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網路創業案例

  越來越多的人在實體經濟中遭遇挫折和困難轉向線上經濟發展,網路創業作為線上經濟的主流漸漸的成為大家喜愛的創業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孫德良:借2萬元網路創業17年後身價40億

  浙江人孫德良瘦小,並不肥大的西服穿在他身上都有些“晃盪”。一身深灰色的著裝卻穿著一雙白色襪子,顯然,這個農民出身的孩子尚未學會服裝的搭配,但他懂得如何在網際網路市場中分得一杯羹,懂得如何抓住一切機會讓企業出頭露臉。

  自2000年新浪、網易、搜狐等公司登陸納斯達克開始算起,15年來已有大大小小數十家網際網路公司躋身資本市場。在內地上市的網際網路公司,其中原名為網盛科技的生意寶 於2006年12月在深圳上市,被稱為內地“網際網路第一股”。其掌門人孫德良以一盒名片開始的創業故事,至今還為世人津津樂道。

  上市8年,生意寶的市值達到70億元,孫德良的身家超過40億元。

  拿老家房屋作抵押借來2萬元錢,開始了他的創業

  一堆名片催生“化工網”

  1997年11月,一個剛失業的小夥子抱著一臺用向鄰居借的2萬元錢買的膝上型電腦,敲開了浙江省上虞市一家化工廠老闆辦公室的房門。

  他企圖說服這位老總相信一個名叫“網際網路”的新名詞。他花了兩個多小時講解,但是老闆根本沒聽懂,出於禮貌沒有把他趕出去,但已經很不耐煩。小夥子意識到自己前面一大堆的鋪墊工作可能白費了,他著急地問:

  “你想不想把你的產品賣到國外去?如果想,網際網路可以幫你做到;你知不知道你的對手也在網際網路上?如果你要和他競爭,你就得上網際網路。”

  老闆聽到這裡,頓時明白了什麼是網際網路,於是掏出1.2萬元錢,加入了這個小夥子創辦的“中國化工網”,成為這個網站的第一個會員。

  這個小夥子就是孫德良,1972年出生,老家在浙江蕭山的農村,父母都是農民。他1995年畢業於瀋陽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

  “說實話,創業的時候,我沒想過要把企業做成多大,一年要賺多少錢,從來沒想過。”孫德良當年的想法很簡單:每年賺5萬-10萬元錢,三年之後攢到30萬元,就可以在美麗的杭州買房成家。

  學計算機的他創辦化工網,有些偶然,用他自己的話說,用“拍腦袋”來描述創業初期的衝動。

  一天,他在一個朋友辦公室看到一堆化工企業的名片。對於無心者,這只是名片而已;但孫德良看到的是資源。他一拍腦袋,隨即決定將創業目標轉向做化工專業網站——中國化工網由此誕生。

  偶然的機遇讓孫德良走對了方向。他說:“做網站,行業的選擇很重要,要權衡企業的數量、分佈狀況以及規模結構等。”化工是一個大行業,目前,全國僅化工生產企業就有5萬家左右。

  1997年底,孫德良創立了化工網。到2006年初,他掌舵的網盛科技公司旗下有中國化工網、全球化工網、中國紡織網、醫藥網、服裝網等諸多專業行業網站。主營業務收入達3200萬元,化工系網站成了主要利潤源。

  一則短新聞,一場跨國官司,孫德良沒有花一分錢做了一場免費宣傳

  打贏一場國際官司揚名

  公司成立之後,運轉順利,經過四年的發展,在當地小有名氣。但是,孫德良追求的不僅僅是專業層面的影響力,他瘦小的身體裡面有顆不安定的野心。

  2001年,孫德良花9000美元從韓國買了一個域名chemnet,這本是件尋常事,沒想到卻招致了一場官司。

  他說,1997年年底創辦化工網的時候就想註冊chemnet,發現這個名字在1995年2月份已經被美國人註冊,因此,當時只能註冊china.chemnet。“在網路泡沫年代,美國人曾砸了2000多萬美元在這個域名上,泡沫破滅後,這家公司倒閉了,域名被澳大利亞一家公司買走。”

