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真實的創業故事

  創業,貴在堅持,現在請看小編為您精心推薦的一個真實的創業故事,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大學生村官帶領村民創業致富

  一名初出校門、沒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大學生,何以能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內迅速成長為一名深受村民喜愛、帶領村民致富的好村官?這個年僅25歲、笑起來臉上還帶著幾分緬腆的小夥子,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創業精彩?

  在不久前舉辦的江蘇淮陰市大學生村官創業成果展上,江蘇淮陰區大學生村官萬海亮的創業專案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一名48歲的農村婦女雙手十指上下翻飛,正在熟練地編織一套汽車座墊。這名婦女名叫韓彩雲,是吳集鎮興和村四組村民,她一邊飛快地編著,一邊自豪地告訴前來參觀的市委書記劉永忠:“編一套汽車座墊能拿到155元的手工費,一個月最少也能編四套,能拿到六七百塊錢,也不耽誤做家務——這多虧了小萬。”

  參加此次全市大學生創業成果展的汽車座墊編織專案並不是萬海亮的第一個創業專案。早在2009年,剛剛走上大學生村官崗位的他就發動幾名村幹部一起,搞起了大棚蔬菜,走上了發展高效農業、帶動農民增收的道路。他也因此榮獲了2010年第二屆江蘇省農村青年創業專案大賽優勝獎,獲得了1萬元的獎金。接著又獲得市委、市政府頒發的淮安市大學生村官創業科技專案補助資金1萬元。

  籌建千畝鋼架大棚 夢想從這裡起航

  在興和村千畝連片的鋼架大棚裡,村民們正在移栽青椒秧苗。萬海亮指著每株只有三四片嫩葉的椒秧說:“這是洛椒6號,這次種了10多公頃,秧苗長得很好。”

  2009年,剛剛大學畢業的萬海亮走上大學生村官崗位,成了吳集鎮興和村村委會主任助理。一上任,抱著“幹出一番事業”理想的萬海亮就忙開了,為了早日瞭解村裡情況、儘快熟悉農村工作,他挨家挨戶上門調查,尋求工作的突破口。一番調查後,萬海亮決定,抓住省裡創業補貼的機遇,動員其他幾位村幹部一起興建鋼架大棚,種植大棚蔬菜,帶領全村群眾走高效農業發展之路。

  可是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何況自己還是一個剛出校門的大學生。萬海亮決心在村裡尋找創業支援和合作夥伴。可是,要一下子拿出一千畝土地搞大棚蔬菜實在太難了,剛開始,幾乎沒有人敢下定決心和萬海亮合作。於是,萬海亮三番五次跑到幾位村幹部家裡,給他們講道理,分析利弊,讓他們鼓起勇氣,和自己一起把這個專案搞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由萬海亮、楊恆俊、楊啟巨集、楊淮軍、包立兵等5人共同承包的大棚正式投入運作,併成立了“興和村蔬菜種植合作社”,在千畝土地上建起了702個鋼架大棚。

  為了能引進合適的種植作物,萬海亮與楊恆俊多次奔赴海安、興化、東臺、蘇州等地,進行調查學習,最終為大棚基地帶來了“8424”“超級生脆”新品種西瓜,日本“川山紫”紫山芋等新品種。

  為了解決種瓜技術問題,萬海亮他們以每年10萬元的薪水從東臺聘請了技術員;還利用陰雨天,帶領大家觀看科教片、閱讀農技書籍等方式學習新種植技術。

  大棚蔬菜種得好,更要賣得好。2009年底,興和村蔬菜合作社的產品上市了,頭腦靈活的萬海亮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聯絡銷路上。除了和商聯、華潤、蘇果等超市以及蔬菜批發市場聯絡供貨外,還大膽走出去,帶著自己種出來的農產品參加了在南京國展中心舉辦的海峽兩岸農產品交流會。

  獨資創辦工藝品廠 創業之路越走越寬

  高效農業產業園運轉越來越好,常年用工都在三四十人,忙時最多用工達到200人。不過,萬海亮也發現,一到閒時,村裡的一些留守婦女除了帶帶孩子、做做家務無事可幹了。

  今年春,在參加區委組織部舉辦的一次培訓考察中,萬海亮看到了有人在編織汽車座墊。他想為什麼不能創辦一個手工工藝品廠呢?這種技術要求不高、男女老少都能學會,而且也不用出門,在家就可以做。

  下定決心的小萬馬上與廠家聯絡,訂購了機器,將購買的絲紡成圓形、扁形的兩種線,再手把手地教給大家編織“汽車座墊”和“中國結”。剛開始,有的村民不肯學,覺得很難,只有四組的韓彩雲等幾位村民跟著他學,果然很快就學會了。大家一看,不難嘛!而且只要四五天時間就能編織好一套汽車座墊,能拿到155元的手工費,還不耽誤做家務。於是,紛紛跟著學起來,學會了,就把材料領回家,編好了再送過來,現場結算工資。目前,該村已有十幾位婦女從事汽車座墊編織。

