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創業與經營

  中小企業的創業與管理是現在的熱門專業了,今天小編整理了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中小企業是國家經濟的柱石。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中小企業異軍突起,發展迅猛,日益成為推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確保經濟平穩增長、優化產業結構、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生力軍作用。

  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達4200餘萬戶,佔全國企業數量的比重已逾99%。但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以及競爭的日益加劇,中小企業對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培養一批遠見和卓識並重、專業和人格兼備的中小企業經理人,成為助力中小企業發展的第一要務。許多大學開設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專業,是專門用來培養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專業人才的,如北大資源學院開設的中小企業經營管理專業。

  中小企業的經營與發展

  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受到國家重點關注。中小企業不僅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而且,在整個世界社會經濟發展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中小企業資金投入少,企業規模小,管理人員少,市場進退成本低,經營機制靈活,能更多的接觸客戶,更快的反應市場,具有大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中型和小型規模經營與發展困境及戰略選擇

  1引言

  中小企業在長期的經營發展中,一方面,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初露端倪,中小企業存在著融資難、技術創新不足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WTO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小企業又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使得中小企業在新的時期有必要做出新的戰略選擇,不斷地探索、研究,以便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促進企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2中小企業的重要地位

  1978年,改革開放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對外開放基本國策,改變了長久以來中國對外封閉的國情,使得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其中,中小企業以其自身的特色經營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消費者追求個性化、潮流化的要求,保持了較為迅速的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3中小企業的內涵及其作用

  中小企業在理論上就是中型和小型規模的企業,其特徵通常表現為:企業資產規模不大、銷售不大、從業人員不多、管理跨度較小。

  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戶國內企業中,中小企業佔到80%以上,同時很多大企業都是由中小企業發展而成的,如聯想、海爾、海信、華為等。可見,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容忽視。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更是值得人們的關注。

  4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中小企業是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壯大起來的。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史,也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歷史。因此,我們可以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兩個時期***來看中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4.1計劃經濟時期的三十年曲折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起伏不平的三十年。處於這一時期的中小企業,經歷了一個曲折動盪的發展過程。

  4.2改革開放新時期的蓬勃興起

  經過三十年的曲折發展之後,即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這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好時期,也是中小企業發展的最好時期。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小企業,其蓬勃發展的結果,為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抹了重彩的一筆。

  5中小企業經營發展優劣勢

  中小企業之所以能夠在瞬息萬變的激烈競爭中獲得到生存和發展,併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除了依靠外部提供的有利條件之外,最重要的還是依賴其自身的特殊性及相應優勢。

  通過對我國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優劣勢分析研究得出:中小企業資金投入少,企業規模小,管理人員少,市場進退成本低,經營機制靈活,能更多的接觸客戶,更快的反應市場,具有大企業無可比擬的優勢。

  當然,優劣也是互存的。首當其衝的則是融資難,因為資金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血液,是企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諸多研究表明,融資對中小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融資難則是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嚴重製約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

  6中小企業的發展困境及戰略選擇

  6.1以取得外部規模經濟作為戰略選擇,走“小而群”的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一般認為,缺乏規模經濟優勢是中小企業相比於大企業所具有的一大顯著不足。而與大型企業產生於內部分工和專業化的規模經濟相區別,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地理上的產業聚集,亦即依據外部分工和專業化協作來獲得規模經濟效應。通過企業叢集化,既能夠促進其彼此之間的合作來節約交易成本和中間費用,減少生產投入,提高經濟效益,改變單箇中小企業因自身規模原因而處於競爭劣勢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叢集內企業生產經營同一產品的特點,形成具有產業特色的“地區規模經濟”,從而有力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6.2依託大企業、大公司,實施“小而專”和“小而配”的協作化經營戰略

  一方面,與大型企業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建立穩定而密切的協作關係,成為大規模、集中化生產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途徑之一,既有利於改進專業化生產技術,保證產品質量,又可以使中小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為其提供零部件生產和服務的中小企業。

  6.3根據中小企業貼近顧客、貼近市場的有利條件,採取“小而特”的差異化經營戰略來進行拾遺補闕

  中小企業投入少,經營規模小,生產能力有限,不容易達到大企業那樣的規模經濟要求而保持成本水平的領先地位,以獲得競爭的主動權。但中小企業點多面廣、貼近顧客和市場,可以根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特”的原則來選擇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進行目標營銷。通過突出特色經營和個性營銷,著力滿足小批量的特殊使用者需求,以與眾不同的服務或產品特點來吸引消費者,佔有那些批量小、個性強、營銷微利的市場領域,從而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

  培育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要發展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的產品、技術和服務,還必須通過合理產權結構和制度設計,引導企業走向一條良性發展的道路。