  直到2001年的一天,孫德良發現該域名因沒有續費而被登出了。第二天一早,孫德良就打電話找到登出方,並買下了這個他“追求”了四年的域名。

  誰知,買下域名不久,當時世界500強排名第57位的澳大利亞一家公司把網盛科技告上了法庭,辯稱這個域名是他們的。

  當時的情形,孫德良記憶猶新。那天早上,他剛到單位,聯邦快遞遞給他三個大郵包,他以為是朋友送來的禮物,開啟一看,發現是三份全英文的起訴書。這讓孫德良有些誠惶誠恐,“當時,我非常緊張。但有一點我很清楚,這場官司,必須打,必須立即請律師。”但是,沒有一個律師事務所願意接這個案子。無奈之下,孫德良決定自己打官司。

  當時,正值中國加入WTO,直覺告訴他,抓住這個機會宣傳自己遠比官司本身的輸贏更有價值。他先走訪了多家媒體尋求幫助,由於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意義,媒體開始給予高度關注。

  最終,孫德良打贏了這場官司,這也成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的第一場智慧財產權官司。據統計,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從中央到地方的多家媒體都對這場官司進行了報道,文章在1000篇以上。一起成功的新聞營銷案例,孫德良藉此對網盛科技及本人做了一回免費宣傳。

  2006年,他將“中國第一隻網際網路股票”推向資本市場

  憑概念上市身家27億元

  孫德良贏得了官司,網盛科技卻因此錯失了香港上市的機會。但企業融資難是不爭的事實,他也一直惦記著網盛科技的上市。

  2006年底,號稱“中國第一隻網際網路股票”的網盛科技在中國資本市場上市。企業上市並不值得渲染,但孫德良硬是為網盛科技罩上這麼一個名號,再次成為媒體的焦點。

  說到這兒,孫德良的神情有些神祕:“我主要是為了鼓勵中介機構們好好幹活才這麼說的。”原來,孫德良擔心網盛科技由於盤子太小而遭到券商、律師和會計師的忽視,為了讓他們慎重,他為這些中介機構畫了這樣一張餅,“告訴他們,未來中國網際網路第一股就是我們。”只是沒有想到,戲言成真了。

  2006年10月31日,孫德良在中國證監會進行了近一個小時的答辯,答辯後5分鐘又被叫了進去,工作人員拿著一張字條宣佈,“浙江網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上市獲通過”。聽到這個訊息之後,孫德良頓時熱淚盈眶,他第一次在公眾場合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當年12月15日,網盛科技在深交所正式掛牌上市。掛牌當天,網盛科技一開盤就躥至68.1元,盤中最高達到78元,最終以62.8元收盤,漲幅345.71%。以當天收盤價62.8元計算,孫德良控股62.25%,價值27億元人民幣。一夜之間,孫德良躋身中國鉅富之列。

  他說,如果沒有資本市場,要積累27億元的財富,按照公司每年2500萬元左右的利潤,他需要173年才能達到這個數字,而孫德良從建立這個公司到上市只花了十年。

  上市了,有錢了,怎麼花?冷靜下來的孫德良,對未來早已成竹在胸,“我們就做兩件事:第一件事,做好三大專業網站,化工、紡織和醫藥,而且只做這三大專業網站;第二件事,做好行業聯盟”。

  2007年4月,網盛科技推出了“生意寶”B2B平臺,但是毫無知名度的殘酷現實,讓孫德良十分鬱悶。

  鬱悶了一段時間後,孫德良突然發現,為什麼不把公司證券簡稱改成生意寶呢?那樣在中國A股資本市場中,熱衷於炒股的2億股民都能很快關注到它。

  2008年2月28日,公司變更為“生意寶”,公司證券程式碼保持不變。這一步妙棋巧妙地完成,讓孫德良滿意至極。“我們沒有花一分錢,但是讓全國6億人都知道了‘生意寶’”。

