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論文

  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外國文學對我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優秀的外國文學作品也在激勵著我國創作者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中語文外國文學作品教學

  高中語文課本中引入了很多外國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學習中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量與知識範疇,也能夠讓學生對於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有更深入的認知,並且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想要讓學生對於外國文學作品有更好的瞭解,教師要豐富這些作品的教學形式,尤其是要讓學生對於這些作品後的文化內涵有更好的理解與認知。這才是外國文學作品在教學時的一個核心目標,這也是提升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的一個方法所在。

  一、豐富作品的教學形式

  外國文學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十分多樣,不同的文字有不一樣的教學側重點。教師要深入剖析這些文字的特點,並且採取更為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形式。有的文學作品被拍成了電影,教師便可以讓大家來欣賞這些影視作品,讓學生從不一樣的角度與視野來展開對於文學作品的感受。對於那些情節非常豐富且故事性很強的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將故事演繹出來。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形式。教師要結合作品的特點來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環節,並且要透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化解學生在文字理解上的障礙。此外,教師還可以適當給學生們介紹一些作品的創作背景,讓學生對於作品後的文化內涵形成更好的認知。這些都會提升文字的教學成效,並且能夠讓多文化背景下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效率更高。《老人與海》是一篇非常經典的教材,然而,如果沒有深入的教學引導,學生很難真正體會到文字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由於課本《老人與海》是節選,又屬於自讀課文,很多學生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都十分馬虎。這部作品被拍成了一部很好的電影,教師可以將這部電影在課堂上放映給學生看,到課本選文部分時將演員對白設成無聲,讓學生來念臺詞,專業演員在熒幕上表演,學生們根據自己對桑地亞哥這一形象的認識和熒幕中演員的動作為其配音包括畫外音。這種形式讓學生大呼“過癮”,這個過程讓學生領會到這樣看似單一的形象和場景背後所隱含的人物堅強的意志,也領悟到“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一名言的內涵。豐富作品的教學形式才能夠讓學生從多途徑、多角度加深對於作品的領會與認知,這也是讓學生能夠對於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有更深入的感悟的教學模式所在。

  二、鼓勵學生編排課本劇

  課本中有很多戲劇類的教學作品,也有一些刻畫了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字。對於這類文章的教學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作品編排成課本劇,這會讓學生更進一步走進文章所刻畫的人物中,進而讓學生對於人物的特徵有更深入的領會。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課本劇的編排,對於人物的設定、臺詞的安排與設計以及如何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徵等,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這首先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對於教學過程的參與,能夠讓學生更深入地走入文字中。同時,這也會加強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與領會。如在講授《裝在套子裡的人》時,因為學生對別里科夫很有興趣,認為他的代表性的動作和性格特點很適合舞臺劇表演,便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出以別里科夫為主角的舞臺劇。學生們在演出及觀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別里科夫的認識,挖掘出了他身上具有代表性的人性弱點,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鼓勵學生編排課本劇是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這不僅能夠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也會讓學生對於外國文學作品形成更深入的感受。

  三、加強中外文學作品的交流對話

  加強中外文學作品的交流對話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這也是讓學生對於跨文化能夠有更深入的感知的教學模式。無論是中國文學作品還是外國文學作品,作品中想要探討的主題或者表達的情感很可能會有相似性,然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中是如何深刻地揭露這種主題,這確實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這也是反映出文化差異的教學過程所在。教師要透過有效的教學引導來讓學生更深入地走入閱讀文字中,並且要透過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的比較來幫助學生感受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差異,這對於學生人文素養的形成將會很有幫助。在講授《哈姆萊特》時,當學生為作品悲慘的結局所震撼時,筆者順勢提問:《竇娥冤》是什麼樣的結局呢?中外悲劇為何會有這樣的不同呢?這一問題提出後,筆者又引導學生們查閱了其他一些中西方悲劇題材作品,如《俄狄浦斯王》、《趙氏孤兒》。通過比較研究得出結論:中國文化中以儒道釋三家為重,儒家的中庸、道家的無為和佛教中的“輪迴”的思想決定了中國文化對大毀滅的拒絕;而西方悲劇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古希臘的人本精神和自由觀念在戲劇中便化為人與命運的衝突。這是中西方文化在處理悲劇作品時會產生明顯差異的根源所在,透過對於這一問題的挖掘也能夠極大地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深化學生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認知。這才是學生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的收穫所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合理選擇。教師要豐富作品的教學形式,可以讓學生觀看作品翻拍的電影,也可以讓學生將作品編排成課本劇,這些都會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走入文字中。加強中外文學作品的交流對話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中也非常重要,這會極大地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深化學生對於不同文化的理解與認知。

  範文二:外國文學中跨文化交際研究

  最早使用“東方”與“西方”稱謂的是古代閃米特人。他們生活在亞洲西部,是今天以色列民族和巴勒斯坦民族的共同祖先。最早的東西方劃分依據就是日出東方,日落西方。在今天看來,東方和西方的劃分,在政治、經濟、製圖學和文化學都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按人類文化學的一般劃分,將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佛教文化、儒教文化和黑非洲文化稱為世界五大文化區的話,則除基督教文化區屬於“西方”之外,其餘都屬於“東方”。事實上,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衝突不僅歷史悠久,其內部大都存在自身文化的多元和豐富,他們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更是此起彼伏、重疊交叉。

