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經歷與事蹟

  自主創業對於當今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大學生自身的成長意義重大。下面讓小編來告訴大家,希望能幫到你。

  範文一:

  郎琳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4,由於人口多,家境十分堅苦。因此,高中畢業後,輟學回家務農。面對家裡的幾畝薄田,他曾經感到過恢心,單憑几畝土地,也許再也沒有出頭之日,但是又一想,這片貧瘠的土地既然養活了父輩們,同樣也能養活本身,就是種田,也要幹出個樣來。出門四處打工,週轉很長一段時間也沒什麼起色,於是去雲南省做手機修理工、開包子饅頭店。開包子饅頭店這件事使他欣喜若狂,賺了一小筆錢,這件事不單是使一個年僅23歲的他一下堆集了較為可觀的資金,更重如果木立了他經商的信念,深信無論任何時侯,任何事情,只要肯於專心就有樂成的可能。

  走出土地,尋覓商機、好男兒志在四方,外面的世界也許會更精彩。2005年,他帶著對城市生活的憧憬,懷著忐忑不安的表情,辭別了家鄉,走進農民進城務工的行列,來到昆明市開始了創業的第二步,一次偶然的時機,在街頭他看到了招收瓦廠技術員的廣告,他敏銳地意識到時機來了,就立刻到書店購買了有關制瓦技術的書,連夜突擊,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面試,瓦廠廠長看他很在行,人又聰明,就聘用了他。郎琳邊學邊幹,使瓦的質量大幅度提高,半年的光景,被提升為瓦廠的廠長助理,就這樣,在昆明市站穩了腳跟。簡樸的生活使本身有了20萬元的積蓄的他,想用這筆錢做生意,沒有朋友幫助,單靠本身在城裡打天下,那太難了。因此他廣交朋友,開擴視野,拓展思路,尋求發展的時機。

  在人生髮展中,總會遇到一些機緣,關鍵是每一個人對待機緣的態度和反映不一樣。2007年,郎琳為瓦廠催要欠款時,在昆明市結交了一位貴州磚場的朋友,從而產生了為瓦購買主機的想法,他趕緊與廠家取上聯絡,於是買下了一臺主機,他很想自己創業。於是辭去磚廠職務,返回家鄉。用積蓄買下養護架等裝置,可以說,到此的他已非常開心了。

  人生的獨特的地方在於不鬆懈追求,前幾步樂成並未讓他感應滿足,他時刻提醒自己,切不可有小富即安的心理,要儘可能地發揮才智,取得更大發展。2008年,他決心再去大城市走一朝,可是,他發現在發達城市很難找到事業的落腳點,於是就把目光轉向城鎮,城鎮的改革開放意識相對於落後,但是這裡的衛生、科技、治安條件相對要好些,於是他踏上了城鎮這塊土地。憑著本身幾年經營的經驗,開了實興鄉青瓦廠,時間不負有心人,一年的時間 又賺了小筆資金。於是想到了自己的家鄉。

  幾易春秋,幾許寒暑,幾年的艱辛創業,在家鄉終於興旺發展起來。現在,他的青瓦廠有600多平方米、養護架、一臺18萬的主機、養護架等。每天生產3千片瓦,他立足“愛廠如家、廠榮我榮”的主人翁意識,緊緊圍繞“服務第一,賓客至上”的服務宗旨,努力完善一流服務、一流質量的工作標準,把提高服務質量、取得最佳經營效益作為目標,大力倡導職業道德文明,努力開展“樹行業新風,創優質服務”的理念,愛廠愛崗、敬業奉獻。因實興鄉青瓦廠獨有的特色,贏得了各方顧客的好評,他多方聽取客人意見,改善服務方式,充分體現出他的細心、愛心和責任心。

  郎琳樹立自主創業意識,激發創業潛能,提高創業本領,實現創業理想;加大促進創業的工作力度,推動村民 積極創業,利用自主學習和見習相結合的方式,提供一系列開業諮詢服務,鼓勵和幫助周邊村民創業,提供更多崗位,帶動更多人就業。郎琳的創業為其他創業者點燃了希望的火種,使就業再就業工作迎來了新的篇章,讓周邊村民有事做、有活幹,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社會越來越和諧穩定。

