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創業圈

  網際網路驅動的創新是中國經濟謀求新增長動力的主要方向,網際網路創業也變得前所未有地接近普通大眾。那麼這些中都有什麼貓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中國的已經娛樂化,開公司就像開館子

  作為一個80後的老人和創業界的新人,回首近幾年,除了那些值得學習研究的優秀創業案例,也發現創業圈已經像娛樂圈那樣熱點不斷,八卦不息。浸淫在這個圈子裡,時刻感覺精神就要淪陷,甚至要弱弱的問一句,這真的是在創業嗎?

  網際網路思維下的“蛋”

  所謂網際網路思維始於黃太吉煎餅,盛於雕爺牛腩,不僅造就了赫暢、雕爺這樣的創業巨星,也掀起了創業圈的風氣之變。他們就如創業圈的李宇春、張靚穎,開闢了一個創業秀的先河,噱頭十足的營銷包裝,走秀採訪的頻繁曝光,不想紅都難。於是乎西少爺、伏牛堂、小蹄大作、叫個鴨子、鵝滴神等追隨者們層出不窮。

  咦,為什麼基本上是餐飲行業?因為這個看似最沒技術門檻,在公開的報道中,他們的餐飲技術基礎就是回老家跟個像樣的師傅學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然後就出師了。傳統餐飲,披上網際網路思維外套,配上名校、名企的內衣,賺足曝光率,不僅迅速拿到了投資,還獲得了大批觀光使用者,此類餐館在大眾點評上最多的評論詞是“慕名而來”、“久仰大名”。

  唱功是否真的好已經不重要,味道只是否真的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足夠的話題,這樣的“成功”捷徑挑逗著越來越多鮮肉創業者浮躁的心。

  從炒“蛋”到炒“雞”

  如果說雕爺們炒作的核心還是產品,到了馬佳佳、餘佳文之流,純粹是在炒作個人了。他們已不滿足於遊走在創業圈的秀場,而頻頻穿梭在《非誠勿擾》、《青年中國說》等傳統大眾媒體,在節目上很少分析自己的產品,而是大談理念或思維,尤其是拿出一副90後我最懂的姿態,用出位的言行展示自己不同凡響的逼格,以至於人們無法忘卻90後情趣用品女王、90後霸道總裁的生猛形象。

  炒“蛋”還有蛋碎的時候,炒紅下蛋的“雞”以後生啥蛋都容易,正如馬佳佳在接受正和島採訪時直言未來會進入個人時代,“我”時代。知乎等社群把佳們黑得一塌糊塗,但飛不動的母雞,其實巴不得站在風口浪尖以感受翱翔。

  當然,即使有了“雞”品牌,也要基於實力和運氣,hold住姐拍了《小時代》算成功轉型了,可芙蓉和鳳姐還在那裡苦苦折騰呢。

  “炒”的邊際效應遞減

  超女十餘年,活躍在一線的仍然只有李宇春、張靚穎。創業圈的秀場,熱炒了一年兩年,如今在科技活動論壇上,能坐到貴賓席跟名企高管、投資大佬一道激揚點評的也只有雕爺和赫暢,其他追隨者們還是隻有到處串場被點評的資格。

  無論是投資人還是使用者,新鮮感都是短暫的,閾值都是不斷提高的,也就是說,“炒”的邊際效應在遞減。雕爺和赫暢是開山祖師,而且多年眼花繚亂的社會經歷早已浸淫出了他們的根基,即使雕爺牛腩掛掉了,也還有實力做個河狸家。而鮮肉們呢,或許這般折騰不起。

  既然看到這樣的風口在減弱,為什麼還要亦步亦趨呢?不如換一種角度和模式,超女沉淪之後,《中國好聲音》不是又一鳴驚人了嗎?網際網路思維也需要不斷推陳出新。

  浮誇型創業的土壤

  網際網路改變了生活,移動網際網路改變了思維。移動智慧終端興起之後,藉助於LBS、O2O的概念,更加犀利地衝擊著傳統的商業形態,人人都更加深刻感受到時代的劇烈變化,以至於要求自己的思維要保持“天天向上”的姿態,以免自己OUT了。這樣的風情土壤上,創業生物鏈上的創業者、媒體和投資者等等都在浮誇地扮演著各自的角色。

  創業者瘋了。對於部分年輕人,像馬雲、馬化騰那樣一步步創業來說已經是太難太慢太累。他們熟悉網際網路的世界,也深諳娛樂圈的規律,於是將網際網路與娛樂圈結合起來玩轉,何嘗不是非常OK的創業捷徑。

  媒體們瘋了。媒體本身就熱衷“噱頭”,沒噱頭也要通過“標題黨”製造噱頭,對於網際網路這麼時髦的噱頭當然趨之若鶩,甚至某大型券商也不幹寂寞丟擲了份《從非主流到AB站》的分析報告,各種新奇詞彙亮瞎眼,而這份被譽為史上最牛逼報告所推薦的多隻股票,在此後的大牛市行情裡卻基本上陽痿狀態,只是除了股民還有誰在乎呢。

  投資人瘋了。餘佳文在電視上大放闕詞,讓很多人生疑的時候,一把年紀的專業投資人卻兩眼發光,甚至喊出“我就喜歡你這樣的。”這些60後、70後的大爺大叔,在這些90後身上寄託自己曾經的青春夢想,為自己鍍上年輕心態的逼格。這種情況下,投資已無關乎專業。更何況,一些投資人瀟灑的是LP的錢。資本的吹捧進一步膨脹了浮誇型創業者的信心。

  也許過去的一年還只是創業圈娛樂化的元年,也許今後創業圈會冒出更多的話題和紅人。劣幣驅逐良幣,那些不作秀的務實創業者,Who Care?

