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養殖技術方法

  黑魚,俗稱烏鱧[lǐ],又叫烏魚、蛇魚等,生性凶猛,繁殖力強,胃口奇大,經常能吃掉某個湖泊或者池塘裡面所有的魚種。那如何養殖黑魚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黑魚的環境適應能力強,對池塘水質要求較低,可以高密度養殖,每畝池塘可放養魚種8000~10000尾,產量可達4000~5000千克,黑魚生長速度快,早春魚苗當年即可養成商品魚,黑魚發病少,成活率高,成魚運輸簡單,便於遠距離銷售。

  黑魚人工繁殖

  1、親魚選擇:每年的5月中旬是黑魚的繁殖季節,應選擇成熟、健壯的雌雄性黑魚以1∶1的比例做為親魚。雌雄分辨的方法是,雌性黑魚腹部膨大且鬆軟,呈黑白色,卵巢輪廓明顯,中央出現凹溝,生殖孔外突,呈粉紅色;雄性黑魚體色呈紫紅色,背鰭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齊的透明白色小圓斑,腹部發暗,生殖孔稍有擴大,微凹,呈三角形,淡粉紅色。催產前將雌雄魚分別放入網箱中靜養一天,不要投喂飼料,這樣更有利於產卵。

  2、親魚催產:雌魚分兩次注射,第一針為全劑量的1/3,相隔18~26小時,剩餘劑量一次注入,雄魚劑量為雌魚一半,在雌魚第二針時注入。魚體大多采用胸腔注射,與魚體呈45°注射,進針的深度約為1釐米,常用的激素種類有鯉、鯽腦垂體,劑量為雌魚4~8個/千克,雄性減半;或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雌魚為16000~24000國際單位/千克,雄魚減半。

  3、魚卵孵化

  ①人工模擬自然環境孵化:注射催產劑後,雌雄按1∶1比例放入池中,讓其自然產卵、受精、孵化。魚苗孵出後,利用黑魚的護仔習性讓其自由照管。此方法省工、省時,缺點是魚苗成活率低,生長髮育不一致。

  ②人工網箱孵化:注射催產後,雌雄按1∶1比例,放入4~6米2網箱產卵、受精,後將親魚撈出,放入大塘。將魚卵投放40目網箱中,每箱投放1萬粒受精卵,採用微流水方式孵化,孵化率高低取決於受精率和水質。22~27℃,需32~48小時,經常檢查,及時去除未受精卵。

  4、苗種培育:出膜至2釐米以前,應放入用40目網布製成的1米×0.5米×0.5米規格的網箱飼養,密度2000尾/米2,出膜4~5天后,投喂輪蟲或枝角類、橈足類等,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每隔4小時一次,持續3~4天;以後投喂數量增加,次數減少,逐步過渡到1天2次。當黑魚苗達到2釐米時,換入8~16目的夏花網布製成的網箱,面積10~15米2,長方形為好,密度500~600尾/米

  5、投喂餌料:餌料以浮游動物為主。4~5釐米時,投餵魚肉泥加浮游動物,為防止汙物和絲狀藻類堵住網眼,每天刷洗一次,一週換箱一次,並將網箱徹底消毒。

  黑魚飼養技術

  1、池塘建造:選擇東西走向、長方形池塘,池塘底部為泥土,池深2~2.5米,水深1.5~2米,進排水需設防逃設施,在養殖前15天施生石灰100~150千克/畝徹底消毒。

  2、魚種放養:魚種下塘前,要用3%~5%的食鹽水浸泡10~15分鐘,再放入池內,體長10~14釐米的魚種,放養密度為9000~10000尾/畝,16~20釐米的魚種,放養密度為8000尾/畝。

  3、日常管理:注意觀察黑魚攝食、活動、發病動向和環境變化,春季每星期換池水4/5,高溫季節3天一小換,7天一大換,進排水接防逃網,池埂高出水面50釐米以上為好。對於排出的汙水,應進行必要的汙水處理。

  4、飼料投喂:餵養黑魚的飼料,有人工配合飼料、淡水或海水的小雜魚、畜禽屠宰後的下腳料。小雜魚投喂前,需進行分揀,剔除帶硬棘的魚類,如黃顙魚等。投喂前,用拍擊為訊號,將遠處的魚集中到餌料臺附近,減少飼料的浪費,初期投喂量為體重的10%,後可適當減為體重的5%左右,應該一勺一勺投喂,這樣飼料的浪費少。投喂應做到“四定”原則,每個塘要選擇3~4個投餌點。採用集約化養殖的方式,體長10釐米以上,經過8~9個月養殖,成活率75%~80%,平均體重0.5~0.7千克,畝產4000~5000千克。在池塘中種植部分水生植物如蒲草、苦草、水花生等,種植面積控制在池塘面積的1/3。

  黑魚常見疾病防治

  目前,黑魚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疾病有出血病、白皮病、水黴病、小瓜蟲病和車輪蟲病等,本文將對常見疾病進行簡單概述。

  1、出血病

  【病原】多種細菌、病毒。

  【症狀】胸鰭基部和靠近鰓蓋後緣的體壁兩側有垂直魚體側線的出血條紋;出現出血症狀,3~4天即有大批暴死的現象;6-9月份易暴發。

  【防治】冬捕後要徹底清塘,餌料魚投喂前需用食***;用福爾馬林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達20~30毫升/米3,或用二氧化氯溶液全池潑灑,使池水濃度達0.5克/米3,4~6天后重複1次。口服魚復康2號或魚血散、魚血康泰均可,用量按說明書使用。

  2、赤皮病

  【病原】螢光極毛桿菌。

  【症狀】魚體體表區域性出血、魚鱗脫落,特別是腹部兩側,有蛀鰭現象,魚體行動緩慢,病魚常漂浮於水面,體弱無力。常常繼發水黴病,直至死亡。

  【防治】用生石灰徹底清塘,以免傷害魚體;消靈0.5毫克/升或其他含氯消毒劑消毒,如三氯異氰脲酸、二氯異氰脲酸鈉、二氧化氯等;口服魚服康、魚血康,每100千克魚重用藥250克或根據說明書使用,拌入飼料投喂,連服3~5天。

  3、水黴病

  【病原】水黴菌。

  【症狀】發生在黑魚生長的各個階段,感染後的早期不易觀察到,當水溫回升到18℃左右大量暴發;魚體表出現血點,食慾減退,魚體消瘦,病灶部位黑色素消退,出現灰白色,色澤暗淡無光,離群獨遊。最後長出絮狀白色絲狀體,肌肉呈濁白色直至死亡。

  【防治】放養前用100~150千克/畝的生石灰幹法清塘,成魚池定期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發病期也可以用30~50克/米3的高錳酸鉀全池潑灑。苗種捕撈、運輸、操作等過程要小心,防止魚體受傷,並用3%~5%的食鹽溶液浸泡10~20分鐘

  4、車輪蟲病

  【病原】車輪蟲。

  【症狀】主要危害黑魚的魚苗魚種階段。一年四季都可發生,而以4-7月較流行,適宜溫度20~28℃。池小、水淺、水質不良、餌料不足、放養過密、連續下雨等情況易於發病;病魚粘液多,魚體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遊動緩慢,魚體消瘦,呼吸困難而死。

  【防治】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比例為5∶2***全池潑灑,使池水含藥量達0.7毫克/升。可有效地殺滅黑魚魚苗、魚種體表和鰓上的車輪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