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網創業成都市資訊

  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業逐漸得到了社會的支援和鼓勵。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啟發。

  :川大正與成都共建“3+3”國際創新創業學院

  全球創業名校高峰論壇舉行。在當前這個知識經濟、科技革命、全球化的時代下,注重創新驅動、注重創新創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戰略選擇和未來發展的重大突破口。國家明確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戰略部署,特別是剛剛結束的五中全會專門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能力。

  大學如何適應這種新常態,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院士在大會上分享了川大的改革之路。他介紹,川大專門制定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行動計劃,有四個注重。第一是更加註重倡導學生創新創業的理念。第二是更加註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知識和能力。第三是更加註重提供全方位的條件保障。第四是更加註重搭建創新創業的實踐平臺。

  謝和平在會上表示,當前國際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和我國發展動力轉換的形勢下,創新創業已經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的發展新動力。川大將全面實施創新創業教育行動計劃和創新成果轉化行動計劃,以這兩個計劃作為突破點,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打造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升級版,作出大學應有的貢獻。

  轉變理念:鼓勵學生去創業成為企業家

  “過去中國的家長,中國的社會,認為上大學應該當政治家、教育家、藝術家,對於當企業家辦公司大家好像並不是很認同。”謝和平認為,我們理念上應該改變,在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要鼓勵我們的學生,特別是優秀學生,當科學家,當政治家,更要鼓勵他們去創業成為企業家,引導千千萬萬的優秀學生去成為高素質的民營、國營、私營企業家,用他們的知識、智慧、專業特長和大學本身的高科技成果去創業,去創辦技術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

  他說道,如果我們現在的優秀大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實踐,10年、20年以後我們未來企業裡的高管可能都會是知識型的高學歷、高水平的企業家。我們如果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去當高管,這些企業今後的內涵就會是高新技術型的,才能真正走向世界,成為世界前300強、100強。只有這樣,我們中國的經濟結構才能打造未來的真正的升級版和具有國際競爭力。

  創新教育:培養獨立思考、創新創業、協作精神和社會擔當能力

  謝和平接著談到大學創新教育。大學創新教育要培養學生具有創新創業的知識、能力和本領。“我們至少要培養三種能力,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協作精神和社會擔當能力,這三種能力是我們當今大學裡所缺乏的,要利用創新教育提高我們學生的三種能力,這就體現在我們課堂教學改革中。”謝和平說,課堂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

  據瞭解,基於以上,川大實施了改革,一是打造萬門課程計劃,二是小班化教學計劃,三是打破標準答案考試、60分及格的改革,就抓住了創新教育的關鍵核心點。

  何為萬門課程?謝和平介紹,我們的高校學術課程很多,但是沒有創新創業課程,更沒有社會實踐課程。所以川大準備打造萬門課程,保持川大原本的優勢,6千種的學分課程,要專門開設2千種的創新創業課程,還有社會實踐課程,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創新建立的能力,打造這樣的課程。從課堂講授作為切入點改變學生的創新教育。實行小班化,大一新生進校,就25人一個班,最小的12人一個班。“這樣編班以後,大學學校的教育成本翻了一番,但是我們覺得應該這樣投入,應該實施精英教育,小班化,這樣才能互動教學、教學相長。”謝和平說,這樣的形式就能實施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索式討論,這樣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目前川大小班課已經達到了63%,總比例7千多門課程。同時,我們所有的教室也進行了改造,我們的小班教師改造以後和國際一流大學完全接軌,所有的教室老生和學生隨時可以互動,可以在計算機上互動推公式。”

  川大的另一項改革是打破標準答案考試和60分及格。謝和平談到,中國應試教育的缺點就是背得多、記得多,缺的就是批判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所以,川大打破標準答案考試和60分及格,現在學霸考高分,可能今後不行了。“丁肇中到川大演講,他說讓我推薦學生到他那裡可以念博士,他說推薦的學生不是分數高的學生,而是會提問題能提問題的學生。所以,我們打破標準答案考試,60分及格,就是要改變現在的靠背多少、記多少、考高分的這種學霸,轉變為你想了多少、領會了多少這樣新的學霸,成為優秀學生,使他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想象和創新的高水平的考試體系。

  “這樣改變以後,我們建立了四位一體的學生學業考核新體系,學業考核全程化,評價標準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樣化,考核結果動態化,每門課沒有標準答案,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自發學習,使課堂教學從知識傳播為主變為以提升獨立思維和創新能力為主,使學業評價從注重死記硬背變為注重獨立思考能力。考試你可以帶書,可以帶公式來考試,這樣從制度上杜絕了有些大學的逃課現象,以及考試舞弊這樣的不良現象,就不存在這種可能性。”謝和平說道。

