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名人故事3篇

  奮鬥是機遇的基礎,機遇是成功的條件;只要你不放棄嘗試,你就永遠不算失敗。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的關於奮鬥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奮鬥名人故事1:劉永好

  “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例子,從獨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過來非常地難。”

  “我們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企業家,不多了……”

  劉永好在一個論壇上碰到魯冠球,兩人相對,發出如此慨嘆。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劉永好開始出席一些論壇活動,到90年代,他留意到身邊參會的人悄然發生了些變化。到現在,變化越來越大了,“原來跟我們一起開會的朋友越來越少了,”他說:“有的不幹了,有的去世了,有的倒閉了,有的被抓了。”

  1951年出生的劉永好今年66歲,從1982年開始創業,時間已經過去了30多年。白手起家的傳奇讓位於中國首富的光環,在2010年的胡潤川渝富豪榜上,劉永好以250億的身家位列第一。

  把希望做大

  在做希望牌飼料之前,劉永好在孵鵪鶉蛋;在賣鵪鶉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師。

  下班之餘,劉永好和另外三個兄弟在自家陽臺上養起鵪鶉,並售賣鵪鶉蛋。當時的他們沒有想到四年後將會成為足以笑傲世界市場的鵪鶉大王。

  到1986年專做豬飼料之前,他們在成都青石橋開了一個鵪鶉蛋批發門市部,後來又在東風農貿市場開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橋的時候,劉永好的母親坐鎮店中,他們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銷售。到後來母親去世的時候,劉永好他們才知道兄弟們富了以後給母親的錢全被老人捐給了青石橋的鄉親。

  東風農貿市場的店是他們嶄露頭角的開始。那時候,店裡每天的存貨都有鵪鶉蛋數十萬只。養殖場也是劉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縣有三分之一的農戶在養鵪鶉。他們自己的養殖場年產鵪鶉15萬隻,而整個縣最高峰時養殖鵪鶉達到1000萬隻。

  當鵪鶉養殖的瓶頸到來的時候,劉家四兄弟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個行業,轉身投向了後來讓他們功成名就的飼料行業。

  《希望》本是養殖場的名字,轉做飼料之後,他們又再次以此命名了自己投資研發的豬飼料。

  1987年,研發建廠一共投資了800萬元。他們將養殖場的10萬隻鵪鶉全部宰殺,從此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兩年之後,希望牌飼料推向市場。三個月之後,銷量追上當時國內飼料霸主----正大。

  價格戰一觸即發,兩家短兵相接。正大一降價,希望立馬反擊,再降。你來我往的過招之後,正大敗走成都,江湖格局就此改變。盟主地位離希望越來越近。

  分家後開始走各自的路

  1992年,希望集團成立。兄弟四人走上了不同的方向。劉永好和劉永行負責去各地建立分廠。他們將集團股份一分為四,每人各佔百分之二十五。

  這幾年裡,劉永好作為傑出企業家的代表,開始活躍在一個論壇活動中。他見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家。一張人際網路就此埋下伏筆。

  1993年,劉永好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當年10月,他又被選為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同年,他在政協會議上發出提案,建立一個由民營企業家投資的銀行。

  就在這一段時間內,劉永好為集團建立分公司的業務也沒有落下來。到1994年年底,他和二哥劉永行在全國一共建立了27家分公司。

  1995年,分家再次來臨。兄弟四人從集團分離出來,分別去組建各自的公司。劉永言創立大陸希望公司。劉永行創立東方希望公司,在2010年的胡潤百富榜上,他以350億身家名列第七。劉永美創立華西希望公司。劉永好建立南方希望公司。

  同年,劉永好的議案得到批准,民生銀行成立。1999年,劉永好以1.86億的資金陸續收購民生銀行股份,成為最大股東。而在1982年創業初期,他們想從銀行貸款1000元卻被拒絕。

  建立新希望

  不到一年之後,新希望集團下的綿陽希望飼料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四川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併成功登陸A股市場。

  跟隨劉永好的工作人員都知道他是一個動作很快的人。他的午餐經常就是盒飯,一群人一起吃,他總是第一個吃完,並且不留一個飯粒。王石說他不能總是一副賺錢機器的模樣,而應該慢下來培養一些特長愛好。

