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養牛的創業故事

  養牛創業致富是很多農村朋友的夢想,現在請看小編為您精心推薦的致富養牛的創業故事,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的。

  :90後不做大學教師回鄉養牛創業

  “90後大學生牛倌”的賀根特別喜歡牛,割草、拌飼料、餵食樣樣活兒都會幹。每次到牛舍,他都會快步走進去,主動拍拍牛的腦袋,然後拿草給牛吃,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賀根到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的“賀根牛肉”專櫃來送貨,售貨的大姐告訴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錯,賣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時分,在一陣鞭炮聲中,23歲的湖北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民生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根,從團羅田縣委書記胡晶手中,接過了中共羅田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帶頭人”獲獎證書和500元獎金。

  2011年6月,在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賀根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回鄉養牛創業。2012年,他被推舉參加“感動荊楚十大人物”評選,入選理由是:放下大學教鞭,回鄉執起牛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一個多月前,在黃岡師範學院大禮堂舉行黃岡青年“創天下”俱樂部成立大會上,本土的“大學生創業英雄”、“90後大學生牛倌”賀根第一個登臺演講。

  現場互動環節,一個男生問他:“你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賀根的回答出人意料:“農村創業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專案、不是政府的政策資助,而是農村沒有年輕人!”

  這是他的切身感受。

  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後”大學生賀根,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的畢業生。大二時,賀根在學校的數控銑床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剛剛入黨的賀根,很快通過了學校的層層挑選,破格成為了該校的外聘教師。然而,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他懷著對未來生活的遐想、輝煌事業的憧憬和燦爛人生的構想,賀根擺脫當地世俗觀念的束縛,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擾下,他毅然的放棄了大學教師這份穩定的工作,果斷選擇回到農村,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裡專門養起了黃牛。

  2011年11月份賀根開始建造牛舍、購買土黃牛,添置養牛必備的車輛和用具。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準時起床。伺候一百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里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里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

  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舍,準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賀根的雙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長滿了老繭,雙臂、雙腿滿是***割傷的血印。最讓他受不了的,還有來自四周的“負面輿論”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這些都沒能擋住賀根堅持做“大別山黃牛”養殖專案的決心。

  每天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賀根都獨自承擔。一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了7公斤。

  第一批黃牛出欄,銷路成了問題。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賀根開著農用車沿街叫賣。牛肉很快賣完了,不過他回家算了賬,一頭牛除去成本,大概賺了兩三千元。賀根意識到,必須擴大養殖規模,以降低成本。

  在賀根帶動下,村裡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鄉養牛。2012年4月,賀根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年出欄黃牛780頭,產值600萬元。經過發展,合作社社員從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養殖規模已達1200頭。賀根還開門店銷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黃岡開了5家門店,今年,他的黃牛肉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養殖規模也由開始的14頭土黃牛發展到個人存欄120頭、農戶存欄80頭;合作社的社員從5戶發展到63戶,2013年的產值超過600萬元。

  從這時起,賀根原本一年賺個20萬元小富即安的“小夢想”變成了投身現代養殖業的“大夢想”——創辦農業合作社,建立“大別山黃牛”養殖基地,做與牛相關的系列深加工產品。

  可是,事業做大做強要靠人才、靠團隊,而覆鍾地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農門”的老同學,一聽要合夥養牛,都沒多大興趣。雖然有幾個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賀根的故事後慕名而來的青年,可幹了幾天也都離開了。理由很簡單,吃不了這份苦,也受不了這份寂寞。

  今年春節,賀根一天也沒有休息。從小年起到除夕,賀根根據訂單先後宰殺了37頭牛,因肉新鮮且品質好,拿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節後在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新開張的“賀根牛肉”專櫃,當日就賣出牛肉100多斤。

  事業的發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想法愈加強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賀根,將這樣一條簡訊息發到了自己的QQ空間:“有沒有願意回農村創業的兄弟?”

