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光裕創業經歷

  黃光裕先生多是中國內地人氣最旺、最富有傳奇色採的企業家。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裡,就創出了一系列貿易奇蹟,目前他的門店是每30個小時開一家。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國美”門店將擴大至近千家

  國美團體下屬兩個行業,一個是電器,一個是地產業。國美電器是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銷售企業,目前已在全國80多個城市具有了300多家直營門店,今年的銷售額預計達350億元。在今後5年內,“國美”將會更快速的發展,預計至2008年,“國美”在全國的門店將擴大到800至1000家,實現銷售收進1200億元。地產方面,原來主要在北京發展,目前已在全國啟動發展房地產計劃,將更重視寫字樓、住宅等專案的開發和拓展。

  ■成功的祕訣:敢想敢幹和堅持

  我成功的祕訣是六個字:敢想、敢幹、堅持。敢想就是要建立目標,有理想,有廣闊的視野和遠見。一個人“站不高就看不遠”。假如沒有遠大的理想,一生是很難成績大事的。敢做,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邊實施邊進步和改進。堅持,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風平浪靜,碰到逆境時要堅持不懈,才能發現機會、捉住機會。機會總是垂青於有預備的人的。比如說,多年來,我就放棄了做批發,而一直堅持做零售業,這是我辦企業的一個指導思想。在團體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我當時就覺得企業應有更遠大的目標。經過研究調查後,1997年我開始涉足地產業,這實在不是為了短時間效益,而是看到了地產業的未來發展。多年來,我一直力求把這兩個行業做精做細,?{ *** 糯闖雋私裉斕囊導ā?

  ■成功在於系統失敗在於細節

  多年來,我辦企業的感受是,成在系統,敗在細節。沒有系統就不可能成功,失敗就是細節的忽視。忽視了細節,急於求成,就不可能進進良性迴圈的軌道,就不可能得到延續發展。所以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在做事情時要比他人更重視細節,更加系統地考慮題目;要比他人更有耐心一些,考慮得更長遠一些。除此之外,一旦發現機會還要盡不猶豫地掌控住。很多記者問我,你一生中碰到的最大困難是甚麼,我很難回答。實在我天天都碰到很多困難,可以說是天天、每時每刻都在解決題目。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解決困難固然很難,但只要不畏艱辛,努力往做。每道困難破解之時,企業也就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賺錢不一定有事業,有事業一定能賺錢

  我以為,對企業來講,要具有一定的競爭上風,才能取得與他人合作或談判的資格。要事事求變,主動創新,才能增強企業的活力。但話又說回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做生意首先要想清楚是要賺錢,還是幹事業。賺錢不一定有事業,但有了事業就一定能賺錢。幹事業可能會規劃得長遠一些,但假如僅想賺錢,有多是弄投機,急功近利,是不能做出大的成績的。

  現場互動:

  問:我是一位潮汕青年。請問青年人創業路在何方,是走出往,還是留下來?請你流露一下“國美”成功的祕訣?

  答:幹事業不侷限於哪個行業、哪個地方。俗語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一個人要發展,關鍵是要找到合適自己的定位和目標。汕頭在發展中曾出現過一些迷茫的狀態,這實在十分正常。近幾年來在各級的努力下,目前已走動身展的低谷。為此,在潮汕也好、到外地也好,都有一定的發展機會。但是總的一句話,機會不會自己找上門,要創一番事業,就應當放寬視野,主動出擊,尋覓合適的機會。潮汕人在經商方面較有經驗,為此,假如要發展自己的事業,我建議還是應當從事貿易業。 ***[!--t資/料來.源,於:/網 ]黃光裕:“國美”創業的成功經驗***2*** 】

  問:聽說一家外資家電“巨頭”已預備進進上海。您作為中國最大的家電連鎖銷售企業的“老總”,如何應對這一挑戰?

  答:作為企業,天天都在競爭的環境中求發展,任何一個同行都是我們的壓力,同時也能給我們帶來鼓勵和動力。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競爭對手,但每個時期我們都能通過競爭取得提升。“國美”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關鍵就在於獨具特點的運作模式,這一人無我有的方式使我們始終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篇二

  國美短短几年間,國美就通過直接或第三方的形式進行了多次收併購案,涉及的資金更是逾百億元。近日,國美又被爆假手第三方山東龍脊島建設有限公司斥資5億元,收購了三聯商社。

  2004年,黃光裕35歲,這一年,創業人物黃光裕的國美家電連鎖平均每天的銷售額是6000萬元,並且擁有了數家近萬平方米的單店。用了17年時間,黃光裕成為了中國新貴,他的財產在胡潤百富榜上是105億元,位列中國第一; 福布斯 的資料則是13億美元,在榮智健之後,位列中國第二。

  1985年,黃俊欽***黃光裕的哥哥***高中畢業,而黃光裕則還沒有讀完初中,和許多潮汕人一樣,他們決定出去闖一闖。

  創業人物黃光裕和哥哥帶著從老家籌措來的4000元錢,選擇了內蒙古作為自己的第一站。

  最初和同時代的大量廣州、福建商人一樣,他們從事貿易 在內蒙古尋找商機,然後通過潮汕、深圳、廣州的廠商關係,販賣當時的一些短缺物資。

  到現在,黃光裕的第一桶金依舊是個謎。我們能夠知道的只是,在1985年左右,他和他的哥哥正是通過上述這類生意獲得了第一筆創業資金。

  他賣的衣服沒人喜歡

  黃光裕並沒有在內蒙古待很久,僅僅一年時間,他就認為內蒙古的市場太小,他想找一個更大的城市。他問自己的哥哥,周圍的城市哪個最大,黃俊欽告訴他,是北京,黃光裕就決定到北京看看。

  這個主要做推銷的年頭也成為黃光裕發跡前的最後一個年頭,但黃光裕走上國美之路卻又和這一年的推銷密不可分。1986年,黃光裕從廣州進了一批服裝,後來黃光裕承認,自己的這個選擇是錯誤的 他選的衣服根本沒有人喜歡。

  在《105億傳奇》裡,黃光裕說: 我心太粗,布料、季節性等問題讓我頭疼,我幹不了。而電器,大家都要用,風險也不大,作為當時的幾大件,電器比較昂貴,也不會很快被淘汰,比較定型,我做起來比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