  回眸他的創業之路,他慶幸自己是個樂成者,但在慶幸之餘,也深深地感激家鄉這片曾經養育過他的沃土,為他打造了堅持不鬆懈的性格。同時,他更感激黨的富民強國政策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他的瓦廠提供廣闊的空間,他將把這片感激之情化作今後人生髮展的動力,並盡最大努力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回報家鄉,回報長者鄉親。

  範文二:

  付國強,梅田湖鎮益康三化多氧水公司總經理。從1997年到廣東省帆洋飾品有限公司打工,到2003年自己創辦雅惠飾品加工廠,2008年創辦梅田湖鎮益康三化多氧水公司,走過了一段艱辛創業風雨路程,也取得了創業的豐厚回報。2008年,他創辦的梅田湖鎮益康三化多氧水公司實現總產值達100多萬元,利稅1萬多元,安排下崗工人和農村剩餘勞動力5人,為我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不甘貧窮,立志創業。付國強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1976年出生在梅田湖鎮金雞村,交通不便、資訊閉塞。1995年高中畢業後,就跟著父親在家裡種田,一年到頭,辛辛苦苦,僅能維持生活的溫飽。90年代末,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日新月異,年輕氣盛的付國強也有了一種外出闖一闖的念頭。1997年5月,付國強跟著幾位在外打工的朋友來到了廣東省佛山市打工,那時的佛山正是全民創業、全民經商的時代,家家戶戶辦企業、跑市場,置身其中,就像看電影鏡頭,目不暇接。他一邊打工一邊想:佛山的企業遍地開花,如雨後春筍,而且有的人也是空手起家然後逐步發展壯大的,我為什麼就不能像他們一樣辦一個企業呢?一個年後,他萌發了自己辦廠的念頭,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市場調查,最終將自己的創業專案鎖定在自己打工比較熟悉的飾品加工上,公司一炮走紅,每年利潤都在10萬元以上。2008年7月,在梅田湖鎮政府的大力支援下,付國強轉讓了因金融危機勉強維持的飾品加工廠,在自己家鄉里辦起了一家純淨水生產企業,走出了創辦企業、改變貧窮的第一步。

  二、努力創新,艱辛創業。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企業創辦之初,我也走過了一段艱辛之路。企業剛創辦時,只有我一個人,我既是採購員、推銷員,又是生產工人和貨物搬運工。公司所在的位置,離梅田湖鎮政府還有1.5公里。當時我的產品主要是鄉鎮政府各部門,每次為了及時把水送到,早晨三、四點就要起床,用板車將桶裝水拖運到鎮政府,然後隨便買點吃的就算早餐吃,有時連吃東西的時間都沒有,就餓著肚子。雖然吃了這麼多苦,但由於自己經驗不足,產品品種單一,再加上交通不便,成本高,幾個月下來,企業沒有賺到錢,到了年底,企業幾乎到了停產邊緣。是放棄辦廠,還是重整旗鼓,從頭重來?在徬徨、猶豫、苦悶階段,梅田湖鎮政府和信用社伸出了熱情援助之手,2009年2月,在鎮政府的支援下,信用社給他發放貸款5萬元,重新進行生產,並改進了生產裝置,將自己生產的純淨水提高了一個檔次。為了拓寬銷路,開啟市場,付國強在華容縣城聯絡了十多個送水點,遍地刷寫廣告提高知名度。終於,產品在縣城開啟

  銷路,現在,“益康三化多氧水”日均銷量1000桶。從此,企業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天地。2009年7月,他又出資10萬元,買下了原街道食品廠後面空地,企業規模又一次得到擴張。

  三、搏擊商海,誠信創業。企業要發展,要壯大,質量是根本,沒有可靠的質量作保證,產品難有市場。為了確保產品質量,我自己親自操作,掌握技術要領後,再傳授給聘請的師傅。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付國強又專門購進了一套質量檢驗裝置,嚴把質量關,公司生產的純淨水合格率都是100%。並且為了保證安全放心,每生產一次批次的水,他都親自裝上一瓶存擋,預備隨時進行質量檢測。嚴格的質量保證換來了市場的信任,三化多氧水獲得了和本縣其他如“南山礦泉水”等知名企業同臺競爭的機會,逐漸打開了市場。