  :成都成為青年首選創業基地

  平均每天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670家,新增註冊資本17.5億元,核發營業執照199戶;

  平均每週會有6000多人次參加至少1場有組織的“雙創”派對,2億多資金對接“雙創”專案;

  平均每月發起6100多件專利申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品和重點新產品40多個……

  即將翻頁的2015年,成都變成一個創業場,一大批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在這裡找到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

  以深化改革的“減法”換取創新創業的“乘法”

  想開公司,但是註冊資本湊不齊;點子成熟迫不及待要成立公司,可是三證辦下來短則半月,長則一個多月;想舉家來蓉,又怕子女上學沒保障;想爭取政策支援,但要消耗大量精力時間準備各種材料;公司剛起步,收入還不怎樣,可是稅費已成為負擔…… 這些創業者的隱形門檻,在成都,正在加速消融。

  2015年3月6日上午,成都“80後”小夥夏拓從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工作人員手中接過營業執照,這是四川省誕生的首個“一元註冊”公司。3月1日,成都市高新工商局全面落實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每日接到的公司核名申請數量比原來增加2-3倍。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實施後,實收資本註冊登記手續得到簡化,申請人省去了到銀行開驗資證明、把貨幣資金存入銀行專用賬戶、從會計事務所獲得驗資報告等步驟,註冊資本也從以前的最低3萬元,降低到了1元錢。

  9月1日上午10點,天府新區***微博***成都直管區政務中心工作人員將西部首張“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營業執照送到了某旅遊公司馮先生手上。從這一天開始,企業申請人只需向工商部門申請辦理載入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的營業執照,無需向質監部門申請辦理組織機構程式碼證,也無需向稅務部門申請辦理稅務登記證,原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和組織機構程式碼證合為一張營業執照,同時,原來三證上相應的註冊號、稅務登記號和組織機構程式碼也變為了一個18位的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這個信用程式碼,將是公司唯一的“身份證號”。

  “過去,我們公司涉及的工商登記事務,都得到區上的工商視窗辦理。現在可以在市場監督管理所辦理,確實方便得多,節省時間。”11月18日,成都錦熙園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廷傑來到了九里堤市場監督管理所辦理新辦企業登記,僅僅兩個半小時,他就拿到了新的營業執照。

  2015年,成都市推出“三證合一、 一照一碼”、“叢集註冊、局所聯動”、“全程網上電子化登記”、“先照後證”、允許“一照多址、一址多照”以及“簡易登出”等一系列商事制度改革,讓創新型小微企業能夠輕便成立,也能夠簡便登出,方便第二次創業起步。1-11月,全市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224024戶,同比增長36%,新增註冊資本總額5860.73億元,同比增長88%,全市共核發載有統一社會信用程式碼的營業執照66579戶,發放“先照後證”營業執照1.26萬張。

  2015年,成都市科技局不斷促進簡政放權,由線下行政服務倒推出來的“政務逆向O2O”服務平臺——“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極大減少了創業者們的時間成本。作為一款“網際網路+孵化”的“雙創”服務雲平臺,“科創通”集合政策攻略、業務辦理、科技服務產品、科技服務機構、創新孵化載體等要素資源,面向創業團隊、創業企業、創業服務機構、創新創業載體四類主體,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專業化服務,被業界譽為創業版的“天貓商城”。2014年5月正式上線以來,平臺已匯聚創業服務機構479家、創業服務產品1678款、創新創業載體121家,服務輻射全市上萬家創業企業和團隊,月均點選量達到10萬人次以上。

  “‘科創通’裡頭政策解讀非常全面而且都是乾貨,讓申請者一眼就能看懂,就明白該做什麼。”“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工作人員介紹說。12月21日上午11點過,本該是政務服務類視窗最忙碌的時候,而“科創通”成都創新創業服務視窗前,卻只有寥寥幾人。“他們已經將所有的手續在線上完成了,最後只需要帶著列印好的材料交過來就可以。”工作人員介紹說,“只來一次,辦好一切。”

  早在2006年,成都市就放寬入戶政策。為了能夠更具吸引力地聚集海內外人才創新創業,成都市近年來深入實施“成都人才計劃”,除對高階人才安家、獎勵等資金補助外,對高層次人才子女就讀中小學實施特殊優惠政策,可在成都市範圍內一次性任選一所中小學校就讀,進一步“減掉”創業者在成都創業生活的隱形門檻。

  2015年,成都市積極落實稅費優惠政策,全面清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或具有強制壟斷性的經營服務性收費、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

  一系列商事、審批、政務服務、人社、財稅制度改革減法,成都市正在全力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緩創業者“痛點”,舒創業者“癢點”,解創業者“難點”,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博“雙創”“乘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