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的創業故事

  創業難,女人創業更難。正回為如此,你身邊成功者的經驗顯得彌足珍貴。現在的創業已經不是男人的天下了,女人也能闖出一片天,現在請看小編為您精心推薦關於女人創業的故事,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1:蔬菜店有獎賣菜生意旺

  今年42歲的李紅梅前年下崗後,為了解決生計問題,在縣城開了一家專營各種時令蔬菜的小店。一天,經常光顧小店的王大媽買完菜開玩笑地說:“現在市場上啥都搞有獎銷售了,對於我們這些老主顧就沒有什麼優惠嗎?”李紅梅當即拿了兩塊姜,說她今天買得多,這是“贈品”。推託了一番最後王大媽還是收下了,但看得出來王大媽特別高興。

  目送著王大媽遠去的背影,李紅梅靈機一動:我何不也搞有獎賣菜呢?因為買菜的顧客基本上都是附近的家庭婦女和老太太,小獎品對她們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有獎賣菜一定能提高銷售額,同時還能活躍買賣氣氛,留住更多的老顧客。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幾天後李紅梅一改菜販不標價的慣例,把白菜、蘿蔔、豆角、土豆、蒜苗等蔬菜分門別類,前面擺放好價格牌,菜價與別人的基本相同。又把一塊“有獎賣菜,獎品任選”的牌子掛在小店門口上方。買菜金額在5元以上者可以得獎,多買多得,獎品有醋、醬油、洗衣粉等。

  一時間,她的小店笑語喧譁,成交踴躍。當天打烊後,李紅梅算了筆賬,進貨成本600元,銷售額為975元,除去蔬菜的損耗和獎品成本85元,純利潤290元,這相當於同等規模其他菜販兩三天的利潤。

  接下來的日子裡,李紅梅又受到超市會員制的啟發,開始模仿著給顧客辦理積分卡,積分越高獎品價值越高。此招推出後,更是得到了主婦們的追捧,紛紛登記成為她的會員。就這樣,賣菜這個平淡無奇的小本生意,被精明的李紅梅通過巧妙設獎、搞積分的經營策略搞得紅紅火火,批菜由最初每天跑一趟市場改為兩趟、三趟,漸漸地成了菜市場的大客戶,每月淨利潤基本保持在5500元左右。

  2:外行人建現代化養豬場年賺百萬

  不懂技術亂指揮 眾叛親離

  在河北省靈壽縣青同鎮韓窪村,卜海燕的現代化的養豬場裡,我們看到了讓人忍俊不已的一幕:她正在給豬勸架。那架式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又是勸,又是哄,有溫存,也有嚴厲。2007年,她放棄公職,從一個養豬外行,4年時間變成了河北省龍頭企業的老總。

  每次賣豬,一般都是300頭左右,卜海燕總是親自上陣。身材瘦小的她,面對幾百斤的大豬一點也不害怕,甚至開玩笑說自己像鬥牛士。

  今年生豬市場行情好,事業春風得意,卜海燕也非常開心。但她還有另一面:“每天我洗臉,摸我臉的時候,就會真的不想幹了。我在縣交通局上班的時候,面板可沒這麼粗糙。2005年,回鄉探親的所見所聞,讓我放棄了優越的生活。養豬可是辛苦活。”卜海燕感慨地說。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2005年春節雨後的一天,卜海燕帶著全家回韓窪村探親。土路不說,鄉親們家連靠背椅子都沒有,就是一個窮啊!家家戶戶都養豬,為什麼還這麼窮呢?最終,她找到了原因。

  韓窪村是靈壽縣有名的養豬專業村,80%的農戶每年主要收入就是靠養豬。村民都在圈坑裡養,叫連茅圈。祖祖輩輩都這麼養。每年都能賣出兩三頭豬,掙兩三百元,好的時候能掙五六百元。

  養殖技術落後,能賺到錢嗎?當時,靈壽縣還沒有大型養豬場。卜海燕覺得,在韓窪村建一個現代化豬場,準能掙錢:會養豬的人多,豬源多,來買豬的人多,僱人給我養豬,我自己能輕輕鬆鬆做老闆。

