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創業經歷篇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資訊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之下,創業活動在全球範圍內活躍起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真實的創業經歷,希望能幫到你。

  一

  在仁和鎮提起白馬玩具廠廠長李文梅,幾乎是婦孺皆知。她堅毅、進取、百折不回,在創業的路上經歷了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失敗,一次次從頭再來,愈挫愈奮的她用堅實的步履平穩而有力地踏響著每個創業的節拍,用艱辛和汗水寫就了一路的鮮花、掌聲和喝彩。

  40歲不到的李文梅有著十多年的創業歷程。農家女出身的李文梅,不安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94年春節剛過,就和丈夫一起到揚州一家玩具廠打工,三年的打工生活使李文梅清醒地認識到,僅靠打工收入是遠不能改變現狀而真正致富的。於是他們不顧工友的勸阻,1996年底毅然辭去了工作,回鄉創業。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絢麗多彩,而多彩的生命是用艱辛和磨難織成的。憑藉以前在玩具廠打工的經驗,李文梅和丈夫開始了他們的創業歷程,首先他們找到了金李村支部書記李大書,要求租賃村裡閒置的空房子作為廠房,並向親朋好友借款,自籌資金12萬元辦起了全鎮第一家“白馬湖玩具廠”。

  剛建廠時,問題不斷,迫切的問題就是招工,當時村裡的剩餘勞動力多向蘇南等地轉移,一時很難招收到熟練的縫紉工,為了解決招工難的問題,李文梅和丈夫陳祥生就利用春節務工人員返鄉這個機會,上門動員以前同在玩具廠打工的姐妹,承諾支付與在外打工同等的收入,在他們的多次努力下,廠子招收了20名熟練縫紉女工。廠子主要是承接來料加工的訂單,生產軟性毛絨玩具,幾年來,李文梅不斷地擴大再生產,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和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已生產幾十個品種,廠子越辦越紅火。廠子由當初剛建廠的20餘人發展到今天的70多人,年創利稅20餘萬元,年生產軟性毛絨玩具4萬多打。

  李文梅在多年的創業過程中,深刻體會到一人富足不能改變家鄉落後面貌,必須帶領大家共同致富,才能真正改變家鄉現狀。她的廠內78名工人,其中70人是女性,均是本地留守婦女,李文梅不僅是她們的僱主還是她們的好姐妹,在工作和生活上照顧關心她們,主動為職工交納保險,讓她們無後顧之憂安心工作。並積極幫助村裡的困難戶,李東組李大保家是一個出了名的困難戶,父母年老多病,夫婦又不會養殖和其它手工業。李文梅知道這個情況後,主動上門解決其生產用肥料及種子款1200元,生活補貼800元,並安排李大保的妻子高素芳到廠裡上班。現在高素芳的月工資在 750元以上,家庭已脫貧。同時,她還幫助工人在鎮上又辦了兩家玩具廠。

  李文梅經營的玩具廠一天比一天紅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她嚐到了創業成功的喜悅,也更堅定了創業的信心,因此她鼓勵丈夫陳祥生參與村務,帶領村裡人積極創業,共同致富。在李文梅的支援下,2002年7月份,陳祥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被鎮村幹群推選為縣第十二屆人大代表,2006年被評為淮安市首屆青年商會會員,今年又被鎮黨委任命為金李村工業聯合黨支部書記,肩負帶領村民致富的重任。