  你必須知道的帝都子

  這是一個得罪人的話題,說不好就會有人跳出來罵道:“你才是圈子,你們小區都是圈子!”以前有本書,叫《圈子圈套》,光聽名字就夠“陰險”的。但圈子在中國,更像“圍城”:裡面的人牛逼哄哄,覺得身邊都是沾自己光的人;外面的人要不趨之若鶩,要不萬分鄙視,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其實圈子沒那麼神祕,如果網際網路創業僅僅是“圈子決定論”,那世界上最牛逼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應該產自天朝。圈子也不是中國特有的社會組織,當下矽谷幾家著名的創業公司,其創始人及背後的投資人都或多或少算是老相識,不是直接的朋友,也有間接的“猿糞”,低頭不見抬頭見,巴掌大的矽谷更講究信任關係。北京應該算是中國網際網路創業歷史最悠久、氣氛最活躍的城市了。多年的沉澱,也積累下了七橫八縱的朋友圈子,基本上提到某個知名創業者,你就能想到他背後的一串人,這就是圈子:雷軍和他的鐵桿。

  這個不用多說了,之前大家都叫“雷軍系”***搜狗輸入法已經預設這三個字了***,雷老大從軟體做起,歷經網際網路,現在擁抱硬體,一路下來,賺的人氣比錢還多。他做小米,搭檔中有金山的老兄弟,投資人中有他的老夥伴,而他投資的那些專案,都是老熟人。不熟不投也成了雷軍做天使的座右銘。進入雷軍圈子的最大好處是,你可以有多次創業試錯的機會,陳年就是例證。李開復和他的創新工場。雖然2009年創新工場才成立,但李開復的圈子其實來自谷歌。這不僅體現在創新工場的創始成員來自谷歌,其後所投的不少創業者也是來自谷歌等知名跨國公司。據說李開復在谷歌離職員工的神祕組織——Ex-Googler中也是“活躍分子”。創新工場的主要投資方向就是基於安卓系統的移動網際網路,這也算是一份谷歌情結吧。

  網易“創業幫”。這兩年在北京擼起袖子單幹的網易前高管,不亞於外逃的副部級高官。他們有影響力、有積蓄、有經驗,據說因為網易高管的高流失率,現在很多VC都樂於與幾大網際網路公司的高管交朋友,為的就是將來近水樓臺先得月,還有一些VC開始僱傭獵頭,專盯著那些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高管,一有風吹草動,啟動資金立馬打到賬上。網易創業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離職同事之間多有交集,i美股和陌陌就是拿到了某網易老領導的天使投資,當然,後來這位老同志也自己出來單幹了。徐小平和他的學生們。專投海龜曾是徐老師的標籤,現在他也投土鱉了,但是,就已投專案而言,具有海歸背景的創業者還是佔多數,而且這些海龜大多上過新東方。徐小平的基金合夥人中,有出錢又出力的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還有隻出錢不出力的俞敏洪。所以,你完全可以把真格基金看成是新東方2.0——一所創業大學。清華創投圈。這是北京最被低估的一個創業圈子,VC中有大牛,創業者中也有大牛,但它沒有帶頭大哥***打車的那位不算這個圈子的***,沒有固定的組織***TEEC貌似在海外比在北京更有紀律性***,這幫人就像章魚的身體,每一部分都是一個有機整體,兩個字:人家抱團。

  搜狐早期,張朝陽從清華請來不少小師弟,這其中就有王小川、許朝軍。而另一個清華校友、美團網創始人王興,其投資人中就有兩位師兄:北極光鄧峰和航班管家連長。連長的早期投資人則是同樣清華畢業、當年紅杉資本的合夥人張帆,而張帆又是王興第一次創業時的投資人。貴圈真亂。盧瑟夫和他的兄弟們。2005年前後,隨著Web2.0的興起,一大票高管精英、草根土鱉湧入網際網路,後來大部分人成了Loser。但是,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正所謂失敗是成功他媽,這些經歷過行業起起落落、人生起起伏伏的,酷訊那幫人做了唱吧、食神搖搖、大掌門、今日頭條,抓蝦的徐易容做了美麗說,其中唱吧和美麗說還有共同的早期投資人——藍馳創投,被徐易容“託孤”給豆瓣的抓蝦,與酷訊有著同一個投資人—— 聯創策源,而豆瓣與美麗說的共同投資人是紅杉。據說,現在北京VC圈還流行著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失敗過的創業者,靠譜!蔡文勝和他的北京分舵。

  蔡老大當年也想把根據地設在北京,後來感覺還是廈門空氣好,特別是那邊的創業者更接底氣,就在廈門搞了一大片園子,聚攏了一批屌絲,玩起了另一片天地。但蔡老大又不想放棄北京的獨特資源,所以幾年前還在SOHO現代城搞了一個類似孵化器的辦公室***比創新工場還早哦***,老夥伴汪東風也出了不少力。後來乾脆與創新工場合作,共同投資了同步推,另外還有幾個不錯的專案。蔡文勝與李開復一南一北、交相輝映,說明了吃大蒜的與喝咖啡的完全可以在事業上“搞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