  抱著當甩手掌櫃的想法,2006年,卜海燕籌資200多萬元,在40多畝的荒地上建起了養豬場。養豬場一建起來,韓窪村就轟動了。村民們說:“我們都認為是縣政府大院兒。哎呀,那真是比人住的屋子都好。都羨慕人家。”

  卜海燕請來家裡的親戚管理豬場,自己安心回縣城交通局上班。每個月卜海燕都會去豬場看看情況:“咱也不懂,看那豬白白胖胖的,挺好。就放了心。可到2006年年底結算的時候,我猛然發現,這一年來,自己不僅沒掙一分錢,還虧了30多萬元!我就納悶了。這才想到找當地會養豬人打聽。人家問豬懷孕了嗎?我說有。說豬懷孕了多少,我把數一說,人家說那差得太遠了,不是那麼回事。我這才發現,豬場管理不到位,員工沒用心。周圍的人勸我賣了豬場,我卻不甘心。投了那麼多資金,一點成果都沒有的就賣了,那算是什麼呀?我這人做事,不管通過什麼樣的方法,一定要做好,一定要做到極致。”

  2007年1月,46歲的卜海燕放棄交通局的工作,親自管理豬場。可到豬場的第一天,她就和親戚鬧翻了,鬧得最厲害的就是卜海燕的表哥。卜海燕到豬場第一天就把表哥給開除了。

  卜海燕的表哥侯三平說:“她這個詞語就是,抓管理,六親不認。我們9個親戚一起幫忙,你這個連豬都沒養過的女人,不認誰啊?誰能服她管啊。她更絕,把我們9個全給辭了。這不是過河拆橋嗎?我們就都上門說理。她丈夫也勸她讓我們回來,她就是不鬆口。”

  卜海燕說:“豬場要發展,就要專業人才。我知道很多人都等著看我的笑話。沒幾天,我就重新聘請了一批工人。事實正如親戚們預料的,豬價最高時我也沒掙到錢,還把員工都給氣走了,眾叛親離。”

  2007年,生豬市場火爆,豬價一度高達10.1元一斤,3000多頭商品豬,卜海燕能掙400多萬元!這讓卜海燕非常上心。2007年12月的一天,突然降溫,卜海燕檢查豬舍,可剛走幾步她就發現了異樣:當時屋裡的溫度才16℃,應該在25℃左右才對。四周的窗戶都開著,豬凍得發抖,有點感冒了。卜海燕趕緊找到場長,要把所有的窗戶關上升溫,可場長卻死活不同意。這讓卜海燕非常生氣。

  “為什麼不能這樣升溫,我聽課了,老師都是這麼講的,為什麼不這樣做啊?”四處報班學習過的卜海燕,對自己的養豬技術非常有信心。她指揮工人關了所有窗戶。再進去的時候,那裡面悶得要死,眼睛根本就睜不開,淚嘩嘩地往下流。我一看不行了,我就一下通開了。

  溫度忽高忽低,豬一下子全部生病了,3天死了500多頭豬,直接經濟損失將近百萬元。卜海燕還沒緩過神,場長帶著10個飼養員不告而別。僅剩下的3個工人,也對這個不會養豬的老闆失去了信心。

  看著空蕩蕩的豬場,卜海燕失聲痛哭,不知道今後該怎麼繼續走下去。就在這時,父親給她說了一句話:“要幹必須幹到底。”

  苦學獨家技術 因禍得福

  卜海燕重新鼓起了勇氣,決定堅持下去。

  從那以後,卜海燕就跟變了個人一樣。她親自給豬喂藥、打針、清掃豬舍。進來以後一聞,哪兒都是臭烘烘的,想逃過多少次,但是沒逃了。2008年,為了學會養豬,卜海燕沒日沒夜地呆在豬舍裡,跟著工人學習。3個人幹著原來13個人的活兒,經常連飯都吃不上。就連女兒的婚禮,她也只能參加一半。每一次看女兒結婚的錄影,她就哭一次。