  資訊發出後,在賀根的QQ空間,這幾天不斷有年輕人和他探討如何一起創業。

  賀根的兩位高中同學——長江大學畢業的王河兵和張謙最近以股份參與的方式加入了賀根的團隊,王河冰甚至為此放棄了縣林業局的正式崗位。而用什麼辦法來尋找“創業合夥人”、留住“創業合夥人”,也成為賀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新問題,“一般的勸說恐怕吸引力還不夠,應該考慮通過市場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機制把大家聯為一體”。

  賀根說自己命裡註定就是屬於農村的,在他眼裡,除了有綠水青山,農村更有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綜合發展專案可行性報告》中,他把理想寫了進去:公司將形成大別山黃牛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業態上形成良性互補的綠色生態產業鏈。發展目標是:將本專案打造成“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產業化第一品牌”“國家級大別山土黃牛養殖示範基地”“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樣板工程”“大別山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第一站”。

  事實上,這些構想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庫旁,投資七八十萬元建設的三間高標準的牛舍已經落成,分別作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後還要在這裡種樹、養魚。賀根還計劃今年將“賀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黃石、武漢去。

  :女孩回村辦廠賣年糕

  讀大學,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嫁一個好人家,這是大部分人眼中女孩子理想的人生軌跡,而閩清女孩李麗清從閩江學院畢業後卻選擇放棄城市生活回農村賣起了年糕。

  倒漿、看火、包裝、送貨,是李麗清一家人從2003年到2011年的年三十的場景,別的家庭溫馨的圍坐在一起吃飯嘮嗑的時候,他們還在鍋爐旁不斷忙碌,累了就輪流在米堆上睡一會;“我最怕的就是過年,”李麗清說:“我創業就想讓我的家人輕鬆一些。”抱著這樣的念頭,2011年剛剛本科畢業的她開了一個年糕廠,並以爸爸的名字“新禧”命名。

  奮鬥的最大支撐是家人

  李麗清的爸爸為了供三個孩子讀書,從2003年開始製作售賣年糕。每到銷售旺季全家人不分日夜的趕工,每次父親出去送貨李麗清都在心裡默算時間,總是擔心缺乏睡眠的父親在送貨的路上出了什麼事。李爸爸善於研究,他一籠一籠的實驗,一籠一籠的倒掉,經過他的不懈努力,他們的年糕從批發商的末位選擇變成了第一選擇,在旺季所有的批發商都是先拿他們家的產品,他們家賣完了才會進其他家的年糕。

  李麗清讀大學的時候就想著早點畢業早點開始賺錢幫家裡分擔,看著父親的年糕品質越做越好,李麗清想:“這麼好的東西我為什麼不把它推出去,讓更多的人知道?”於是大學一畢業,李麗清就說服家裡拿出了全部家當,開年糕廠。

  “開始創業後,爸爸就不用那麼辛苦了,他只要把關原料,控制配比,其他的體力活都有機器和工人代工,”李麗清說道。

  高品質的關鍵是真材實料

  李麗清的工廠開在老家閩清東橋鎮山限村,2011年的時候這個村子還沒有接自來水,在他們四處尋覓水源的時候卻無意發現用山泉水做出來的年糕口感特別好。經過檢驗,他們所用的水也符合飲用的標準。從此,他們的“祕方”之一就此確定。

  說到自己年糕香甜軟糯,Q彈且不粘刀的原因李麗清笑言真的是沒什麼其他祕方,就是他們用的所有原材料都是實實在在的,她說:“我們是以給家人吃的標準來生產年糕。”

  現代人追求手工製品,在李麗清看來機器做出來的年糕口感一點兒不輸手工。機器可以做到限時限速攪拌米漿,控制蒸煮的溫度,這些都是手工根本做不到的,機器做出來的年糕的口感反而更細膩。