  根據新希望集團網站顯示,截至2008年年底,集團註冊資本8億元,總資產299億元。2009年銷售收入達到510億元。

  劉永好手下的新希望集團已經延伸至4個領域:農牧與食品、化工與資源、房產與基礎設施以及金融與投資。農牧與食品領域有上市公司新希望股份;化工類通過ST寶碩登陸資本市場;金融類則有民生銀行作為後盾。

  2010年,劉永好重組新希望股份的計劃甫一公佈,打造世界級農牧企業的藍圖迅速激盪了市場。沉寂已久的股價在三個月內翻了一倍,至今守在21元的位置。

  重組的程序在持續推進。六十歲的劉永好仍然像一臺加滿了油的發動機,他說他的時間一分為三:“1/3用來處理新希望集團內部關鍵性問題;1/3跟一流人才打交道,傾聽他們的意見、建議,以及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我的建議;另外的1/3即用來學習和研究企業發展問題。”

  新希望藍圖

  今天的新希望集團就像一艘航空母艦,旗下擁有400多家企業。豬肉、禽類以及乳業三條完整的產業鏈,為了主推農牧業發展,劉永好拿到了金融牌照,建立新希望財務有限公司。

  全產業鏈,產融結合,這儼然就是劉永好固若金湯的商業帝國。

  他記得第一次面臨危機,一張10萬個雞仔的訂單就猶如一場滅頂之災。

  1984年,一個農戶向劉家四兄弟下了張訂單,需要10萬隻小雞。這簡直就是突如其來的餡餅,他們第一次接到這樣的“鉅額”生意。

  四個人興奮地借了一筆錢,購買10萬個種蛋,準備孵出小雞後一次性賣出去。

  打擊來得太突然。交出2萬隻小雞後,農戶跑了。兄弟四人也傻眼了,艱難的抉擇之後,他們決定撿起這個爛攤子。

  兄弟四人連夜編好竹筐,第二天就蹬著自行車把小雞運到農貿市場去賣。以前,劉永好站在講臺上,手執教鞭。現在他挑著竹筐,費盡口舌只為得到一小塊地方可以當一個小販。

  8萬隻小雞就這樣全都賣了出去。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十年過去,劉永好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提議建立一個由民營企業家出資,並專門為民營企業服務的銀行。對此時乃至以後的劉永好來說,尋常招式已再難傷他分毫。

  民生銀行設立,劉永好連續三屆擔任副董事長。

  2006年在董事會選舉中,劉永好意外落馬,無緣董事會。而泛海控股集團的盧志強一舉取代劉永好的位置,成為副董事長。

  高處不勝寒。對功成名就後的劉永好來說,他面對的人是魯冠球、王石、盧志強、張巨集偉,亦對手,亦朋友。

  2007年,民生銀行定向增發。劉永好斥資37億認購4.1億股,持有增發後股本超過10%。兩年後,他順利重返董事會,再次擔任副董事長。

  三十年上海沉浮,民生銀行的記錄不過只是浮光掠影。劉永好的收購行為跨越整個中國,直到他終於完成產業鏈整合,向著心中的終極目標不斷接近。

  從四川農村走出來的四兄弟,賣了自行車、家當才湊了1000元開始創業。到今年,年紀最小的劉永好也已經66歲。而他們四人的身家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千億。

  再談到自己的成功時,劉永好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做企業,就好像綜藝節目中的孤島生存遊戲。有些人怕吃苦,倒下去了;有些人在獨木舟上行走,沒有踩好,倒下去了;有些人關鍵時候跑不動,被老虎、獅子吃了。總之,競爭就是這樣的,適者生存的遊戲規則是明確的,所以應該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倒下去也沒有什麼可惜,因為他知道自己堅持不了。現實社會中有很多例子,從獨木舟上翻下去,下去了就是下去了,再翻過來非常地難。”

  和30年前相比,如今的創業環境很不一樣。劉永好創業那會兒,只要敢於去做,搞什麼都可以很賺錢,因為整個市場是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現在不一樣了,市場總體是過剩的,創業者要想成功,就必須要把創業和創新很好地結合起來。創業,就是要有夢想有目標,然後朝著這個夢想和目標去奮鬥,去拼搏。更重要的是,創業者要學會和一幫人一起奮鬥。

  奮鬥名人故事2:唐駿:打工皇帝,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

  在教育部門前等來的出國機會自述:

  我那時在北京郵電學院上學,花了兩年時間考研究生,考了全校第一,當時每個重點院校有兩個名額可以保送到美國,但我卻沒被保上。你們知道我當時是弱勢群體,沒有什麼權利,但我不甘心就這樣,然後四處打聽,打聽到北京廣播學院***中國傳媒大學***還有一個空的名額,我就去北廣找老師,說想把學籍從北郵轉到北廣來。老師說,你為什麼要轉到北廣來,我說為了中國的傳播事業,中國的傳播事業太落後了,我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老師說中國的郵電事業比廣播事業還要落後,你怎麼不推進郵電事業的發展呢。我說我太喜歡廣播事業了,想為它獻身,那時候的老師“純”那,幾句話就被我感動了。老師說好吧。經過複雜的轉學手續轉到了北廣,我就向老師說想出國留學,老師懷疑的說你是不是為了出國才轉到北廣的?我說不是,我想出國學人家先進的技術回來武裝中國的廣播事業。你們知道,那時候的老師“純”那,他相信了。

  但是他說,申報名額已經交到國家教育局了,時間已經耽擱了。我就去找國家教育部出國留學司司長,他說已經審批完了,現在來不及了。我那時候很失望,但我不想放棄,不想以前的努力就這麼白費了。你們知道咱們大學生是弱勢群體,什麼也改變不了,咱們什麼都沒有,但有的是時間,於是我就想了一個我能想到的辦法,很簡單很笨的辦法:我開始去國家教育局“上班”,上班地點是教育局門口,司長早上來上班的時候,我就迎上去說,司長好,來上班了?中午司長出門去對面食堂吃飯的時候,我就說司長吃飯啦,吃好點哈;司長吃飯回來的時候,我就說,司長吃完了,還有點時間,你可以午睡一會;下午下班的時候我說司長下班了。就這樣一天兩天,司長很奇怪什麼時候教育局門口多了個保安,還只給他打招呼。你們知道,人那,不怕被人恨,被人凶,就怕被人盯上,司長開始不得勁了。我倒無所謂,我還有四個月才畢業,這段時間我正好沒地方去,就可以天天到教育廳來“上班”,感覺也都很氣派,來國家教育廳上班。

  到第五天的時候,司長撐不住了,中午我照樣說,司長吃完啦,還有點時間可以午睡一下。司長說我不午睡了,你跟我上來一下。進了司長辦公室,司長問你幹嗎的,我就說明了原因。司長什麼也沒說,第六天我照樣過去“上班”,中午的時候又被叫進去,司長給了我一堆資料說這些你填一下,我就拿回去填。第七天,司長給了我一張紙,說這是你一直想要的東西,那張紙就是出國留學批准證。大家知道嗎,人們需要執著的精神,你就拿出執著的精神給他們看,世上就不怕沒有辦不成的事。

  奮鬥名人故事3:前騰訊女高管劉暢

  劉暢,伴米生活社交網站創始人,曾是在中國互聯網裡程碑式事件3Q大戰中得名的騰訊公關部總經理。目前,伴米的服務已經在矽谷、紐約、東京、北京開通,主要為使用者蒐集有趣的本地人和好玩的體驗。使用者可以隨時預約伴米體驗各種有趣的行程。

  創業與在大公司幹活不同

  騰訊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它的各個職能都非常完善,在這個平臺上做事,不用操太多的心。

  比如我的團隊當時也負責某些產品的公關,我不需要考慮產品本身,我只需要把公關做好就行了,其他是產品經理考慮的問題。我可能還會去挑剔人家一下這個產品怎麼做的不好,但是現在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自己的事情,所有事情我都得負責。

  創業者必須是全面手,創業考量的是綜合能力,比如做產品的能力、技術的能力、招人的能力,甚至你的HR的架構、薪酬體系都要自己重新設定。

  我是一個文科生,現在我要和我的技術團隊來討論我們到底是用PHP,還是JAVA來重構系統,我要和他們一起來判斷,包括伺服器怎麼搭建,我在美國用什麼伺服器,在中國用什麼伺服器,是用專線,還是用雲伺服器。

  我要知道網站的跳出率是多少,要做資料分析。每天首跳是多少,二跳是多少,這些都必須要看。我必須是一個產品經理,我花很多時間來看我的產品,我比我的測試工程師還能找到更多的bug,你能想象得到嗎?