  在豬舍裡,卜海燕和工人搶著幹最髒最累的活兒,硬是在4個月內把自己變成了養豬的行家,並且掌握了很多人都不瞭解的本事。甚至一聞氣味,就知道哪頭豬拉稀了。她抱小豬的手法也和工人們不同:兩個前蹄兒往胳膊上一搭,摟著後蹄兒,它一點兒也不叫,一邊拍拍它,它舒服得很。也正是在這4個月裡,她重新贏得了員工的信任。

  員工侯希峰說:“我來的時候想就幹個一兩年,現在想在這幹一輩子。”

  2009年,豬場出欄種豬和商品豬1.2萬頭,銷售額1300多萬元。3年來,卜海燕第一次賺了錢。她成立了專業養殖合作社,帶動了2500多戶養殖戶。卜海燕現代化的養豬場早就聲名在外,她與當地縣城最大的生豬經銷商達成了長期的合作協議。

  成功之後,卜海燕卻常常流淚:“每次回家,我爸都摸著我的臉說,閨女,爸爸沒親夠你啊。我每年都親自帶父親體檢,但2009年卻疏忽了,結果就那年我爸得了肺癌。他一直是我的偶像,他去世後,我在床上躺了5天,無法下床。都是我的過錯!”

  養豬行業風險大,極易受市場影響,為了分擔養殖風險,2010年,卜海燕貸款800萬元,在豬場建設了五環產業迴圈經濟示範區工程,用沼氣解決豬場汙染,沼渣種植綠色食品。這種綠色生態農業的思路,獲得了當地政府的認可。

  2011年,卜海燕要在靈壽縣建立佔地3000畝的觀光園,開發旅遊專案。卜海燕說:“只要到了我的觀光園裡,就看見靈壽縣的一切,我這是靈壽縣的縮影。”

  3:女子用1年賺下千萬家產

  她曾是招遠一名普通的農家女,丈夫事業非常成功,她完全可以在東郊的別墅區盡享“闊太太”的生活,但她卻選擇了艱苦創業,一年時間拼下千萬家業。劉偉紅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從小生意到千萬富翁,有時只隔了一層紙,只要找對了方法並付諸行動,擁有遭遇挫折時的那份堅韌,一切都有可能。

  丈夫:你瘋了,想上天?

  劉偉紅初中畢業就開始做生意。她在招遠開過裁縫店,賣過服裝、化妝品。2001年,她隨丈夫潘洪成來到了煙臺。當時,丈夫事業如日中天,在東郊買了豪華別墅。由於女兒剛出生不久,加上對煙臺一無所知,整整一年時間,她沒有做什麼事,但腦子一刻也沒閒著。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隨丈夫去東北探親。一個做麵食的親戚麻花賣得特別好,劉偉紅嘗過之後,卻覺得不過如此,自己肯定可以做得比這更好吃。人們吃它主要是圖“衛生、方便”,麻花原本是在大街上賣,人們看不到它的製作過程不放心,如果把它放進專賣店裡,讓顧客從櫥窗就能看到整個加工過程,肯定受歡迎。

  回到煙臺她就開始忙活上了。她向麵點師傅求教,自己反覆試驗,味道已經相當不錯,但她覺得還是不夠理想,決定去北京尋找專家研究配方。

  當丈夫發現她正在做的事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這女人“瘋”了!放著好好的“闊太太”不當,卻要去炸麻花,這不跟擺地攤一樣嗎?掙這點小錢還不夠丟人現眼的!但劉偉紅還是義無反顧地進京請教專家,選定了最滿意的配方。

  有了配方,店怎麼開?怎麼能銷出去?怎麼連鎖?怎麼加盟?一個初中畢業的女人到書店找了不少經營方面的書來看,從書本上研究肯德基、麥當勞和國內著名中餐連鎖店的經營方式。丈夫對她的想法嗤之以鼻:“加盟?你還想上天呢!”