  通過公司改名,孫德良又一次借用資本市場的力量實現最大跨度地飛躍。

  截至本週,生意寶的股票市值達70億元,孫德良的身家超40億元。***綜合《第一財經日報》《新財經》***

  連結

  回顧十幾年創業奮鬥的經歷,孫德良有自己的心得:做企業要寬容、感恩、低調。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非常重要的要做到“三力”,即毅力、定力和魄力;但一定要避免“三亂”,即亂投資、亂花錢、亂用人。而在用人上則要注重人的能力、資歷和閱歷。

  案例2:蔡天琪:武大學子掘金“好味道”美食推薦APP

  我們身邊有很多愛吃並自詡為吃貨的人,或許你也是其中之一,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一愛好其實是一個創業金點子,武漢大學國際軟體學院博士生蔡天琪就在裡面成功挖金。

  在近日結束的2014年“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專項賽上,出生於1988年的蔡天琪帶領的團隊憑藉一款名為“好味道”的美食推薦APP斬獲金獎。昨日接受採訪時,蔡天琪說,這款手機應用的問世,來源於一次聚餐中的“突發奇想”。

  從網頁研發轉戰APP

  “以往同學聚餐,找餐館是最頭疼的,於是我們便想,如果只用在網上輸入喜歡的口味或想吃的菜,就能出現相應的餐館該多好啊。”蔡天琪說,這就是做美食推薦的初衷。

  有了做美食推薦的點子後,他們一開始是在網頁上研發應用,然而日點選量只有幾十,很快,團隊發現做手機APP可能更有市場,於是轉變了方向。

  據蔡天琪介紹,“好味道”APP去年11月開始研發,歷時4個月才完成,今年3月底上線。“我們沒有做任何推廣,現在下載量已經接近6萬了。”蔡天琪說,“‘好味道’不同於傳統的以餐廳為核心的飲食推薦服務,它將焦點匯聚在菜品本身,通過資料分析將菜品推送給使用者。”

  “好味道”這麼受歡迎,他們驚喜之餘也十分意外。

  “最開始只有我和同學王昊兩個人,因為白天要上課,只有晚上才有時間做APP。”蔡天琪說,“後來有些同學聽說後也很感興趣,就加入了我們,現在團隊成員有20多人。”蔡天琪說,這款應用從無到有,修改過無數次,凝結了所有人的努力和心血。

  在上月底舉行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上,“好味道”贏得了評委們的一致好評,從300多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金獎,不少評委在賽後還主動與蔡天琪聯絡,表達了投資意願。

  近期目標下載量破10萬

  據蔡天琪介紹,團隊成員都是在沒有報酬的情況下自願參與產品的研發和推廣。“我們‘學生軍’並不是很看重利潤,大家最希望的是從中得到鍛鍊。”蔡天琪說。

  作為學生,怎麼樣確保美食推薦的內容呢?蔡天琪透露說,菜品資訊的內容主要有3種獲取渠道:自己吃過的,問身邊同學、朋友,從網上找各種菜品的點評。

  記者瞭解到,蔡天琪已成立了“好味道”科技有限公司,“好味道”APP是公司成立至今的主要產品,公司的註冊資本是100萬,實收資本30萬。

  “能成立公司是因為有很多人的幫助。”蔡天琪告訴記者,除了她和王昊兩個創始人父母的支援外,他們共同的導師蔡恆進教授也慷慨解囊,對公司進行了注資。“去年下半年,在校團委的推薦下,‘好味道’APP還獲得了團省委畢業生扶持計劃和YBC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的青睞,從中分別得到5萬元的資金支援。”蔡天琪說。

  蔡天琪表示,團隊目前更在意的是使用者的反饋,以便不斷更新技術,等到產品做大做強後,自然會帶來營利。

  “目前這款APP通過Android系統和iOS系統都能下載,我們會在本月底推出第二版,到時候使用者體驗和資料質量都將有所提高。”蔡天琪期待地說,近期的目標是12月份時,下載量能突破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