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網路創業案例

  後金融危機時代,大學生就業的壓力依然嚴峻,大學生電子商務網店創業已經成為越來越認可的一種創業方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1:殘疾女孩創業 網店年銷過千萬成電商導師

  疾病澆滅舞蹈夢

  拄雙柺獨自闖武漢

  “小時候,我愛唱愛跳,最大的夢想是做一名舞蹈演員。”黃銀華說,然而天不遂人願,1987年,年僅13歲的她被診斷出患有血源性骨髓炎,癱瘓在家一躺就是6年。父母帶她找過很多醫院,仍無法治癒,她的人生從此與輪椅和雙柺相伴。

  臥病在床的6年裡,她自學了高中課程,寫過很多詩、小說,甚至夢想過考大學,可她的身體狀況實在不允許。

  為了不讓父母操心,1993年黃銀華咬牙獨身一人從家鄉鄂州來到武漢,為了生存,她幹過裁縫、辦過書屋、還開了酒吧……“只要能嘗試的我都幹過。”湖北女子潑辣幹練的特性在黃銀華身上展露無疑。

  創辦職業培訓學校

  指導更多殘疾人就業

  早在創業期間,黃銀華就曾自費辦起一個殘疾人網站,幫助百餘殘疾人找到了工作。2009年,一個專門針對殘疾人的創業培訓基地,在黃銀華的操作下誕生。

  然而,培訓班各項成本每天都要支出,進展不順,出現虧損,2010年5月,培訓中心幾乎到了倒閉的邊緣。正在這時,她有機會面見了武漢市長阮成發,阮成發在聽取了她的想法後,讓武漢市相關部門特批成立學校。

  從一個小小的創業培訓中心,發展成為武漢陽光職業培訓學校,這是黃銀華從來沒想過的。在此基礎上,黃銀華陸續創辦跨境電商速賣通商學院,與阿里巴巴簽約合作培訓電商人才。

  2015年,黃銀華在武漢火車站附近投建1萬平方米的電子商務孵化器,計劃培育孵化電商企業1500餘家,幫助20000人實現電子商務類的就業。阿里巴巴也向她拋來橄欖枝,希望她能提供兩萬雲客服。“這非常適合女性在家就業,多一個媽媽在家實現就業,就少了一個留守兒童。”黃銀華說,她將聯合阿里巴巴、絲寶集團等企業為貧困女性提供崗位,幫更多人實現就業。

  網店營業額過千萬

  夢想幫更多女性實現就業

  “大家知道我年營業額最高的工作是什麼嗎?是開網店。”黃銀華娓娓道來,2009年,看準網際網路是未來發展趨勢的她,開了第一家網店,年營業額200萬,現在線上線下營業額近1000萬。“朋友們都跟我取經,我覺得不是自己多聰明,我只是選擇了網際網路,借網際網路低成本,把產品賣到全國。”

  然而,這小小的成功,只是黃銀華夢想的起點,“我的夢想是教育與公益,希望做大做強電子商務教育,幫助更多的人把東西賣到全國甚至全世界。我更希望做強我的公益,幫助更多的貧困女性實現網際網路+就業,讓更多的女性在家就能通過電商、微商平臺實現就業,一個媽媽在家實現就業,就少了一個留守兒童。”

  如今,黃銀華網店有兩位客服,都是黃銀華曾經幫助的困難女性,其中有一位客服是襄陽人,因為經常要照顧老人和孩子,她不能外出打工,但農村沒有更好的賺錢方式,在黃銀華幫助下,她學了電腦,會開淘寶。“家裡有事,她可以與另一位客戶溝通值班。這樣可以在老人需要時可以盡孝心,孩子需要時做一個盡職的好媽媽,還有一份穩定的工作。”

  5年來,黃銀華創辦的電商培訓學校共培訓電子商務從業人員3000餘名,其中,免費為1500餘名殘疾人培訓了電商知識。一些殘疾人通過系統學習後,開網店創業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與其說黃銀華是在教人創業,不如說她在利用資源整合,手把手幫人創業,這讓從她學校裡走出的學生,創業率達到50%以上,沒有創業的,也大多數都能在她的推薦下找到工作。她在自己的課程中,還加入了讓殘疾人親屬能參與的內容,目的是為解決殘疾人親屬不支援創業的問題。在這些特殊課程上,她以自己的創業經歷告訴那些親屬,創業都有一個過程,並不是一開始都能賺錢,而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援,這能讓殘疾創業者更快走過艱難的過程。

  她說,創業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如果哪天無法繼續發現問題,或沒辦法解決問題,發展也就停止了。“我自己也是經歷了新鮮期、磨合期和疲憊期,現在才進入相對的和諧期,但我不會停止,會向更高的難度和高度衝擊”。

  2:“袖珍女孩”開網店創業 剪紙作品賣出國門

>

  杜小旭,1987年出生在河北石家莊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是個身高只有1.3米的“袖珍女孩”,曾經從事過多種職業的她最近決定自己開網店創業,出售創意剪紙作品。雖然創業不久,但是她的剪紙已經走出國門,遠銷澳大利亞。

  今年27歲的杜小旭在幼年時候的腿疾致使她的身體生長受到了影響,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小旭樂觀開朗堅強的性格,爽朗的笑容總是洋溢在她的臉上。

  小旭的工作室就設在自己的家中,隨處可見的剪紙作品整齊的擺放在房間裡面,有各種各樣的人物肖像,童話故事場景等等,惟妙惟肖,十分的精緻。小旭驕傲地說,“去臺灣旅行時,當地的朋友看到我的創意剪紙非常喜歡,回家後我特地為他們創作了幾幅作品,寄到臺灣送給他們,至今他們仍然很好地保留著。”

  在與小旭交談過程中獲知,她如此精湛的剪紙手藝,居然是通過自學,刻苦鑽研出來的。前年,小旭的朋友送給她一副剪紙,她非常喜歡,於是就動起了自己試著剪剪看的念頭,這一試便一發不可收拾,常常“奮戰”到夜裡兩三點,感覺其中的樂趣無窮。

  起初,小旭將剪好的剪紙送給親戚朋友,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的都知道小旭剪紙剪得很好,便陸續有人前來索要購買。一個做外貿生意的人找到小旭,想要買幾張剪紙作品送給他的澳大利亞客戶,他說,剪紙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外國人沒有,送給他們很特別,既有禮物的含義,又在無形中推廣了中國文化,一舉兩得。”

  在杜小旭眾多的剪紙作品中,有一副張海迪的頭像剪紙,“我非常喜歡張海迪自強不息的精神,她給殘疾人樹立了榜樣,我深受她的影響,勵志也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她笑著說,“雖然社會上稱我們為‘袖珍人’,但濃縮的都是精華,我們也有各種生存的能力,也可以養活自己,照顧家庭。”

  女性創業:小旭給網店起的名字叫“剪愛奇蹟”,她相信自己可以憑藉著最愛的剪紙,創造出人生的奇蹟,也希望能夠剪出更多優秀的剪紙作品,把它們推廣到海外,讓中國的剪紙藝術在世界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