  研發新產品擴大市場

  雖然李麗清家的年糕口感、品質都頗受好評,但是沒有響亮的品牌和知名度,他們的銷路還是侷限在批發和代工。年糕又是季節性特別強的食品,需求量大的時間集中在春節前後,其他時間工廠生意慘淡。本科畢業卻賣年糕,難免遭來鄰里的閒言碎語,而整天埋頭工作也讓李麗清無暇找物件,這一切都讓她一度終止創業。在父母的勸說下她也嘗試了幾個月朝九晚五的生活,這一體驗更堅定了她繼續努力的心,“我從無到有,做到現在真的很不容易。我的家人現在不用那麼辛苦了,其實我已經達到我最初創業的目的了,我為什麼不再拼一拼?”李麗清決定還是給自己打工!

  如何擴大市場仍然深深的困擾著李麗清,作為海西青創扶持的創業青年,在一次與導師的交流中她得到了啟發:福州人喜歡吃粳米白粿,但是市面上卻很難買到真正粳米白粿,這個產品既有特色又不受季節限制,李麗清決定嘗試。現在她已經研製出了標準化的原料配比,正在著手聯絡銷售的渠道。

  雖然李麗清的事業還在慢慢生長,還沒有達到世俗概念裡的成功,但是能夠讓自己的家人開開心心安安穩穩的坐在一起吃一頓年夜飯,這個看起來纖瘦的女孩的身體裡真的有大大的能量!

  :90後不做大學教師回鄉養牛創業年賺百萬

  賀根的根在農村。“90後大學生牛倌”的賀根特別喜歡牛,割草、拌飼料、餵食樣樣活兒都會幹。每次到牛舍,他都會快步走進去,主動拍拍牛的腦袋,然後拿草給牛吃,喜愛之情溢於言表。圖為2月12日***正月十三***賀根在新建的牛舍喂牛。***記者 謝湘 攝***

  2月11日下午,賀根到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的“賀根牛肉”專櫃來送貨,售貨的大姐告訴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錯,賣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時分,在一陣鞭炮聲中,23歲的湖北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民生養牛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賀根,從團羅田縣委書記胡晶手中,接過了中共羅田縣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授予的“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帶頭人”獲獎證書和500元獎金。

  2011年6月,在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賀根作出一個驚人的決定: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回鄉養牛創業。2012年,他被推舉參加“感動荊楚十大人物”評選,入選理由是:放下大學教鞭,回鄉執起牛鞭,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一個多月前,在黃岡師範學院大禮堂舉行黃岡青年“創天下”俱樂部成立大會上,本土的“大學生創業英雄”、“90後大學生牛倌”賀根第一個登臺演講。

  現場互動環節,一個男生問他:“你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賀根的回答出人意料:“農村創業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不是專案、不是政府的政策資助,而是農村沒有年輕人!”

  這是他的切身感受。

  羅田縣白蓮河鄉覆鍾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後”大學生賀根,是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機械製造工程系的畢業生。大二時,賀根在學校的數控銑床技能競賽中奪得亞軍。幹過班長、學生會副主席。剛剛入黨的賀根,很快通過了學校的層層挑選,破格成為了該校的外聘教師。

  然而,在老師和同學的驚呼聲中,他懷著對未來生活的遐想、輝煌事業的憧憬和燦爛人生的構想,賀根擺脫當地世俗觀念的束縛,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擾下,他毅然的放棄了大學教師這份穩定的工作,果斷選擇回到農村,回到羅田白蓮河鄉覆鍾地村的老家,在山溝裡專門養起了黃牛。

  2011年11月份賀根開始建造牛舍、購買土黃牛,添置養牛必備的車輛和用具。每天早晨5點半,賀根準時起床。

  伺候一百多頭牛“過個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漢高校的大學生到賀根家中體驗,5個同學喂完60多頭牛,用時1小時26分。平時,賀根一個人完成這個工作,也就兩個小時。