  二

  大林來廣州開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酒樓做清潔工,說起這個清潔工的工作,大林還要感謝他的舅舅,在大林沒來廣州之前,大林的舅舅已經在廣州工作好幾個年頭了,當時大林的舅舅正好在這家酒樓做麵點師傅,在舅舅的推薦下,還算是童工的大林虛報年齡,有幸成為了酒樓的清潔。談起這個清潔工給大林的印象最深,這是大林邁出校園的第一份工作,在這裡大林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事方面的技巧,由於在酒樓裡經常接觸到很多的各色人群,雖然作為清潔工自己很難有機會和他們直接接觸,但在這個大環境下,大林迅速的成長。在舅舅的平常嚴格管教下,大林除了工作外,還讓他學習點其他方面的知識,舅舅是高中畢業,考大學差兩分落了榜,通過幾年的打拼生活明白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尤其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沒有技能你很難有更好的發展,大林雖然不能夠繼續讀書,但只要自己虛心好學,在社會這個綜合性大學,一定也能夠學到很多知識的。

  因此,從大林來廣州的第一天起,舅舅就給他講述人生的大道理,對他嚴格的要求,決不允許他像其他的那些打工者一樣,在外沒人管了就胡混。並且,舅舅有意無意的告訴他一些人生的追求;大林也沒讓他舅舅失望,在酒樓的三年多工作中,大林一直努力的工作,並且利用業餘的時間去學習寫技能方面的知識,開始舅舅原本想讓他也學習廚師,可大林 不喜歡,他自己比較喜歡裝修方面的書籍,因為在和他們一塊租的出租屋裡,就有個裝修工,有時候會帶來些圖紙什麼的,因為大林從小就比較喜歡寫寫畫畫的,所以一下子就熱愛上了這個,覺得這個非常的不錯,很適合自己 的性格。於是自己就偷偷向他學習,並且自己也買來些裝修方面的書籍來看,在這個做清潔工的三年多的時間裡,大林自學了裝修將近三年,當然這個也得到了舅舅的支援,畢竟在當時的時間,裝修在中國才剛剛的起步,一起步就非常的紅火,那個時間家家都在談論裝修,有錢的大裝修,沒錢的也小裝修,一下子把這個原本很冷門的行業,帶動的非常活躍!

  在大林做清潔工的第三個年頭,大林轉換了工作,為了自己的發展,也為了自己的夢想能夠實現,用大林的話說:“自己一直有個願望,自己下定決心一定要實現,大林的願望,也算是人生目標吧!大林是這樣說的:“我是農民的孩子,將來我結了婚,我的孩子也是農民;我的孩子的孩子也是農民。我要努力成為城市人,如果我成為了城市人,我的孩子就會是城市人,我的後代將永遠是城市人,他們再也不會是因為外來打工者而受到歧視,為了我的後代,也為了我自己,我必須要好好工作,好好奮鬥。在我的這一代我一定要成為城市人,如果我成為了城市人,我的孩子就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再也不會像我這樣書沒讀完就要出來打工,再也不會像我這樣,沒什麼文憑連個象樣的工作到找不到,如果我成為了城市人,我的孩子就可以和城市的孩子一樣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我的孩子將會以自己的實力和他們進行公平的競爭,再也不像我這樣整天低聲下氣的看人顏色,起碼他可以像其他城市人一樣。這些都激勵著我去努力奮鬥,因為如果在我這一代實現不了,那麼我的孩子也將像我這樣要低聲下氣,為了讓將來的後代能夠儘快的成為城市人,我必須在我的一生來實現它!”

  大林並且為自己的理想實現,定了個10年發展目標:一是先找到個有發展前途的工作;二是自己能夠積攢一部分薪水;三是開家裝修公司;四是在廣州買套房子。

  三

  李平生在一個農民世家,伴隨著二十年前農民進城務工的大潮,他的爺爺、爸爸、媽媽、叔叔,大部分他所熟知的親人和親戚便分散在各地打工,有服裝廠有電子廠,從事的行業各種各樣,但始終總是一線工人。李平的爺爺在李平很小的時候就希望他可以讀書上大學,將來在老家當個老師,遺憾的是他成績一般般。“以前年紀小不懂事,覺得爺爺一回來就嘮叨,現在爺爺不在了,自己出門遇到了挫折才明白他的苦心”。

