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甲魚養殖技術

  甲魚***AmydaSincnsis***,是鱉的俗稱,也叫團魚、水魚、王八,是卵生兩棲爬行動物,是龜鱉目鱉科軟殼水生龜的統稱。今天小編整理了溫室養殖甲魚的方法,歡迎參考。

  

  利用溫室大棚養鱉,可以打破鱉冬眠的習性,人為地給鱉創造一個最佳的生活和生長環境,使鱉始終處於快速生長狀態,提早上市。由於這種模式最適合中華鱉的養殖,所以在鱉種的選擇上,一般選用中華鱉。

  溫室養殖鱉,因通風條件差,換水量小,飼養池塘處於相對封閉狀態,使池水易富營養化而老化,從而影響鱉的正常生長。因此,加強冬季溫室養殖鱉池水的質量管理,對減少鱉疾病、提高其成活率非常重要。現根據安徽省蚌埠市水產高科公司多年來的養殖經驗,以及化驗中心的檢測指標將溫室養殖鱉的水質管理技術介紹如下。

  堅持科學投餌,減少水質汙染

  建築池塘時,在養殖鱉池塘北側修建一略高於水面的餌料臺,在餌料臺和池水之間修一直徑10釐米~20釐米半徑形水溝,減少因鱉爭食和跑動把餌料拖到水中造成餌料汙染,同時有利於清除殘餌,並可把刷洗餌料臺的汙水順著水溝排到池外,減少水質汙染。幼稚鱉入池後,要進行一定時間的馴化,讓其到食臺攝食。飼料投喂要堅持“四定”,定時:上午9時、下午4時各投喂1次,使鱉養成按時進食的習慣;定量:根據每天的吃食情況和水質變化,一般日投量按鱉體重的3%~5%投喂,掌握在1小時內吃完最好;定位:將配合飼料作成細長條狀,貼在食臺上;定質:投喂全價配合飼料,並輔以鮮活餌料,防止投喂腐敗變質的飼料。

  加強日常管理

  根據天氣情況,每天中午開啟通風孔,以利於通風換氣,使有害氣體逸出,為室內增加新鮮空氣。每天清洗食臺,防止鱉誤食變質殘渣。池內可加增氧設定,增氧並加速池內水流動,改善水質。定期潑灑二氧化氯等氯製劑,殺滅病原體,同時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待藥力消失後,可施用一些活性酵素或光合細菌,增加池內的生物淨化功能。根據池水的老化程度,定期換一部分新水。為節約能源,可在大棚內建火爐,這樣能提高室溫,減少池水蒸發,使棚內光照加強,有利於池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長;也可在火爐火牆上置一大桶,將水預熱至池水溫度相同時,抽出部分池底水,加入新水,有效防止水質老化。

  移植水生植物,肥水培育一舉多得

  在養鱉池中移植一些水葫蘆、浮萍等綠色植物,既可吸收有害物質,減輕水質惡化程度,控制池水肥度,又可以為鱉提供良好的遮蔽生態環境,對淨化水質有明顯的作用。這是因為綠色植物能吸收水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既淨化了水質,又淨化了棚內的空氣,同時也可以肥水培育浮游生物,合理搭配底棲動物。在幼鱉入池前,經過消毒處理後的池水,按1立方米水均勻潑灑複合肥***如磷酸二胺等***3克~5克。同時引進藻種***含綠藻較多的池水***5升~8升。經過1周後,水逐漸變綠,再引進一些水蚤轉自,放入池中。稚鱉入池後,若養殖池較大,可放入一部分鰱、鱅魚***比例為3∶1***,這樣浮游植物、細菌、水生植物通過吸收水中的養分,淨化水質,鰱魚以浮游生物和細菌為食,浮游植物和細菌為鱉提供天然餌料。如此迴圈反覆,使水質得到淨化。

  定期檢測水質

  綜合化驗檢測中心跟蹤檢測水質標準,確定水質好壞。肉眼觀察,養殖鱉良好而正常的水色為油綠或深褐色,如果水質變暗,變黑、灰白色,表面形成一層厚的浮膜,表明水質已經惡化。池水的透明度為25釐米~30釐米,透明度過高或過低都不利於鱉的生長。鱉生長適宜溫度為25℃~35℃,而最適合水溫為28℃~30℃。定期對水質進行綜合檢測,常規檢測專案有:pH值、溶解氧、氨氮、H2S等指標。通過水溫、光照、營養鹽類綜合調控,保持水質。

  1.pH值。低pH值,鱉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大,活動降低而死亡;高pH值,鱉表現為鰓黏液分泌物增加,氨氮毒性增強。但水質弱鹼性會抑制黴菌的生長,防止白斑病的發生。最適宜的pH值為7.5~8.5。調節方法是補充或注換新水尤其是池底換水;加沸石粉等底質改良劑;用明礬***硫酸鋁***或石膏***硫酸鈣***或熟石灰、小蘇打調節pH值。

  2.溶解氧管理措施。鱉是兩棲動物,既可以用鰓呼吸,又可以用肺呼吸。鱉用肺呼吸時,必須浮在水面上,會消耗更多的體能,長期如此,鱉就會偏瘦。溶解氧太低表現為水質惡化快,鱉排洩的糞便、食物的殘渣等有機物沉澱在池底,這些有機物質被厭氧菌及兼性厭氧菌分解成有毒的氣體,如CH4、H2S、NH3等。水體顏色劇變,鱉攝食減少,生長不良,不活躍,要保持水中溶解氧***DO***大於3毫克/升,調節的措施是定期開啟增氧泵,檢查氣泡石是否完好,適當換水,確保有新鮮氧氣供應。

