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的論文

  外國文學作品不僅孕育了外國文化,同時也推動了外國文學走上巔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選文現狀分析

  摘要:隨著外國文學作品在我國高中語文教材的出現頻率逐漸增多,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文內容對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內容的影響逐漸增強。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進行教學是不少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通過對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選文現狀的分析,提出對改善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的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材;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思考

  引言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外國文學作品逐漸增加,成為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接影響高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教學內容。外國文學作品豐富了高中語文教學的教材內容,提高了高中生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使學生接觸到了更多型別的知識。然而在實際的高中語文教學中不論是在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擇上還是教學上,都存在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一、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選文現狀

  當下我國的高中語文教材主要分人教實驗版、蘇教版、滬教版和山東版這四個版本,有學者對這四個版本中的外國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範圍、體裁和題材進行過統計和分析,發現外國文學選文在我國高中語文教材中所佔的比例在15%至25%之間,選文大多數是來自於歐美的發達國家,亞洲和非洲國家的選文比較少見,但是所選文學作品的體裁比較豐富,包含詩歌、小說、戲劇、散文、演講詞、序言、書評等形式。同時選文題材豐富,大多都表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文化和高尚的人文情懷,使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得到了拓寬,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此外,統計資料還表示,我國高中語文的外國文學選文除了比較集中在某些地域內外,還比較集中在某些時間範圍內,比如有一半左右的外國文學作品是寫於20世紀,還有超過1/3的外國作品是寫於19世紀,其他時代的文學作品較為罕見;當前的高中語文教材在外國文學的選文和編排方面,缺乏一定的時間順序,即沒有按照西方文學的發展歷史來編排,文章之間缺乏聯絡,思維過於跳脫,教學內容過於零散,缺乏教學整體性和系統性的表現,影響學生學習的連貫性。

  二、對高中語文選材中外國文學選文的思考與建議

  有教育學者曾指出,當前我國的高中語文教材在選文上過於單調,視線過於集中在有限的文章上,視野侷限在某些特定的時空範圍內,缺乏通觀古今,放眼世界的目光。筆者認為在進行外國文學的選文時要注意擴大選文的渠道,放眼世界,選擇那些能夠滿足學生精神需求和能夠給學生帶來“正能量”的外國文學作品。由於語文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的綜合反映,因此在進行外國文學的選文時,注重文學作品的時代性與地域性,讓學生學習和吸收到更廣泛的知識和資訊,不僅要選擇歐美文學,還要加入更多的亞非文學、大洋洲和海外華文。高中語文教材的外國文學選文應該符合高中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因此在選文過程中要把握好選文的難易程度,不能過於拔高,這樣不僅影響教師的正常教學,而且容易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良影響,比如學生的學習信心受挫;如果選文過於簡單,則有可能教學意義被減弱,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無甚幫助,反而有可能影響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因此,像《變形記》、《等待戈多》、《百年孤獨》等立意較深、表現較為深刻的外國文學作品在錄入高中語文教材中時,就需要慎重考慮,如《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我有一個夢想》等外國文學作品是比較適合高中生學習和閱讀的,學生更容易把握文章的內涵。此外,還需要注意在高中語文教材的外國文學作品選文過程中,編排者要注意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體現時代的特徵,傳遞時代的新思想,選擇一些時新的文學作品和體裁。

  三、對高中語文選材中外國文學選文的思考與建議

  ***一***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多維視角切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轉變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模式,從多維視角切入,重新把握教學的重點,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高中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式都比較刻板,且由於語文考試中所涉及的內容大多是中國傳統文學包括文言文、現代文等,對外國文學的考察較少,導致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外國文學作品的教學不受重視。教師要摒棄傳統語文教學中不合時宜的地方,接受新的教學思想,採取新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讓學生多接觸外國文學作品,提高學生對於外國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使學生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掌握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寫作背景和資訊,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活用教學策略,採取多元教學。

  在外國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橫向或者縱向比較的方式,即將中西方的文學作品進行對比或者是將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西方文學作品進行比較,從而跨越中西文學的文化界限,將之看成一個統一體,更系統地向學生展現出外國文學作品的文學價值和獨特的審美文化,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瞭解作品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深層含義。除了以上的比較式閱讀之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相關的課外文字閱讀,鼓勵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比如在學習莫泊桑的《項鍊》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莫泊桑的《羊脂球》等作品,從而瞭解寫作的背景和作者可能想表達的思想。教師可以使用情境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種方式,使教學更加生動有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成長。結語高中生的語文學習受高中語文教材的直接影響,外國文學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改進和完善高中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選文現狀,改革相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是素質教學的必經之路,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賈惠.多元文化視野下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的外國選文[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5***.

  [2]吳罕硯,張曉帆.語文教材中外國文學作品選材對比研究[J].文學教育***上***,2010***08***.