  我非常深度地體驗我們的產品,還要像Pony***馬化騰***說的那樣,要一秒鐘變小白。我做不到一秒鐘變小白,我希望我能夠一分鐘變小白,從使用者的角度去體驗。我幾乎體驗了我們平臺上所有的、各個國家的金牌伴米,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去體驗服務的優劣和產品的感覺。

  創業是一個承諾

  創業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事情,是一個承諾,承諾了就一定要堅持下去,要死扛到最後一刻。這是一個集心靈、精神、肉體多重考驗的事。如果沒有準備好,千萬不要進來。

  創業的時候給不了員工非常高的薪資,需要用手裡有限的錢招到最好的人,這時候就要給他講情懷、講理想、講未來,所以我自己一定要努力去實現這些,才能夠不辜負他們的期望。

  以前在騰訊做高管都是很高大上的,我覺得如果我不創業,我可能一直都體會不到這些最艱苦的狀況。比如我現在坐最便宜的經濟艙,和我的團隊出差的時候八個人打地鋪睡氣墊床。我去海外出差的時候再也不捨得打車了,下多大的雨、多大的雪都要坐地鐵,住最便宜的酒店。創業者一定是孤獨的

  我們的產品是一個很新的模式,以前沒有人做過,完全沒有借鑑。我們沒有對標,我不知道什麼是快,什麼是慢,感覺就像在茫茫大海當中航行,內心要承受非常大的煎熬。這就是創業者的孤獨。

  不走這麼一段路的話,永遠不會體會到老闆的孤獨。原來覺得Pony、Martin他們應該都很開心,但現在創業了,反而更能深深地體會到他們的無奈,內心的孤獨,還有那種取捨的為難。可能執掌越大的公司這些體會越深刻。很多時候都是痛苦的,只能自己默默承受,不能告訴你的團隊,你正在經歷什麼樣的考驗,要傳遞給他們積極的、正面的、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就要自己嚼碎了吞下去,只能自己在被窩裡哭。

  創業壓力更大,成長越快

  以前我做公關也有壓力,但那時候在騰訊這個大的平臺下面,你會覺得那個大的屋簷是能幫你遮風擋雨的。但是現在沒有了以前所有的一切。就像汪洋大海里的一葉扁舟,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掌握。

  但是反過頭來說,其實也並不是在大平臺上所有的東西就都是好的。在一個小的平臺上自己面對的壓力更大,反而會倒逼著自己快速成長。

  在大公司裡內部創業不一定都能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沒有壓力,反正我有足夠的錢,有足夠的渠道,不行我就要人,做的不好可以拍桌子,可以跟公司說為什麼老闆不給我更多的資源和更多的人。現在所有東西都是自己來決策了,如何用最少的成本達到最大的效果,這時候就沒有人來替你做決策承擔責任,所以我只能倒逼自己儘可能快速地往前跑。女性創業者要更加努力

  去年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他們曾經請我去做一個主題分享,題目是女性領導力。我當時講,天底下沒有女性領導力這個詞,這是個偽命題,只有領導力。當你決定要創業的時候,你就已經忘記了自己的性別,就已經把自己投身到那些最優秀的男性族群當中,成為和他們競爭的一員,要比他們更強大才能勝出。

  市場不會因為你是一個女性而眷顧你,反而可能會挑剔更多。所以你只能拼命的告訴自己不是女人,一定不能因為是一個女人而給自己更多的寬容,絕不可以,只能更嚴苛地要求自己。創業!無怨無悔!

  創業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但是無怨無悔,這是不同尋常的人生體驗。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寬度是無限的。自己當時出來創業,經歷了很多內心掙扎,我可以在騰訊一直呆著,可以呆的很好,很舒服。我問自己,如果到80歲的時候往回看我會做什麼決定?我會覺得該創業還是不該創業?答案立刻很清晰,到80歲的時候一定會覺得我當時應該做這件事。

  誰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更多彩,過得不同凡響。也許會失敗,但那又怎樣呢?我至少經歷過這一次,我比那些沒有經歷過創業的人看到了世界不同的角度,經歷了更多不同的內心磨鍊,我覺得我的人生會因此而更豐富。

  除了前面這些,對我自己來說,我認為如何面對失敗的可能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女性創業者要更從容,要能夠想到你能不能真正面對失敗,如果失敗了你會怎麼樣?天並沒有塌下來,人生還會繼續,你還在成長,還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