  萬海亮說,目前的10臺打線機日夜工作,打出來的線也不夠大家編的。下一步,自己準備增加投入,再購買一些打線機,擴大生產。很快春節要到了,將是“中國結”銷售的高峰期,要早做生產準備。

  :百合花種植年入百萬

  靈山縣新圩鎮佛垌村是一個千餘人的小山村,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山溝溝裡,出了個百合花大王。上百畝鬱鬱蔥蔥的百合花,在周邊零零散散的水稻、辣椒、蔬菜等作物的映襯下,顯得特別的壯觀,特別的漂亮,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就是該村百合花種植大戶林家振的種植基地。

  十多年來,林家振從一個普通的打工仔,經過不斷的摸爬滾打,創立了自己的百合花種植基地以及較為完善的銷售網路,成為“產供銷”一條龍操作的百合花大王。自己栽培百合花,在花蕾含苞待放之際,及時採收,經處理包裝運到廣州,自產自銷,每畝收穫鮮花15000 多支,平均價格每支2 元,畝收益3 萬多元,除去地租、肥料、農藥、人工及銷售費用等成本,畝純收入仍達萬元以上。

  發現商機 從打工仔到自己開店

  十幾年前,林家振初中畢業,懷著美好的憧憬赴廣州打工,由於沒有文憑,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幹些又苦又累的活,掙錢少,生活沒情趣。看著別人牛氣沖天的當老闆,小資情調的品酒賞花,林家振心有不甘,整天思索著怎麼能自己創業,有一份適合自己的事業。經過細心觀察和市場調查,林家振發現,在大中城市,鮮花是一個很受人們喜歡的消費品,平時價格不菲,遇到節假日等特殊時期還會一路飈升,利潤可觀。且在眾多的花卉中,百合花外觀華麗、大方,市場需求量大,價格穩定,是廣州市花卉市場上銷量較大的品種,長期以來全國各地的花卉經營者都到廣州市進貨,使得廣州成了國內百合花主要的集散地之一。為什麼不自己開個花店呢?說幹就幹,林家振拿出打工幾年的積蓄,租來一間小鋪面,和妻子一起做起了花卉生意,每天徜徉在鮮花叢中,夫妻倆喜不自禁,愛上了這份與鮮花相伴的美麗事業。

  大膽摸索 回鄉建立百合花基地

  經營了一段時間後,林家振發現,由於沒有自己的鮮花種植基地,貨源供應難保障,且成本高,利潤低,倒不如來個自產自銷。可是自己目前一沒技術,二沒本錢,想在廣州郊區種花一時行不通。想到自己出來打工了,家裡農田耕作粗放,甚至撂荒,很是可惜,而且對於農民出身的自己,學習種花應該不算難,林家振決定把經營好廣州花店的任務交給妻子,自己先學習百合花的種植技術,先後到過雲南昆明、廣西大學農學院學習實踐。1999年春節,林家振回到家鄉,隨即利用自家兩畝地著手試種百合花。整地、播種、施肥、除草、噴藥,林家振每天一起床就往花地裡跑,忙得不亦樂乎。幾個月後,第一批百合花收穫了,經過簡單處理後通過班車運到廣州,進了自己的花店。看著自己種的花賣出好價錢,幾個月的辛勞有了回報,林家振的信心大大增強了,決定擴大種植規模,擴大業務,開創自己的百合花事業。

  產銷銜接 百合花事業風生水起

  經過幾年的摸索實踐,林家振在百合花種植方面的經驗日漸豐富。鮮花不同於其它農作物,作為觀賞性的消費品,外觀品質要求很嚴格,所以在種植管理過程中也要格外注意細節。比如,百合花植株較高,為了保持植株直立美觀,須在畦面上架一層網,讓每一株植株長在固定的一個網格中,不至於被風雨刮歪;平時要時刻注意觀察,發現病蟲害徵兆要及時打藥預防;為便於管理,不要大片種植,應該分成若干小片,這樣可以更好地防止因病蟲害暴發導致全軍覆沒;……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林家振的百合花品質好、信譽高,在廣州花市場供不應求,促使他不斷吸納資金擴充套件業務,近年來又聯合自己的兄弟和妹夫共同加盟,把百合花事業做大做強。如今,林家振在佛垌村的百合花基地已達110 多畝,請了50 多個工人長期護理,在廣州芳村花卉市場擁有了三間商鋪,在深圳、珠海等地也有固定的商鋪和客戶,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銷售網路,真正實現產供銷一條龍操作,年盈利百萬元。林家振告訴我們,目前又加租了50 畝田地,計劃在明年擴大到160 畝,到時將增加一些工人。在林家振的百合花事業風生水起的同時,也大大的提高了村中土地集約化程度和增加村民就業的機會,在增加農民收入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建鱷魚養殖園一年賺2000萬