  3.氨氮的調節。氨氮的濃度過高,直接影響鱉的生長,甚至會引起急性中毒死亡。由於鱉在溫室內養殖,室內環境相對比室外差,溫室池內氨氮的濃度往往比較高。通過幾年的測定發現,當氨氮的濃度小於10毫克/升時,幼鱉是安全的;氨氮的濃度過高時,一定要大量換新水,同時對水體進行消毒,以免鱉不適應新環境而生病。

  4.H2S。pH值低於6時,水中90%的硫化物以H2S的形式存在,增大了硫化物的毒性。亞硝酸鹽應在0.025毫克/千克以下。解決的方法是多換水,潑灑EM菌或其他水質降解劑,增加藥物消毒。

  溫室甲魚養殖注意事項

  1.換水不可過於頻繁,換水過多會引起水質過清和對鱉的驚擾。

  2.在培植綠色植物時應注意,一是池中水生植物不宜過多,否則影響光照和鱉的正常活動,夜間消耗氧氣;二是要不斷淘汰老種,培植幼苗,防止植物死亡後敗壞水質,水生植物面積佔池水面積不應超過1/4。

  3.施用生石灰調節pH值時,應該控制在0.5以內,在能忍耐的範圍內,pH值相差不允許大於1。

  4.鱉的水溫不能急劇下降,在適宜的溫度下,稚鱉的溫差不超過3℃,幼、成鱉不超過5℃。

  溫室甲魚養殖如何降低成本

  近些年來由於溫室甲魚養殖的快速發展, 使甲魚產量大幅度增加,商品魚價格開始下降, 由1995年的每千克400元左右下降到現在的每千克100元左右。 如此低的甲魚價格使甲魚養殖變得微利甚至虧本,尤其以溫室甲魚養殖為甚, 所以如何從多方面降低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已成為溫室甲魚養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依靠科技進步生態養殖

  目前甲魚養殖場中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很少。 某些老甲魚養殖場的普通操作工或在某個養鱉學習班學習了幾天的人就可以成為新甲魚養殖場的技術人員,可見甲魚養殖場對養殖技術極不重視。有的甲魚養殖場甚至根本就沒有技術人員,出了問題再找。 由於這些所謂的技術人員缺乏水產養殖的基礎知識, 根本不懂得如何科學養殖,使養殖成本大大增加。 所以甲魚養殖場一定要有高層次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科學的生態養殖。

  二、慎重選地,節約建場

  這一點對新建或擴建的甲魚養殖場很重要。 有些人在建場選址時一眼盯在地租上,哪裡便宜在哪裡建場,不管養殖條件如何。 結果場子建好後才發現池漏水,水質偏酸,這使得以後的水、電、煤、人工等費用都相應增加,提高了養殖成本。 所以說要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選址建場。另外基建時, 要在滿足養殖條件的情況下儘量節約資金。

  三、購鱉蛋孵化或買鱉自繁

  一些甲魚養殖場沒有親鱉自繁,所以每年要購進大量稚鱉。 購稚鱉價格高,而且長距離運輸影響成活率, 這使得養殖成本增加。筆者認為以下兩種方法可有效地節約成本。

  四、因地制宜,搭配鮮活餌料成自配飼料

  飼料在甲魚養殖總成本中佔30%以上, 是甲魚養殖的主要投入,所以在 飼料上採取措施,可以大幅度降低養殖成本。

  五、防病為主,科學用藥

  在甲魚養殖過程中必須進行防病治病工作, 它直接影響甲魚的成活率。一定要以防病為主,因為一旦甲魚患病再用藥, 只能控制病情的蔓延和治癒病情 較輕的甲魚, 對那些病情較重的甲魚基本無作用。所以要以防病為主,定期做好預防工作, 才能減少發病率,提高成活率。在用藥時要科學合理,一定不能濫用。 有些甲魚養殖場天天用藥,讓甲魚生活在藥水中,使得病菌產生嚴重的抗藥性, 用藥量加大,成本增加。過多的用藥還使甲魚的品質下降, 商品價格降低。在用藥的品種上要科學選用。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品種的商品魚藥,對甲魚病症有一定療效,但價格較高, 筆者認為要少用價高的商品魚藥,要以常見的廉價藥物為主。其中中草藥無副作用,在甲魚體內無殘留,不會影響甲魚的品質,是以後的發展方向。

  六、科學管理,多方面節約。

  節約成本要從多方面進行,運用科學的方法從一點一滴抓起。在水、煤、電方面,要用光合細菌、 EM等水質改良劑對水質進行控制,使甲魚養殖場減少換水量,從而使熱能損失減少, 耗煤量相應減少,用電量也減少。此外溫室一定要用雙層薄膜, 雙層薄膜與單層薄膜相比可節煤一半以上人工是甲魚養殖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用人一定要精簡, 而且要常住在場,這樣出現問題可以及時解決,減小損失。總之甲魚養殖場要精打細算,處處節約。

  七、看準市場,高價出塘近些年甲魚的價格變化比較劇烈, 同一年當中的價格也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充分了解市場,抓住時機,以較高價格出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