  喂完牛,匆匆扒幾口飯,賀根開著剛買回來的二手小貨車出門,去26公里外的縣城河道割草。一天下來,賀根和同伴兩個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還得一擔擔從河道里挑出來。50多公斤重的擔子壓在肩上,賀根體驗到了鑽心般的疼痛。

  摸黑趕回家,還得給牛喂水,整理牛舍,準備第二天飼料……忙完這一切,深夜11點多,覆鍾地村已看不到農戶的燈光。

  賀根的雙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長滿了老繭,雙臂、雙腿滿是***割傷的血印。最讓他受不了的,還有來自四周的“負面輿論”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這些都沒能擋住賀根堅持做“大別山黃牛”養殖專案的決心。

  每天各種繁重的體力活,賀根都獨自承擔。一個月下來,他的體重減了7公斤。

  第一批黃牛出欄,銷路成了問題。為了讓別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賀根開著農用車沿街叫賣。牛肉很快賣完了,不過他回家算了賬,一頭牛除去成本,大概賺了兩三千元。賀根意識到,必須擴大養殖規模,以降低成本。

  在賀根帶動下,村裡一些在外務工的村民也回鄉養牛。2012年4月,賀根成立了養牛專業合作社,年出欄黃牛780頭,產值600萬元。經過發展,合作社社員從5名發展到如今的117名,養殖規模已達1200頭。賀根還開門店銷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黃岡開了5家門店,今年,他的黃牛肉還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

  養殖規模也由開始的14頭土黃牛發展到個人存欄120頭、農戶存欄80頭;合作社的社員從5戶發展到63戶,2013年的產值超過600萬元。

  從這時起,賀根原本一年賺個20萬元小富即安的“小夢想”變成了投身現代養殖業的“大夢想”——創辦農業合作社,建立“大別山黃牛”養殖基地,做與牛相關的系列深加工產品。

  可是,事業做大做強要靠人才、靠團隊,而覆鍾地村的青壯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農門”的老同學,一聽要合夥養牛,都沒多大興趣。雖然有幾個從電視節目中看到賀根的故事後慕名而來的青年,可幹了幾天也都離開了。理由很簡單,吃不了這份苦,也受不了這份寂寞。

  今年春節,賀根一天也沒有休息。從小年起到除夕,賀根根據訂單先後宰殺了37頭牛,因肉新鮮且品質好,拿到市場上很快就銷售一空。節後在黃岡市黃州區七一商場新開張的“賀根牛肉”專櫃,當日就賣出牛肉100多斤。

  事業的發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想法愈加強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賀根,將這樣一條簡訊息發到了自己的QQ空間:“有沒有願意回農村創業的兄弟?”

  資訊發出後,在賀根的QQ空間,這幾天不斷有年輕人和他探討如何一起創業。

  賀根的兩位高中同學——長江大學畢業的王河兵和張謙最近以股份參與的方式加入了賀根的團隊,王河冰甚至為此放棄了縣林業局的正式崗位。而用什麼辦法來尋找“創業合夥人”、留住“創業合夥人”,也成為賀根不得不面對和思考的新問題,“一般的勸說恐怕吸引力還不夠,應該考慮通過市場的方式、利益共同體的機制把大家聯為一體”。

  賀根說自己命裡註定就是屬於農村的,在他眼裡,除了有綠水青山,農村更有一片廣闊的發展空間。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綜合發展專案可行性報告》中,他把理想寫了進去:公司將形成大別山黃牛養殖、研發、加工、銷售於一體,業態上形成良性互補的綠色生態產業鏈。發展目標是:將本專案打造成“大別山黃牛生態養殖產業化第一品牌”“國家級大別山土黃牛養殖示範基地”“大別山紅色革命老區生態綠色農業產業樣板工程”“大別山農林觀光休閒度假第一站”。

  事實上,這些構想已經開始付諸行動。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庫旁,投資七八十萬元建設的三間高標準的牛舍已經落成,分別作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後還要在這裡種樹、養魚。賀根還計劃今年將“賀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黃石、武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