  四、富而思源,勤儉創業。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經過兩年的探索與磨練,企業有了一定的基礎和知名度,付國強和他的純淨水公司在梅田湖逐漸獲得了較高的知名度,他的水也先後獲得了諸多的榮譽。有的人對他說:你現在是一個大老闆了,該享享福了。聽到這樣的話,他總是一笑了之。他心裡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僅僅個人吃苦闖出來的,更是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幫助得來的,是家鄉的百姓群眾支援得來的。賺到了一點錢,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講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錢用到擴大再生產上,用到支援家鄉建設上。於是,付國強開始了自己的計劃,先是免費為梅田湖敬老院贈送水,按每位老人一個月兩桶的標準,不收一分錢,並公開承諾,企業辦到哪一天,老人們免費喝水就喝到哪一天。後來,家鄉交通建設資金困難,為保證通村公路建設順利完成,村幹部到處籌集資金,付國強聽說後,主動找到村支書,捐出自己辛苦賺來的1萬元。發展無極限,追求無止境。付國強經常說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創業中度過,更有意義和價值。今後,一定要做大做強企業,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並帶動著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創家業、辦企業、幹事業的洪流中,為建設和諧新干、小康新干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

  糧食加工我的成功之路

  我是四通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勵家村前勵組村民趙晉成如今正值不惑之年。“海納百川,有容及大”,溪流由滴水而匯成海洋,面對四通公司今天的成功與名望,我不禁感慨萬千,往事如煙,可堪回首„„

  十幾年前,我才剛剛成家不久,卻遭遇了一些飛來車禍,險些成為廢人,不僅身受針石之苦,而且讓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負債累累。而勵家村人多地少,單一靠種地很難維持生活,在幾個兄弟姐

  妹的幫助下,我做起了倒賣雞蛋的小本生意,幾番寒暑,幾番風雨,一晃兩三年過去了,手中稍微有了點積蓄。這時我搜集到一個重要的資訊,許多農村人在瀋陽、撫順等地做生意,但只能用火車捎帶貨品,不僅數量有限,而且受時間限制,十分不便,於是我想,如果有一輛車配貨,不但能滿足需求,而且效益一定十分可觀。我不顧妻子的勸阻,東拼西湊買了一部解放牌大汽車,開始往城裡送貨,因而從此與雜糧結下了不解之緣。在為別人帶貨的同時,我自己也捎帶了一些貨品,回來經加工後,在市場上零售;久而久之,經營的品種也逐漸增多,而小米的需求量超出其他種類。幾個加工點加工的幾乎都是我的貨。一九九八年,小米成了銷售的主導產品,經我銷往吉林、黑龍江和周邊的幾大城市,生意大了,買賣火了,年底我又更換了兩輛大貨車,同時承包了一個糧谷加工廠,新的事業之旅開始了。

  然而沒有一個人做事總是一番風順的,我也不例外。二三年春,我從佳木斯提取了三百噸紅小豆,貨一到家,連連跌價,兩個月不到,賠了十幾萬元。慘痛的代價使我總結出一條教訓,知識的匱乏,資訊的閉塞,是這次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我開始學英文,買電腦上網„„

  面臨市場經濟的機遇和挑戰,二三年初,我適時在工商部門註冊成立“四通股份責任有限公司”,在鎮政府的支援和幫助下,擴大生產規模,興建了平方米兩千平方米的廠房,增添玉米片膨化裝置,招聘高階技師,利用當地盛產的玉米,轉化飼料進行深加工。二四年初,我公司與加拿大獨資,大連天地人有限公司結成聯袂,建立“天幫”牌豬用系列產品,並已成功投向市場,該產品預計年轉化玉米五千噸,飼料四千五百噸,產值千萬元,利稅三萬餘元。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而公司主導經營的小米、玉米楂、玉米片通過聯網,已銷到深圳、廣州、武漢等南方各大城市,其產品因貨真價實,品味獨特而供不應求,隨著產品的熱銷,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同時也為下崗人員和剩餘勞動力五十多人提供了再就業的機會。

