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自主創業案例

  在創業初期,創業者個人的能力非常重要,事無鉅細,都要自己親自動手,創業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女大學生做清潔 年賺20萬

  多種嘗試,選擇保潔

  李文清是重慶江津人,1995年畢業於重慶工學院統計專業。大學畢業後,李文清在重慶一家國有鑄造企業做統計工作。生性不甘平庸的她到後來越來越難以忍受國有企業呆板的管理制度和勾心鬥角的人際關係,於是,在這裡工作一年多後,李文清離開了這家鑄造廠。

  其實,李文清大學畢業後就一直有想到外面闖蕩一番事業的想法,只是身為父母的寶貝女兒,家裡人不放心她走遠,便堅決地反對她那樣做。

  李文清生來最嚮往的就是大海。離開國有企業後,她選擇了去廈門這個完全陌生、一個朋友都沒有的城市。

  在廈門的幾年,是她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初步鍛鍊的幾年。她做過本行——統計工作,在新華社福建分社做過廣告方面的工作以及網路編輯。決定改行做網路編輯的時候,李文清連上網是怎麼回事都不知道,可是就憑著自己的闖勁和學習能力,她廢寢忘食地順利通過了一個月的試用期。李文清當時認為,不會沒關係,沒有人天生就會,選準了就去學,敢於挑戰自己。

  李文清的網路編輯工作做得如魚得水,她也在這裡收穫了人生的另一筆財富——愛情。後來由於有了身孕,1999年2月,李文清和丈夫一起回到了重慶。

  在家修養了一年多,李文清又到了新華社重慶分社工作了一段時間,26歲的她,心還是沒有停止飛翔的腳步。於是她又改行進入了一個對她來說完全陌生的行業——直投廣告行業,在這裡,她得到了老闆的異常器重,從普通職員做到了公司副總經理,也就是在這裡,李文清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培養和鍛鍊。當時重慶的直投廣告市場不成熟,儘管他們已經很努力了,公司還是一步步走向倒閉的邊緣……

  這時候,李文清的一個朋友找到2000了她,給李文清出了點子,說可以合夥做家政。李文清又蒙了,她對家政一竅不通,家政是做什麼的?怎麼做?市場前景如何?李文清帶著這些疑問到網上一查,耶!前景確實不錯!家庭保潔事務社會化這是一種必然趨勢,自己就有深刻的體會,由於自己太注重事業,而在家庭事務上就顯得比較“懶”。隨著社會競爭、工作壓力的加劇,像她一樣的人肯定不在少數,而且會越來越多。

  而且丈夫當時已經做了6年多的石材生意,對石材養護方面還是有一定的經驗。這種優勢正好可以被自己的保潔公司利用。主意就這麼定了。白手起家,邊學邊做。2003年8月的一天晚上,丈夫回家對李文清說,他的一個石材生意上的客戶有一個石材晶面工程的業務,何不接過來自己做。夫妻倆合計合計,覺得有賺頭。只是這家客戶要求與正規的公司合作,於是李文清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馬上註冊自己的公司,招聘員工。不到一週時間,公司成功註冊了。

  對方是丈夫多年的生意夥伴,拿下這單業務肯定是沒問題,可是丈夫只是見過別人做石材晶面,而沒有親自做過,技術上還是不懂,怎麼辦呢?和對方的合同都已經簽了,施工期越來越臨近,這下可把李文清急壞了。

  想了各種辦法後,夫妻倆決定找一家會做石材晶面業務的公司來給他們做,自己則從中賺取差價。丈夫在施工現場考察了兩天後,他跑回家對李文清說,他自己會做石材晶面了。於是丈夫馬上培訓了2名工人,把原來的施工隊伍辭退了,李文清他們重新又接回了這單業務,做了半個月,賺了一萬多元錢。

  這次經歷讓李文清經營保潔公司的信心大增,更重要的是,他們從此有了自己的石材晶面處理的專業技術人員。這以後,李文清還在重慶商報等報紙上做了一些小廣告,還印發了一些宣傳單四處散發,這些都漸漸為她帶來了一些客戶,公司平均每月有了四、五千元的利潤,經營開了個好頭。

  2003年12月的一天,李文清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說是在報紙上看到了她的公司廣告,要和李文清面談。經過談判,李文清順利接下來水天花園70多套裝修工程開荒業務,這單業務,為公司增加了7000多元的收入。

  保潔行業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春節前一兩個月是旺季,春節過後,業務就會慢慢淡下來。2004年春節過後,趁著業務不是很忙,李文清騰出了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公司的發展問題。因為就這樣照著原有的思路做下去,每個月也就幾千塊錢的收入,很難有什麼大的發展,她一直在考慮怎麼突破這個瓶頸。