  範文二:外國文學課程中語言教學策略

  【摘要】語言教學在外國文學教學中尤為重要,不僅有利於學生深刻地理解作品,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言說技巧與書寫能力。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在外國文學課程中語言教學主要可採取的策略為雙語教學、文字細讀以及戲劇教學法。

  【關鍵詞】外國文學課程 雙語教學 文字細讀 戲劇教學

  語言在人類生活中意義重大,偉大的哲人都非常重視語言的作用,發揚語言的藝術。西方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既在文學上造詣深厚,還是雄辯的哲學家。雄辯在古希臘與羅馬時代不僅發揮政治作用,也是衡量人是否具有教養的標準之一。西方具有悠久的言說藝術,其文學中也體現了語言的魅力。外國文學課程的現狀是教師忽略作品語言,注重用中文分析主題和人物形象等。文學作品其實是書寫的語言,在教學中應充分重視文學中語言,品味語言的藝術魅力,不僅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涵義,還有利於提高學生言說與書寫語言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重視外國文學中的語言教學而在實踐中實施雙語教學、文字細讀和戲劇教學法。

  一、雙語教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外國文學課程雖然包括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但是西方文學因其影響力以及課時有限而所佔比重較大。對於西方文學作品,不論是意譯還是直譯的譯文都會因為中西文化語境的不同而產生文化過濾,即譯者因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而對原文資訊進行一定的選擇、改造與移植等,所以讀者使用作品原語進行閱讀更能品味原汁原味的異域文學與文化。該課程又開設在大三,學生的英語水平普遍達到四級,有能力閱讀英文原文。因此,教師在講解西方英文作品時可以適當採取中文與英文的雙語教學。首先,教師要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雖然在課堂上仍然以中文講授為主,但是教學過程中應適當運用英語,尤其是選取英語原文的篇章進行閱讀與分析。例如,在學習英國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的詩歌時,選取TotheCuckoo、TheReaper、WeareSeven等著名篇章,從中品味清新自然、具有口語化的語言魅力。教師也可以選取一些原文和譯文進行比對,使學生體會譯文的創造性。例如,在講解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時,選取其中的一句話“Hemadeyouforahighwaytomybed;ButI,amaid,diemaiden-widowed”,同時呈現著名翻譯家朱生豪先生的譯文“他要藉著你做接引相思的橋樑,可是我卻要做一個獨守空閨的怨女而死去”,讓學生對比思考。教師再總結並得出結論:朱氏將“tomybed”譯為“相思”,“diemaiden-widowed”譯為“做一個獨守空閨的怨女而死去”,這種文雅的譯文是取自中國戲劇才子佳人的情節,是在顧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原文進行的改造,也體現了中西文化對兩性關係觀念的不同。另外,教師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語言教學,將圖形、視訊與文字等有機組合起來,從而製作出有聲有色的教學課件。教師可以選取一些由名著改編電影的經典臺詞,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利於學生通過人物對白更直觀地體味原語言的魅力,更深刻地把握人物形象。例如,在分析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的形象時,可以播放1948年勞倫斯•奧利弗自導自演的電影《王子復仇記》中“tobeornottobe”的一段經典的獨白視訊,其高超的演技讓學生更直接的體味英語語言的魅力,進而更深刻地理解哈姆萊特恐懼與迷茫的複雜矛盾的心態。外國文學作品語言資源豐富,蘊含著貼近社會與生活的各個民族各個階層的語言材料。在全球化的時代,語言交流尤顯重要,而英語目前是較為重要的通用語言。在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適當運用雙語教學,鼓勵學生閱讀英文原文,不僅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涵義,把握作品主人公的性格特點,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水平,這完全符合該學科的教學要求與目的。