  不經歷風雨,見不到彩虹;今後我將一如既往,一往直前地推進我所熱愛的事業,為勵家鎮的經濟發展服務。

  機械製造鑄就成功路***勵家鎮雙崗子村劉剛***

  我叫劉剛是雙崗子村村民天工機械製造公司經理。今年四十一歲靠機械加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初中畢業以後,我沒有旬其他農家子弟那樣或是務民,或是經商,而是選擇了靠技術發家致富的著道路。憑著小時候對機械的愛好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功底,我自己悟起了電焊技術。我先是到電焊修理部附近暗中“偷光”,之後再買來必要的裝置和配件,自己練習。雖然我

  並不聰明,但我相信:勤能計拙,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手也燙了,眼也花了,衣服也“穿”也了幾個小洞„„終於我完了平生第一件作品——一個美觀而又堅固的鐵門在我手中誕生了。

  從此,我自立門戶,在自己家中成立了修理部,給人們做大門,車棚等,創業的過程是艱難的,有時候活很少,我就自己研究技術,有時候活很多,很急,常常忙得團團轉,眼睛都熬紅了。剛開始效益不是太好。有人勸我打“退堂鼓”。我都堅持已見,我想,任何事情都得經歷由小到大的發展過程,成功有是一天兩天的事。拿我們鄉下人的話說,: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因此,我購買了相關書籍,努力鑽研技術,熟練掌握技巧,爭取把最好的產品展示在人們面前。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雖然沒有產生很大的效益,但我還是堅持到鎮裡去發展,那裡一來人流物流量大,二來資訊靈敏。於是我開始了第一次動遷。之後我轉變了經營觀念,由以前的大門,車棚改為加工糧食用的裝置,開始生產各類加工糧食用的機械,由於產品質量好,加之市裡人都愛吃深加工過的糧食產品,如小楂子,因而這類糧食加工機械特別好賣,產品供不應求。人手不夠用,我開始僱工十人,每人每月計件開資,員工多則每月千元,少則每月六七百元,產品基本上隨產隨銷,近則本地及周邊鄉鎮,遠至遼吉黑再中轉至全國各地,目前,只有海南和新疆二省區沒有我生產的糧食加工機械。再後來,我先租後買下了鎮機械廠,定廠名為“勵家糧食清理裝置廠”,並榮登遼西蒙東資訊網路圖,號稱“天工機械製造”。然而我畢竟是個農民,雖然委多年不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但我的糧食清理裝置,其實質是充分挖掘糧食的附加值,充分體現糧食的價值,我不會小富即安,我要多生產出一些好的糧食加工產品,以更好的服務於中國農業,中國農村和中國農民。***王海軍整理***

  雜糧運銷大戶婁雲飛***勵家鎮婁家村婁雲飛***

  我叫婁雲飛,是婁家村村民。現年三十三歲,九二年高考以幾分之差,使我與大學無緣。但我堅信:“榜上無名,肢下有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並未因落榜而灰心喪氣,而是靜下心來琢磨自己將來的出路在何方。

  經過一段時間的前思後想,我認為與其守在家裡足不出戶,還不如外出做點小本生意,一來賺錢比較快,二業可以有機會見見外面的世界;當時我們村裡有很多人都去城裡賣雜糧,我也跟著去了,開始做起了小買賣。寒來暑往,秋收科藏,一晃兒在城裡度過了兩個春秋。我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現在城裡人生活水平有了很朋提高,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健康觀念日益增強,許多人愛吃農村的小米,小楂子等五穀雜糧。我想,如果回家開個加工廠,利用家鄉豐富

  的農業資源,加工小米,小楂子出售,銷路一定會好。第二年春節剛過,我就把這個想法和父親說了。父親認為這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方向,很支援我。於是我開始了自己的創業。自己的錢不夠,就多方籌措資金,購買裝置,翻蓋廠房,開始加工小楂子。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我只買了幾樣必要的裝置,也沒有僱工,多數勞動都是自己和家裡人幹。我們自己磨,自己篩,自己選購原料,自己到市場上銷售。由於我講究信譽,保證質量,所以銷路十分暢通,產品供不應求,逐漸地開始僱工勞動,自己騰出時間聯絡業務,生意也越做越大。如今,我已擁有固定資產三十多萬元,年加工玉米二百多萬斤,產品銷往我省十多個城市,並遠銷到吉林、哈爾濱等地,在不遠的將來,我還要再擴大生產規模,並將產品進行綠色註冊。