  擴大業務,積累財富

  李文清把目光投向了全國。她在網上看到了大連一家公司的城市牛皮癬***野廣告***清潔劑的招商廣告。她當時覺得這個產品和自己的業務有一定的聯絡,而且城市牛皮癬一直都是每一個城市的市政部門最頭疼的一大難題。同時,根據國家出臺的檔案,市政環衛工作社會化已成事實,牛皮癬清潔劑市場非常大,她很看好這個產品。

  另一方面,自己的保潔公司要做大,要想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必須要善於利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關係資源,而牛皮癬清潔劑是一種公益性產品,何不用它作為敲開市政環衛部門關係資源大門的敲門磚呢?李文清蠢蠢欲動了。

  李文清打電話給大連的公司諮詢牛皮癬清潔劑的代理事宜,對方更是丟擲了讓李文清根本抵擋不住的誘餌。對方在電話中告訴李文清,保潔公司要是全靠自己摸索著去發展,路太長了,如果李文清願意做產品代理的話對方就免費傳授保潔公司的經驗和技術。這不正是李文清一直想要突破的難題嗎?不顧丈夫的反對,2004年3月2日夜,李文清出現在了萬里雪飄的北國城市大連。花了三萬多元錢,李文清拿下了這家公司的牛皮癬清潔劑產品的重慶總代理。這家公司也教了一部分保潔公司經驗和技術給她。李文清興沖沖地回到了重慶。

  然而,打破了一個僵局,李文清又掉進了另一個僵局之中。正當她躊躇滿志的開始推銷城市牛皮癬清潔劑的時候,新的問題出來了。牛皮癬清潔劑是一種新產品,大家對它幾乎不認識,開拓市場難道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另一方面,李文清自己沒有和政府部門打交道的經驗,跑了2個月下來,她不是被別人毫不客氣地拒絕,就是被人用不屑的冷眼支開,四處碰壁,產品卻沒賣出一瓶。

  李文清對每天跑業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都做了詳實的記錄。根據自己掌握的資訊來看,牛皮癬清潔劑產品還是被廣泛認可的,只是它是一種新產品,人們對它的認識還不夠,市場啟動很緩慢。看準了,就堅持走下去。就是憑著這種韌性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李文清遭受了無數次的冷落後,終於迎來了她的產品銷售的春天。而今,她的牛皮癬清潔劑產品已經佔據了重慶2/3的市場份額。

  就在李文清一邊開展保潔公司業務,一邊做牛皮癬清潔劑市場期間,她以前曾經幫過的一個朋友給她介紹了一單高空外牆清洗的業務。李文清早前就接到好幾單這樣的業務,但是高空外牆清洗技術含量很高,危險性很大,他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不敢造次。但是始終得走出第一步啊,於是這一次,李文清和丈夫盤算了一下,決定接下這個單子。

  李文清先買回了高空外牆清洗的各種裝置和工具,還是用以前第一次做石材晶面業務時候的方法,中間雖然很多波折,但最後還是順利地做完了這筆業務。後來李文清還培訓組建了自己專業的高空外牆清洗技術人才隊伍。隨著一個又一個客戶單位留下了滿意的微笑,李文清的保潔公司在行業中的美譽度越來越高了。

  李文清的保潔公司一邊開展保潔業務,一邊銷售清潔用品,兩者相得益彰。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前不久,李文清與重慶市九龍坡區環衛所合作,在現有牛皮癬清潔劑產品的基礎上,研發出來新一代的更加價廉物美、效果更明顯的城市牛皮癬清潔劑產品。丈夫還開發出了清除石材油汙和膠痕的新一代產品——石材除膠除油王。這些產品進入市場後都引起了很好的反響。

  翻開李文清的公司業務記錄表,裡面滿滿的全是重慶知名的大型企業的保潔工程,比如重慶華孚工業股份公司一萬多平方米外牆清洗工程,重慶最大的大坪輕軌總站6000平方米石材除鏽、除水斑工程,重慶市電信局楊家坪分局辦公大樓6000平方米外牆清洗工程,四川外語學院及重慶電子工程技術學院外教院地毯清洗、消毒、加香工程,九龍坡區人民法院大樓近萬平方米花崗石外牆清洗工程及地面石材翻新工程等等。開業之初不到1萬元的投入,讓李文清在一年半多的時間裡為自己積累了近20萬元的財富。

  案例2:三名大學畢業生賣臭豆腐創業

>

  大學畢業生賣臭豆腐,夢想開分店,開豆腐主題餐廳,但終極夢想還是做DM雜誌

  對於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而言,月薪三千元是很多人的“理想價位”。可是,他不要!