  二、文字細讀

  外國文學教學應該重視文字細讀,因為“文字是文學的唯一靜態存在方式,是一切文學活動的中心”,是提高文學素養的載體,整體把握文字與體味文學語言則是文學教學的途徑。文字細讀源於20世紀西方的語義學批判流派,認為文字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存在,主張讀者從語言的功能與意義入手分析作品的意義。首先,外國文學中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如荷馬、華茲華斯、柯勒律治、惠特曼、艾略特等。所謂“詩的意蘊總是要以語言表現出來,不然,這個人就不是詩人,而只是一個有詩人氣質的人”。出色的詩人著意追求語言的精確性、創新性與審美性等,從而使語言更好地契合自己的思想。學習詩歌可以運用文字細讀,讓學生沉下心來分析語言,仔細斟酌詩歌的語義,思考詩人用語的妙處。如詩人荷馬是語言的藝術家,其史詩的語言生動且富於形象性,尤其擅長運用比喻手法。他把黎明比喻為“曙光踮著她的猩紅的腳趾偷偷走近他們”、把隱約的山陰比喻成“一個牛皮的盾牌”,把強大的敵人比喻成“像春天出現的花葉一樣茂盛”。在分析《荷馬史詩》時,讓學生細讀文字,思考其語言特色。教師則加以總結,即語言具有一種動作性與視聽性,且採用的都是具體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其比喻直接來源於生活,具有立體感等,這些還體現荷馬非凡觀察力以及較強地感知具體形象的能力。另外,對於外國文學中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也可以找出經典的片段或其中的詩歌加以細讀。例如,在講解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娜尼娜》時,可以選取其中描寫安娜的心理片段,尤其是她絕望前的內心獨白堪稱典範,指引學生尋找關鍵語句來展現其心理運動過程。學生通過閱讀文字體會其間斷、跳躍、混亂、無邏輯,充滿矛盾的意識活動,從而更深刻理解心靈辯證法就是描寫心理過程本身,展示人物心理髮展的自然過程及其內心世界的矛盾衝突。文字細讀法根據外國文學的教學安排主要運用於詩歌分析,及其選取小說或戲劇中的片段進行細讀。教師自身在細讀文字時要歸納自己的獨特感悟,也要批判吸收他人的見解,使自己與他人的感悟互為補充以利於教學。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字、詞、句等入手來仔細解析語言的修辭手法,還可以從尋找空白與變形、細讀意象等方面解讀文字。文字細讀不僅使學生收穫言語解讀的意味與意蘊,還獲得細讀言語的經驗與感受。

  三、戲劇教學

  現在,外國文學的教學模式多半是“傳授—接受”的方式,即教師把控課堂,注重梳理講解知識,學生則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方式不僅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利於學生品味作品的文學性與語言的魅力。為此,外國文學課堂可以實施戲劇法進行教學,即“指把憑藉語言和動作表演故事的戲劇,作為一種戲劇化手段滲透於學科教學中,使同時達到戲劇與科目的教育目標”。首先,外國文學中有許多著名的戲劇家,如索福克勒斯、莎士比亞、莫里哀等。戲劇是由人物對白組成,語言在戲劇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學習戲劇時,我們可以採用角色扮演法。例如,在講授法國戲劇家莫里哀的喜劇《偽君子》時,節選其中精彩的片段,安排學生分別扮演答爾丟夫、桃麗娜、奧爾恭等角色,因學生不通法語而讓他們依角色朗讀譯文臺詞,體會語言犀利幽默與個性化,如答爾丟夫語言誇張造作體現其欺詐與偽善的性格、桃麗娜語言直爽明快體現勞動人民的質樸與聰慧、奧爾恭語言粗俗強硬符合專制家長的特徵。在講解莎士比亞筆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時,可以選取“陽臺對話”的片段,安排學生分別扮演羅密歐與朱麗葉並朗誦英文臺詞,使學生品味語言的優美與精湛,也提高其英語水平。另外,外國文學還講授著名的小說家,如哈代、雨果、巴爾扎特、司湯達、勃朗特姐妹等。對於這些作家的作品,可以採取讓學生根據小說的精彩片段改編成劇本,再加以扮演呈現其中的故事情節。例如,在學習夏洛蒂的小說《簡愛》時,讓學生課前選編能突出人物性格的情境並將其改編成劇本,上課時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在實踐中,學生都恰當地選取了簡愛在教會學校和在羅切斯特家任教的一些片段。這不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改編劇本的創作能力,還有利於學生理解作品人物形象,提高把握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戲劇教學運用於外國文學教學中,顛覆了教師唱獨角戲的方式而以學生為主體,既調動了學生的創造性與參與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使學生樂於學習。學生通過親自實踐與體驗,不僅加強了換位思考能力與角色意識,加深了對作品主題的理解以及深入體悟人物的思想情感,還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與自信心,鍛鍊了表達語言和表現自我的能力。但是,由於外國文學課時有限,戲劇教學法要依據教學內容合理安排,事先設計好角色扮演的次數以及以何種方式穿插於教學過程中等。總之,語言雖然是人們約定成俗的,具有一定的習慣性與規範性,但是語言的意義豐富,更具有開放性與可塑性。外國文學選取都是每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其作品的語言具有闡釋性與藝術性。在外國文學教學中,重視語言教學,運用雙語、文字細讀及戲劇法,不僅使學生理解作品達到文學教育的目的,還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言語交際技能。

  【參考文獻】

  [1]莎士比亞.羅密歐與朱麗葉[M].朱生豪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陳麗琴.文字細讀的言語教學策略[D].福州:福建師範大學,2008

  [3]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王忠祥,聶珍釗.外國文學史***第一冊***[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5]黃愛華“.戲劇教學法”及其對我國高校文學語言類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意義[J].美育學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