地理位置,田東芒果在國內的知名度並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廣西芒果。

  “我們田東芒果一點不比別的差!”岑參還記得,他在中山大學資訊管理與資訊系統專業就讀時,經常帶家鄉的芒果給同宿舍的同學品嚐,看到完全不同於海南雞蛋芒的田東大香芒,同學們流露出驚訝的表情:這麼好的東西,怎麼平時都吃不到?

  從小,岑參就愛去屋後的山頭玩兒,他的父母在山上種植了300多棵芒果樹。每年4月,果樹上開著濃密的淡黃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壯觀。2012年的一天夜裡,岑參突然夢到了家鄉的那片芒果林,滿樹的小黃花變成了枝頭累累的果實。他突然覺得,自己也該用成熟的知識和經驗去回報家鄉。

  從高薪的港企辭職,岑參返鄉賣芒果的訊息一傳出,這個世代務農的傳統家庭一下炸開了鍋,父母覺得“兒子瘋了”。那感覺就像芒果還未成熟時,一口吃下去滿嘴都是酸澀。

  但岑參心裡清楚,祖輩都是把種好的水果拿去市場交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要讓他們接受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網際網路、微店上賣水果必然有個過程。

  都市白領回家“務農”

  “親愛的朋友,最近還好嗎?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務農啦!逃離城市的繁囂,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參網店裡買過芒果的人,除了會在包裝盒裡收到“芒果吃法”等溫馨提示外,還會收到這麼一封熱情洋溢又樸實自然的信。

  2012年,岑參辭職後回到老家,那時候正是芒果豐收的季節,芒果成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網路技術將家鄉的優質芒果推向全國?”學習電子商務出身的岑參從中看到了商機。2012年7月,岑參在淘寶的網店註冊成功。科班出身的岑參,管理網店順風順水。加上田東芒果獨特的味道,網店在註冊的兩個月內便突破80多萬元的營業額。

  剛開始,他負責推廣營銷,女朋友幫著做客服,家裡人幫忙採購水果。鄉鄰問起來,他的父母還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家人的鬱悶就被迅猛上升的銷量給衝擊得無影無蹤了。

  開業不到一週,每天的發貨量達到四五十件,經營到1個月時,岑參一天要寫的快遞單有時有上百份,這讓他不得不採購一臺印表機。那段時間,經常打包發貨完已是晚上11點。

  他說,品質是他邁出成功第一步的關鍵。他記得,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去果園挑果時,剛挑到一半,果農突然生氣不賣了。原來,他們選芒果時,有斑點的不要,畸形的不要,這讓習慣了好果次果一起賣的果農不樂意了。

  “傳統做線下生意時,他們的觀念都是差不多就行。但微店買水果的人之所以願意付出更多的錢,就是為了購買有品質的水果,所以我們必須挑出20%最好的那些果。”岑參解釋說,即使有時候被罵哭,他也從未改變採購的質量標準。

  “創業有種淋漓盡致的快感,雖然一天下來很累,但你付出每一分努力都會載入在你身上,給你帶來成長。”初嚐到創業成功滋味的岑參,形容這種感覺就像芒果剝開皮後,散發出的陣陣清甜。

  這種新的銷售模式,很快在田東這個桂西的小縣城傳開了。當地快遞行業的人最先意識到,原來“看不見的攤”賣水果可以賣得那麼好。很快縣城裡很多人跟風開店,岑參預感到,價格戰會越來越嚴重。岑參註冊了公司和商標,抬高了門檻,讓地攤芒果變得有“身份”。

  田東芒果網路品牌營銷中的No.1

  撈到自主創業的第一桶金之後,岑參乘勢而上,具有戰略眼光的他要走特色之路,賣不一樣的芒果。

  天貓***淘寶商城***上的網店有機會在淘寶商城頁面獲得推薦,從而增加店鋪的瀏覽量,天貓商品力推的是誠信和商品品質,所以天貓上的店鋪能比淘寶上的普通店鋪實現更多的成交量,但入駐天貓的店鋪需要公司進行註冊。2013年,岑參在南寧註冊了公司:南寧市農派三叔農業有限公司。

  註冊了公司,使岑參的淘寶網店進入天貓有了“通行證”。2013年6月,岑參在天貓的網店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成功,註冊的品牌叫“農派三叔”。品牌的力量和網店管理的嚴要求高標準運作,在2013年的芒果季裡,農派三叔旗艦店註冊的第一年就賣出田東芒果近100噸。

  從淘寶到天貓,使芒果從一般“地攤貨”到“品牌貨”的升級, “農派三叔”成為了田東芒果在網路上實現品牌營銷的No.1 。農派三叔旗艦店也成為了廣西第一家專營本地新鮮水果的天貓旗艦店。

  28歲的岑參越來越會“來事兒”:為了芒果保鮮,他在包裝上研究了很久,最後在一個工廠定做專門的泡沫箱和紙箱,用三層包裝讓最遠的客戶也能吃到彷彿剛摘的果子。

  他的廣告語親切極了:“三叔,自家人的味道。”不老的“三叔”還善於用年輕人的語言銷售,比如,“嗨,走遠點,咬一口太多汁,爆漿!”

  就是再忙,他每天也會抽出時間看客戶評價,有顧客只是語焉不詳表達不滿的,他還會打電話跟對方溝通。“有的顧客反映芒果太青了,我就告知他們怎麼去催熟。通過印傳單,增加頁面描述,明確告知顧客食用方法。”通過點滴的改進,他不斷改善對消費者的服務。

  如今,家鄉在他的帶動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果農們再也不用為價格低賣不出去發愁了。2012年當地品質較好的芒果能賣每斤1.8元左右,2013年就漲到了每斤3元,到了2014年更是漲到每斤4.5元左右。當地稍有種植規模的果農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比比皆是。

  這讓岑參特有成就感。他說,創業能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那麼大的改變,這比咬上一口馥郁濃香的芒果還要好。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