  當同屆畢業生四處投簡歷找工作、一門心思準備考公務員的時候,他和另外一個夥伴,卻到處忙著找專案。自主創業,是兩個小夥子認為最適合的就業目標。

  買張火車票趕往長沙,吃了兩個星期的臭豆腐後,兩人決定,把臭豆腐作為第一個專案做起來。

  辭掉工作來創業

  生於***的張聖畢業於雲南師範大學,黑黑瘦瘦的他在校期間就拍攝了一部關於滇緬鐵路的影片***本報曾作報道***,影片還曾在源生坊劇場公開上映。

  大四下學期,還未畢業的張聖就被某商會聘作新聞中心工作人員,負責攝影及剪輯工作,每月薪酬3000元。對於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這份工作待遇很不錯,可幹了一個多月後,張聖辭職了。

  “商會裡的人影響了我”,張聖說,在商會裡,各個老闆都經歷過創業的艱辛後才擁有了今天的成功,堅持的奮鬥精神感染了他,他決定辭職,去開拓一條屬於自己的創業道路。

  創業道路一波多折

  一開始,張聖想要辦一本有個人風格的DM雜誌,內容圍繞時尚、趣味主題開展,可核算一番,辦一本雜誌,一年內需要至少幾十萬元的投入。資金不足,雜誌創業夢想只能放棄。

  創業夢想小受挫敗後,張聖開始為一家公司寫一個關於“苗族村寨愛情故事”的劇本,3萬字的劇本被拍成一部90分鐘的片子,張聖獲得600元酬金。這次合作後,該公司也曾邀請張聖加入,被他拒絕了,“還是想創業,自己幹”。

  創業需要夥伴合作。張聖找到好友劉應傑,想要合夥養殖蛇,“蛇是粵菜的主角,有市場”。又找了一個夥伴後,三人計劃每人投入5萬元。怎料,其中一名夥伴無故退出,且養殖業技術要求比較高,養蛇計劃也就不了了之。

  創業道路幾經挫折後,張聖又找到曾經的高中同學,剛從雲南財經大學理財系畢業,生於1987年的劉智東,商量一起創業。這次很順利,兩個大學畢業生的想法一拍即合,加上劉應傑一起,三人開始尋找合適的創業專案。 鎖定臭豆腐專案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此話不假。

  三個合夥人先後考慮做養殖、傣味餐廳、物流公司等專案,做了市場調查後,覺得這些專案運作比較複雜,且資金投入也很大。最後,大家商量的結果是,鎖定一些投資小、易操作、資金迴流快的專案,“那就飲食業”。創業方向確定了。

  劉智東回想起曾在武漢吃過的一種黑色臭豆腐,昆明似乎沒有專門的門店在賣,在網上搜集了相關資訊後,他們決定,不妨試一試。

  7月底,買了兩張火車票,劉智東與張聖坐火車直奔長沙,這是他們第一次去長沙。到長沙後,根據此前蒐集的資訊,兩人把長沙最出名的臭豆腐嚐了個遍,黑色的、白色的,每一種都不放過,吃了兩個星期,比較了各種口感後,兩人最終決定加盟其中一個品牌。

  經驗不足賣斷貨

  專案確定後,就剩下找店面了。租門店時,老闆得知張聖及劉智東是大學生,為支援他們創業,把店面轉讓費從12萬元降至8萬元,唯一的條件 是,讓老闆在旁邊賣炸洋芋至明年六月份。加上原材料成本、店面租金、轉讓費等,三人共計投入成本約9.5萬元。兩個星期前,臭豆腐店終於開張了。為節約成 本,三人捨不得請員工,每天輪流兩人來上班,每星期每人輪休兩天,週日不休。因炸豆腐吸入了過多油煙,劉智東病了,戴著口罩來炸豆腐,說不上幾句話就“咳 咳咳”。

  經過兩個星期的“試營業”,目前經營基本走上正規,只不過,前日上午店裡的臭豆腐賣斷貨了,直到昨日上午,從長沙直運過來的臭豆腐才到。“這幾天虧損八九百,沒經驗啊”。說起這個,張聖和劉智東追悔莫及。

  小店開張後,三人分工合作,劉智東負責聯絡加盟商供貨,張聖負責店鋪的經營,劉應傑負責財務。為讓財務透明化,每天賣出的豆腐除了計算總數外,還需與盛豆腐用的紙盒數量對應上,這是三個小夥子的理財小竅門。

  目前,小店開業兩星期已賣掉8000塊臭豆腐,除去成本,淨利潤達4500元。為保證新鮮和口感,每一盒豆腐都是現炸現賣。

  創業之路才剛剛開始,小夥子們的夢想卻大大的。

  有一天,能夠開設20-30家臭豆腐分店,開一家豆腐主題餐廳……如果,一切按照小夥子們的設想發展;如果,創業之路順暢,張聖說,他還是想做DM雜誌,“炸臭豆腐是安身立命之本”,做雜誌,做具有個人特色的雜誌,才是他的終極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