  現在,我雖然小有成就,但歸根結底我的成功離不開黨的富民政策,是時代給了我發家致富的機會。因此我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追求和嚮往。令我欣喜的是,今年五月我已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我多年來艱苦努力的最好的證明。我相信,在黨的富發政策的引導下,國家會更富強,人民會更加安居樂業。社會將更加進步,我的糧米加工廠也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生豬及飼料經紀人***勵家鎮平房村崔文利***

  我叫崔文利,是平坊村二組村民,如今已過不惑之年。回想我的創業經歷,可謂坎坎坷坷,一言難盡。當年,家是普通中的普通,人是平凡中的平凡,和許多農村青年一樣,也曾有過雄心壯志和夢想;殘酷的現實一度使許多人放棄壯志激情,而我卻從未被困境所束縛,從未被失敗擊倒。我想,萬丈高樓平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只要艱苦奮鬥,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樣可以有所作為,插上致富的翅膀。

  最初我選擇了邊種地邊做小買賣的方式,農忙時在家務農農閒時外出經商,這樣我一方面積累了雖然不很多但卻十分必要的資金,同時也使我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幹。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是,農業是基礎,沒有農民的富裕,終究是虛假的繁榮,根本談不上“共同富裕”。所以我想,應該創造一種環境使自己處在這樣一個位置:既能滿足城市的消費需求,又能為廣大農民致富鋪路,同時也帶動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越來越好,才是一個比較完美的事業。

  經過幾番選擇,最後我把目標鎖定在生豬收購上,當時農民養豬的熱情遠不及現在,大型養殖戶少,分散養殖較為普遍。由於沒有形成規模效應,豬的銷售也就成了問題,常常有想賣豬的找不到收豬車,收豬車也不能及時收足生豬的情況。於是,我開始為二者牽線搭橋,保證收豬車及時收到生豬,養豬戶能及時將豬賣出。這樣,收豬車開

  著空車漫無目的到處亂跑的時候少了,養豬戶到處聯絡買主的時間也省下了,雙方的效率都提高了。

  由於生豬的銷路暢通,價格較好,促進了家庭養豬業的大發展,同時帶動豬飼料價格不斷上揚。我通過多方聯絡,又與北京某飼料公司在本地的總代理,每年經銷飼料上千噸,覆蓋了整個遼西地區。十幾年來,我經手的生豬銷往北京、河北等地,達十幾萬頭。近幾年我還為廣大養豬戶引進優良仔豬,使養豬戶的收益有了很大提高。

  我本人也從中獲得了不少收益。每年收入都在十萬以上,年花三十多萬元翻蓋了房屋,最近又花了三十多萬元購置了家庭轎車,我自己步入小康之家,同時也帶動了當地養豬業的發展。我還組織了一支抓豬隊伍,在一定程度上也算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這也或多或少算是為家鄉做的一點貢獻吧。當然我更希望今後再上一個新臺階,為家鄉經濟的發展多多少少再略盡一些綿薄之力,也就無愧我心了。

  身殘志不殘勇闖致富路***長城勵家鎮晏家村王忠洲長城*** 我叫王忠州,是本鎮晏家村三組一位普通村民,今年歲,是一個殘疾人,有一個孩子,口人,我身殘志不殘,在十來年的養豬創業道路上,憑自己頑強的毅力和拼搏精神,靠黨的富民政策和勤勞的雙手,一步一個腳印走上致富道路的,從開始養幾十頭豬小打小鬧發展到目前年養—頭豬,年出欄肥豬多頭,獲純利萬多元,今年可出欄肥豬頭,獲利可突破萬元,十來年的艱苦創業,不僅使我償到了養豬致富的甜頭,而且也使我的家庭收入增長了,家庭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這其中也飽嘗了創業的艱辛與苦辣„„