  初中畢業後,16歲的李平離家出走寧波,到一家鞋廠做小工。最開始的月薪只有1000多元,但對於16歲的他而言,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廠裡開始帶徒弟,成了技術熟練的“老師傅”。到2013年時,他每個月的工資已經有8000多元了。畢竟年輕,不論月收入是1000元還是8000元,李平每月基本都沒有太多的結餘。那時候,呼朋引伴地玩耍是他最大的樂趣。現在想來,李平很後悔,遺憾覺得當時得過且過,沒有做好長遠的打算。

  外地雖好,總不是家,而且不可能一輩子在外打工,總得回來吧。在李平看來,外出務工不是一輩子的事,肯定要落葉歸根,回到老家。而回來後做什麼,有什麼可做,則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然而太多外出務工還算不錯,一回家鄉就束手無策,最終還是選擇回廠裡上班的工友,再加上因為學歷等因素,以後回家發展的路子一直沒有突破。

  回鄉創業

  打工有8000多元一月,也算是不錯的收入,雖然這也是每天辛苦工作12小時,日夜倒班換來的,都是辛苦錢。可是,回到老家後,以他的手藝卻很難找到對口的工作。李平坦言,他在宜賓可能找一份2000元左右的工作都難。那為什麼他還是堅持放棄外地的工作,選擇回鄉創業呢?

  “自從有創業的打算後,我經常看一些關於創業故事的文章,觀察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覺得鞋廠生活枯燥、乏味的李平回到老家後,心中一直埋下的創業種子開始發芽。談了女朋友之後,更讓他有了一種想給家人穩定生活的迫切願望。

  決定了回鄉創業,選擇合適的專案便成了李平最難抉擇的事。從寧波回到老家沒多久,李平就報名學習駕駛。那時,白天學車,晚上就到親戚朋友家學烤燒烤。當時想的是燒烤的利潤比較可觀,投入成本也不高。教他燒烤的老師就是靠一個燒烤攤養活一家人,並逐漸改善了生活。他開始想,自己的創業之路也從燒烤開始呢?

  目前做燒烤生意的大致有兩種模式:一是有店面,烤的菜種類多,需要的人手也相對較多;另外則是移動燒烤攤,投入和人手都較少。回家後,身上不到一萬元錢,他知道做生意需要不斷地投入,他決定從一個流動燒烤攤開始創業。最終,他投入2000多元,和女朋友開起了“情侶小燒烤”,定價為3元10串,目前的菜品也只有牛肉、肥腸、雞翅等食客點菜率較高的幾樣。由於價格便宜,來吃的食客比較多,花費主要集中在20元左右,只有少數人點100元以上的。

  帶動他人創業

  眾所周知,燒烤是近年來大受歡迎的小吃專案,李平憑藉著味道正宗、誠信經營、服務態度好,很快受到市民的喜歡,開張不到一個月天就全部收回了成本,開張兩個多月以來,前兩月的月純利潤已經超過了一萬元。

  創業初期,肯定會有很多磕磕碰碰,比如與其他小販的爭搶位置、吵架等,這些擺攤創業中常見的問題,李平都遇到過。不過,他都堅持下來了。

  “我希望兩三年內能攢夠一套房子的首付款”,為此,現在的他每天七點半起床,買菜、切菜、穿串,下午四點左右開工,直到第二天凌晨一點左右收工回家,等睡下的時候基本上都到凌晨兩點了。

  李平說,他現在的創業才剛有點起色,等生意好起來後,他還要帶動其他在外打工的朋友,一起回鄉共同創業,相同的經歷和背景讓他們明白“在外無論怎麼打拼,始終沒有家的感覺找不到歸屬感。”目前,他的一個朋友已經在跟他學燒烤了,未來也打算開業。

  結語

  農民工返鄉後的生存狀況一直為人所關注,一部分人回家後因為現實不得已又回到了城市,而一部分人則選擇了創業。近年來國家和政府也不斷為農民工提供資源、引導和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並以創業帶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