  開業當天排長隊

  2004年3月,在丈夫及家人的強烈反對下,滿腹辛酸的劉偉紅在煙臺大學附近的萊山菜市場上,開出了凝聚著她夢想的第一家麻花店,取名“弘祥”。

  她決定走低價路線,以量取勝。由於用料考究,成本遠遠高於普通麻花,別人賣食品對半賺,她卻將利潤設定為每根賺兩毛錢,打出了“1元1根,買三贈一,買五贈二”的招牌。

  小店靜悄悄地開張了。店面整潔、明亮,10多個員工身著統一服裝,令人耳目一新:麻花也能進專賣店?許多人來看熱鬧。不一會兒,令人難以置信的場面出現了:窗前竟然排起了長隊。

  開業當天竟賣出了4000多根,到晚上9點鐘才勉強關上門。第二天,人更多,最長的時候排了八九十人。排隊讓劉偉紅傷透了腦筋:排到別人家門口,擋了人家生意,排到路上,又堵了交通。有時,顧客還因為插隊打起了架,連劉偉紅自己從店裡拿麻花出來,都會遭遇一大片“抗議”。?

  麻花配方70萬不賣

  吃麻花要排隊讓劉偉紅的生意很快在煙臺有了口碑,不少人找上門來希望加盟。4月份,劉偉紅拿到第一個加盟店的9000元錢,她高興得睡不著覺,把錢放在枕頭邊,她跟老公說:“你看,我的第一個店,成功了。”丈夫扔給她一句話:“9000元值得你累成這樣?”

  5月的一天,一個浙江商人開出50萬元的高價,要買劉偉紅的麻花配方。劉偉紅的第一個念頭是,這個人是個騙子,要麼就腦子有玻。丈夫覺得這人是個傻子。那人卻很誠心,十多天來了三次,最後將價格加到70多萬。然而就在這十多天時間裡,劉偉紅在煙臺地區的麻花店增加到了十幾家,發展勢頭讓劉偉紅看到了配方的價值,她決定給多少錢也不賣了。

  這個70萬元沒有賣的神祕的麻花配方,留在劉偉紅手裡到底能夠產生多大的價值?她自己也不知道。她只知道自己越來越忙,每天全國各地打來的電話讓她應接不暇,她的兩部手機一直不停,兩隻耳朵壓得生疼。她沒時間洗澡,因為短短的10分鐘會有20個未接來電,她一次又一次地對著電話重複著同樣的內容,很長一段時間,她看到電話就害怕、噁心。她的辦公室外面永遠排著一大堆等待洽淡的客戶……□生意家庭難兩全在丈夫潘洪成看來,女人的本分就是看好孩子照顧好家,出去工作也要做點體面的事情。他始終覺得,炸麻花是個下賤行當,跟擺地攤差不多。劉偉紅在菜市場賣麻花讓他在人前抬不起頭來,朋友說他:“快讓你老婆把店關了吧。”丈夫出去吃飯都不愛帶她,嫌她身上一股油味兒。跟劉偉紅在同一小區居住的“闊太太”們揶揄中透著不屑:“哎喲,你怎麼幹這個?至於嘛!你幹一年還不夠你家一天的開銷。”劉偉紅卻覺得,只要能賺錢,幹什麼都可以,生意不分貴賤。

  由於劉偉紅一天到晚在外面忙,把家裡的事都丟在一邊,原本要好的兩口子經常吵架,吵急了甚至動手,好幾次,劉偉紅氣得跑出去,她說:“我也掙到錢了,你怎麼還這樣埃為什麼我做個事這麼難?”潘洪成告訴記者說:“天天吵,孩子一哭,我這火氣就上來了,這個家還能叫家嗎?”每次兩人吵架,女兒都縮在角落裡,流著淚看著他們,等他們平靜下來,才敢悄悄湊過來拉拉他們的衣角:“爸爸你別生氣,媽媽你別生氣。”弄得孩子像是得了什麼病似的。