  人活著就要奮鬥,只有奮鬥才能使生活更美好,才能使人生更有意義。為了維持家庭生活和供孩子唸書,我當過木匠、養過三輪車,搞了一年多***更多精彩文章來自“祕書不求人”***的雜糧運輸,正當日子有了好轉的時候,一場大禍降臨到我的頭上。年在一次雜糧運輸中,在阜新不幸發生車翻,致使我腰骨折,下肢癱瘓,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給了我沉重的打擊,使我的家庭陷入了萬分痛苦的境地之中,在挫折和打擊面前,我沒有被嚇倒,在困境當中,我沒有絕望,我想,致富的道路千萬條,搞雜糧運輸不成,就和妻子商量,決定在家養豬闖市場大幹一場,在賢惠善良能幹妻子的大力支援下和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又鼓起了生活的勇氣,以自己的膽識和意志開始了第二次養豬創業,於是開始建豬舍,購仔豬,買飼料,年養了多頭,由於缺乏養豬技術和經驗,當年賠了多元,本來就受過一次打擊的我,面對賠本的養豬業,無疑是雪上加霜,此時,我心裡的難受勁就別提了,想幹別的嗎,一是自己身體受限制,二是養豬攤子已鋪到這兒了,不幹逼著自己也得幹,既然點子打在養豬上,我就下定決定,矢志不移。

  在養豬致富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我勇敢地面對市場經濟的殘酷現實和養豬虧損的現狀,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努力探索養豬規律和技術,買來養豬技術書籍,苦苦鑽研飼養管理技術,生豬防疫滅病知識,邊幹邊學,在學中幹,在幹中學,在幾年的養豬實踐中,我體會到養好豬絕非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除了種畝承包田之外,我和我愛人幾乎每天都起早貪晚勞動—個小時,我除了幫助愛人出出謀,劃劃策,算算帳外,其餘勞動包括飼料加工,餵食、起圈、墊圈、防疫、治病全部由我愛人承擔,有時停電了,電井抽不出水,就到附近家打的井壓水挑到家,有時晚上遇到豬來了毛病,就鑽到豬圈裡,細心觀察,小毛病就自己看,大毛病自己看不了就去請獸醫,不管是風天雨天,不管是白天夜晚,為了養豬業,為了自己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我和愛人就把全部精力和汗水全部投入到養豬事業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經過幾年的養豬摸索和實踐,不僅掌握了養豬的饅頭管理技術和防病滅病知識,也使家庭養豬業從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規模不斷擴大,收入逐年增加,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豐厚的回報,年養豬餘頭,獲利萬多元,第一次償到養豬甜關的我,更加堅定了我養豬的決心與信念,以後一發而不可收,每年都增加投資—元,建圈購豬,滾雪球式向前發展,年還投資多元買一臺粉碎機,自己加工飼料,降低成本,同時加強了飼養管理,進一步提高養豬效益,年至年,平均每年獲利—萬元,年獲利萬元,年上半年出欄多頭,獲利萬多元,下半年可出欄多頭,可獲利萬多元,年多養豬從失敗到成功的創業史使我深深體會到,失敗和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再站立起來的精神和勇氣,一個人只要堅定信念,就漢有幹不成的事,同時,年多養豬實踐地摸索也一套自己的養豬經驗和方法:那就是“三看”、“兩定”、“一搭配”,三看就是:平時注意看豬的精神狀態;喂時注意看豬的食慾;掃圈時注意看豬的糞便,發現精神不振,身上帶褥草,不愛吃食或糞便不正常,都是發病的預兆,要立即隔離觀察,及時治療,“兩定”就是餵食定時間,定婁量。一搭配,就是不分冬夏,飼料一律實行精、粗合理科學搭配,公斤公斤前採取高能高蛋白飼料,每公斤含消化能—兆卡,粗蛋白—,不限量自由採食,公斤公斤後,由於對蛋白質需求相對減少,可限其進食總量,大體上可喂成飽,這樣即不會嚴重降低全期日增重,又能增加瘦肉率,提高養豬效益,我把自己總結出的養豬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不管是誰家,只要打一聲招呼,就有求必應,讓大家一齊富起來。

  我雖然在養豬致富道路上獲得了成功,但在成功與喜悅面前,並沒有滿足,我要採取兩條腿走路,在大力發展養豬業的基礎上,投資萬元,又新建一棟面積平方米平方米的雞舍,月份可投入生產,可養蛋雞—只,年可創純收入萬—萬元,路就在你我的腳下,我相信,只要堅定致富信念,依靠科學,瞄準市場,勇於吃苦,奮力拼搏,就一定走出一條成功緻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