  1跨文化交際的含義

  跨文化交際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國際交往日益頻繁背景下一門新興學科,在中文中亦可譯為“跨文化傳播”“、跨文化交流”等。“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研究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是當代社會科學學科綜合研究的結果,學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言語交際學。”[1]目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界。

  2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

  德國學者馬勒茨克提出:跨文化交際的主要準備是瞭解不同文化的感知方式、時空觀、思維方式、語言特徵、價值觀、行為模式、社會規範和物質文化差異等,而人們都認為跨文化交際的主要障礙則是一些“定型觀念”和主觀偏見。定型觀念和偏見都是相當普遍的社會現象。多數定型觀念中有符合事實的部分,也有不符合的部分,不符合事實的部分就可以說是“偏見”。“歧視”是偏見的行為傾向,包括群體歧視、文化歧視、民族歧視和種族歧視。定型觀念和偏見是侷限、懶惰和誤解的產物,它們對跨文化交際是十分有害。美國學者拉里A•薩默瓦把跨文化交流的障礙總結為:刻板印象、偏見、種族歧視、權力、文化衝擊以及種族優越感。

  3外國文學中的跨文化交際體現

  目前,我們共同面對的是一個全球化、多元化的時代,也是相互對視的不同文明間交流日益增多、碰撞頻有發生的時代。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和碰撞產生了東西方跨文化交際的障礙,而這些歧視和偏見也存在於一些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中,這也影響了讀者對這些外國文學作品理解的客觀性。例如,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的人物存在對非西班牙文化的歧視,莎士比亞在其最後一部浪漫傳奇劇《暴風雨》中充滿了“白人沙文主義”的觀點等等。在其他一些經典的外國文學作品中,也體現出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歐裡庇特斯希臘神話中酒神狄俄倪索斯,具有“東方”和“他者”的兩面性。在作品中“,東方被幻化成一個雙面人:或專制、愚昧、落後,面目猙獰;或祥和、寧靜、溫潤,淡定從容。妖魔化的東方作為反面的‘他者’來幫助西方確定自身文化的優越性現代性、民主、平等;天使化的東方作為正面的‘他者’來平衡西方自身的文化缺陷後現代性、動盪、不安,兩者都同真實的東方沒有直接的必然的關聯,而只是西方出於自身的文化建構而塑造的‘他者’。”[2]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魯濱孫漂流記》記錄了一個理性、務實、冒險的時代,表現了作者強烈的進取精神和啟蒙意識,也展示了作者對儘可能多的海外殖民地和跨國貿易的強烈憧憬。這些憧憬之中既有作者的個人偏見,也折射了一個時代的集體意識,還引發出許多跨文化交際與多元複雜理解的問題。英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魯德亞吉卜林在跨文化交際的研究中是一個英印雙重身份的作家,這與他在印度出生成長是分不開的。在他的長篇小說《吉姆》中,體現出了“無根性”和“兩棲性”的特點。一方面,他表現出對古老的印度文明的極度崇拜,但卻鄙視印度在政治上的怯懦;另一方面,既表現出精神卓著、訓練有素的英國殖民統治者,但又表現出了些手足無措、百般焦急的英國外派代表。英國作家福斯特在其小說《印度之行》中探詢了在一個仍然充滿各種偏見的社會裡,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是否能夠實現相互理解、接納和聯結的問題。小說中重點介紹了當時印度的三大宗教派別: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批判了在印度的英國人對當地印度居民的偏見,也揭示了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教徒彼此之間的歧視和偏見。此外,在其小說中還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其他宗教和文化人群,呈現出了一個文化上具有極大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印度社會。一方面,文化間的誤解無處不在;另一方面,文化間的溝通和互惠更符合人們的普遍需求和真實願望。所以,文化間的衝突和交流總是此起彼伏、此消彼長。

  4結語

  如今,跨文化交往的頻率在不斷增加,而數量上的增加並不意味著質量上的改善。這樣的交往常常會加深已有的既定模式、偏見和自我文化意識。當然,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並非是意味著原諒,即使對一些異文化的東西理解了,也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價值標準。在跨文化交際中,要加強培養跨文化交流的素質和能力。例如,在交流中努力保持正面的態度,抱有好奇心和自信心,通曉不同的語言、民俗和集體偏好,承認並理解多元的文化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努力使自己的行為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之中。當然,在一個國家內部“,主導文化”或“主流文化”往往比其他“群體文化”對其社會成員更具有支配、強制作用。如“歐美裔文化”之於美國“,斯拉夫文化”之於俄國“、漢文化”之於中國等。那麼,在解讀外國文學作品時就必須立足於其本國主導文化,而對於和“他者”文化的差異也要理解、接受和尊重,這樣才能更客觀地去體會一部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