  事情的轉機發生在2004年6月份,焦頭爛額的劉偉紅聲帶突然出了問題,嗓子啞得不能發聲。潘洪成不得不替妻子接電話。這短短的半個多月,潘洪成受到很大啟發,他覺得只要做好了,什麼生意都可以做大。他改變態度正式參與到麻花店的經營中來。

  老父親被炒魷魚

  劉偉紅的父親曾經是她樣板店的經理,開業一年一個店就賺了22萬,但是劉偉紅卻發現了問題。為了省錢,父親減少了燈具,捨不得在白天開燈,更讓她生氣的是,為了節省成本,父親竟然用非食品專用的“垃圾袋”裝麻花,說他,他還振振有辭:“學生買一根麻花,要倆塑料袋,買三塊錢的四根麻花,他要四個塑料袋,這一個塑料袋5分多錢,它不浪費嗎?”再後來,他一看到劉偉紅,就趕快把垃圾袋藏起來,等她一走,他又拿出來用。

  因為這些事,她和父親經常吵架,有幾次都把父親氣跑了。更讓劉偉紅著急的是,一些員工在成了骨幹成了熟練工的時候,增加工資也留不住人,走得莫名其妙。後來,她發現原因出在父親身上,他對員工“看”得很緊,還經常訓人,員工特別壓抑,影響了積極性。

  2005年3月,劉偉紅已經不能再容忍父親的作派,她很正式地向父親提出:“爸,我今天不是你姑娘,我以總經理的身份跟你說,你回家吧,你被開除了。”她轉過身對工人們說:“你們解放了,以後不用再受氣了。”解除了經理職務的父親,被劉偉紅打發到倉庫做配料管理菜園。

  打那以後,劉偉紅制定了工作制度,並設了打卡機。她說,工人不是靠人管的,要靠制度去管。

  開公司就像生孩子

  曾有人出一千萬買她的品牌,她毫不猶豫地回絕了。她說,開一個公司和生孩子是一個道理:輕易不要去開創,一旦開創了,就要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養,不是萬般無奈,母親不會捨棄自己的孩子。而怎麼做母親就需要技巧了。

  “創業容易守業難”,許多紅火的連鎖加盟店不久就銷聲匿跡了,她必須時時警醒,不斷推陳出新,現在,除了推出蜂蜜小麵包外,麻花已經增加了十幾個品種。她經常檢查各加盟店的經營情況,對不正規經營的店鋪進行“停料”制裁。做就要做最好,這是她的一貫作風。

  目前,她已在全國各地開了1500家連鎖店,無論開在哪裡,哪裡就出現排長隊的現象。一年多來,靠連鎖經營,劉偉紅已經拼下了千萬資產。這幾天,她正琢磨把小麻花做到國外去,和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地的合作意向正在洽談中。

  女人創業:真不容易!

  為了她的麻花生意,劉偉紅付出了太多。一個29歲的女人甚至沒有時間為自己買身像樣的衣服,永遠是一身黑衣,“五一”時還穿著冬天的棉馬靴,直到前段時間為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時才匆忙買了一條紅披肩勉強上鏡;由於長期的奔波,她的腿腫得像牛腿,雙腳起了成串的泡,磨破了,化膿了,走起路來一瘸一拐,不得不兩次去醫院動手術;長期的生活不規律,睡眠不足,導致內分泌失調,臉上起了成片的紅疙瘩,當朋友笑稱她看上去像39歲時,她心裡很難過。但她沒有辦法停下來,用她的話說“上了套”了。回想自己吃過的苦,劉偉紅說,真的沒有勇氣重新來一次。她最大的願望就是關上手機,睡上一大覺,然而這根本不可能。

  採訪結束時,劉偉紅帶記者參觀由她親自經營的位於萊山菜市場內的樣板店。她的麻花店,在雜亂的市場中頗有些“另類”,店面佈置得古色古香,井然有序,裡面傳出悠揚悅耳的葫蘆絲樂曲。當她沿著長長的過道走過去的時候,我注意到周圍店鋪裡投向她的複雜的目光。我有一種感覺:從小生意到大生意,有時真的只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