  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是一座有著2500年曆史的古鎮,陳冬春就在這裡養鱷魚。2006年初,陳冬春辦理了馴養繁殖許可證,投資300萬元在崑山市農業示範區租下了200多畝地建起鱷魚谷,以每條1500元的價格,引進了300多條泰國暹羅鱷。陳冬春盤算著,3年後他的鱷魚就能繁殖到數千條,按每條售價5000元計算,能賺到近千萬元。但想靠養鱷魚賺錢可不簡單,養殖的投入比較大,而且是持續性投入,所以學會省錢是非常重要的。

  自然界裡,鱷魚生活的地方一般都是溼地、沼澤,水是流動的。但陳冬春人工養殖池裡的水是死水,很快就變成了汙水。陳冬春只能每隔幾個星期,就給鱷魚池換一次新的自來水,廢水則排到周邊農田裡。但隨著800多條小鱷魚的降生,必須天天換水。生活自來水近3塊錢一噸,每天300多噸水就要1000多元錢,一年下來就是幾十萬。而且排出的水太多,農田裡的莊稼受不了。排到其他地方,環保部門又絕對不允許。

  2007年9月,老陳專程趕到上海海洋大學請教。李應森教授告訴他,鰱魚屬於生長快的大型經濟魚類,生活在水的上層,主要以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為食,養過鱷魚的廢水裡面,正好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這些排放出來的水正好適合養殖花鰱、白鰱,而且在養魚的同時還能淨化肥水,使它能夠迴圈利用起來繼續養鱷魚。

  回家後,他立馬在鱷魚池的旁邊修了一個花、白鰱養殖池,搞起了水迴圈。但由於迴圈過程太短促,結果並不理想。於是,他把一個養殖池改成三個。一號池的水是剛從鱷魚池裡放出來的,最髒。老陳就在水的上層養淨化能力強的鰱魚,水面上再放養大雁。大雁有吃魚的本領,能促使花、白鰱優勝劣汰;二號魚池的水是從一號池中過來的,得到部分淨化,上層養花、白鰱,中層養鯽魚、鯉魚等。水裡面再種一些水草,供氧、淨化水質;三號池的水是從二號池中排出的,基本淨化乾淨。養殖魚類的同時,又在底層放養了泥鰍和田螺。底層的住戶能更好地消化中層住戶的排洩物,水質又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淨化。經過這一番巧妙的水處理,從三號池流出的水變得乾乾淨淨,達到了養殖鱷魚的用水標準。再放回鱷魚池繼續使用,節水相當明顯。而且養殖的魚、大雁等都可以作為鱷魚的飼料。

  2008年7月,鱷魚數量變成了3000多條。如果按以往的養殖方式,這幾千條鱷魚每天至少需要飼餵600多斤高蛋白的雞鴨魚肉,約需2000元的成本。此外,每天還需要花費1000多元的自來水錢。而自從有了生態迴圈系統,每天就能節省3000多元,一年下來就省出了100萬。

  2008年9月,在媒體投放了一些廣告後,江蘇、浙江、廣東的不少酒店和養殖戶聯絡陳冬春購買鱷魚。一條40公斤的商品鱷售價高達6000元,品相不錯的鱷魚苗都能賣到1000多元。老陳賣出了大大小小800多條鱷魚,迅速收回全部的養殖投入——300多萬元。

  後來陳冬春無意間發現,鱷魚池邊的草木要比其他地方的茂盛很多,他靈機一動:淨化池裡的魚不是也要吃草嗎?佔地200多畝的養殖園裡空地很多,他就種上了一塊塊黑麥草、蘇丹草、小米草等,並用鱷魚池裡的水灌溉草地,然後就用草喂池塘裡的鰱魚。這樣一來,就省下了不少魚飼料錢。

  充分實現了水的迴圈利用後,陳冬春每天都樂得合不攏嘴。第一省了自來水錢,第二省了鱷魚飼料錢,然後省了魚飼料錢,最後還避免了汙水排放,一舉四得。

  考慮到草地只佔用了地面,老陳又在草地上層種起了葡萄、蘋果、香梨等水果,仍然用鱷魚池的“肥水”澆灌。這種水含有大量氮磷和各種微量元素,促使水果產量要比別的地方高30%以上。

  千燈古鎮每年都會接待100多萬遊客,2009年他斥資600萬元,在鱷魚谷裡修建了河道、垂釣園,以及向中小學生普及動、植物知識的科技館。2009年10月,鱷魚谷正式對外營業。但出乎陳冬春意料的是,遊客們都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原來,人們看到的鱷魚都趴著一動不動,覺得索然無味。怎麼才能讓鱷魚展示出凶猛的本性呢?老陳想到了讓都市人釣鱷魚玩,把雞架子掛在釣杆上,讓鱷魚搶食。除了釣鱷魚,遊人們還可以釣鰱魚、草魚,品嚐鱷魚宴,採摘純天然的新鮮水果,觀賞綠樹紅花。

  2010年“五一”期間,養殖園每天接待遊客四五千人次。如今,僅是每年的遊客都能為鱷魚谷帶來幾百萬元的盈利。截至2011年10月下旬,五年時間,陳冬春已經通過養殖和銷售商品鱷魚,以及旅遊方面的收入,斬獲了2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