  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如何

  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全面瞭解中小企業狀況、國家資訊中心中經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等單位與德國經濟專家合作,歷時兩年多時間,對我國中小企業的地區特徵以及在融資、營銷、技術創新、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在北京、廣東、福建、江西、河南、四川、陝西、貴州、河南和浙江十個省份27個地區進行了抽樣調查和研究。這些成果,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經濟執行的狀況,對了解中小企業經營現狀和存在問題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選登部分調查資料,讀者可從中做出分析和判斷。中小企業如何劃分

  一般而言,各國對中小企業的界定有定量和定性兩種方法,定量界定主要包括從企業僱員人數、資產額以及營業額三方面進行界定,定性界定一般從企業質量和地位兩方面進行界定。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採用從業人員為界定標準,把500人以下的企業視為中小企業,50―100人以下的為小企業。

  中國中小企業的界定先後經過幾次調整。1999年最後將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作為主要考察指標: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類,其中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億元以下,5000萬元以上的為中型企業,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000萬元以下的為小型企業;參與劃型的企業範圍原則上包括所有行業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工業企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該標準已明顯不適應形勢的變化,有關部門已考慮吸收國際經驗,改變企業規模的劃分標準。可望推出的新標準是按企業的銷售收入來劃分企業的規模,將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下的劃為小型企業,500―5000萬元的劃為中型企業,5000萬一5億元的劃為大型企業,5億元以上的劃為特大型企業。

  參照國際通行的做法,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本次調查將中小企業定義為從業人員在500人以下,資產或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人民幣以下的工業企業。

  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現狀

  本次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狀況調查,問卷共設18個問題,主要從七個 方面分析:一是從中小企業的裝置、技術、有無技術創新等方面,反映中 小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二是從中小企業的主動性來源,反映中小企業 中技術創新的主體;三是從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壓力來源,反映中 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四是從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採用的方法 使 用的技術型別和來源,反映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五是從中小企業 技術創新的結果,反映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成效;六是從影響中小企業 技術創新的因素,反映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障礙。

  地區發展水平如何劃分

  按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劃分為五個發展水平的地區:

  發達地區 ***10000元以上

  次發達地區 ***700―10000兀***

  中等水平地區 ***5000―7000兀

  欠發達地區 ***3000----5000兀

  不發達地區 ***3000元以下

  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本次進行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調查,問卷共設問題16個,主要從六 個方面展開:

  一是中小企業參加信用評級、資信等級狀況、評級機構及評級的作 用,反映中國當前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及信用體系建設中的問題;

  二是中小企業資金來源、融資渠道、融資方式及影響中小企業融資 的因素來了解和反映當前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狀況;

  三是從中小企業能否從銀行獲取短中長期資金貸款、貸款需求的滿 足程度、難易程度及由於缺乏資金對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反映當 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狀況;

  四是從中小企業資產負債率、近兩年呆帳變化情況反映自身融資的條件;

  五是瞭解當前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變化狀況,反映外部融資的條六是反映當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的渠道及擔保體系建設中的問題。

  本次調查顯示中小企業獲取資金的來源過於單一:

  有65.7%的企業資金來源主要依賴各類金融機構貸款,其次權益性投資佔33.3%,其他來源佔1***%,債券類來源最少僅佔1.8%。

  企業信用體系狀況本次調查顯示,參加過資信評級的企業佔46.6%,未參加過資信評級的企業53.4%,半數以上的中小企業未參加資信評級。從參加資信評級的企業狀況分析呈現三個特點:一是參加過資信評級的企業依規模、營業額由小到大呈遞增態勢;二是從地區劃分看,參加 過資信評級的企業集中於發達地區,欠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僅有19.9%的企業參加過資評級,與發達地區和次發達地區的62.3%相比,差距相當懸殊。三是從參加過資信評級的企業資信狀況來看,總體資信狀況較好。獲得評級機構資信評級AA級及以上企業佔全部參加評級企業的60.7%,A級以下及C級以上企業佔全部參加評級企業的31.4%,C級及C級以下企業僅為7.9%。資信狀況較好,資信評級AA級及以上多集中於營業額大、盈利高的企業。

  擔保制度建設亟待完善

  中小企業缺乏擔保渠道,能夠獲得擔保的企業數量較少。據調查,64.2%的中小企業沒有渠道獲得信貸擔保,只有35.8%的企業能夠獲得信貸擔保。即使在有較大盈利企業中,也只有65.6%的企業可以獲得信貸擔保,擔保難可見一斑。

  據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提供的資料,從1998年至2001年,我國已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試點,80多個城市成立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到位擔保資金40億元,可為中小企業解決400億元的銀行貸款。但由於各地新建的信貸保險擔保和商業性信用擔保機構制度建立、業務開展時間較短,其作用還不甚明顯,許多地方擔保體系建設還有待完善和普及。這就是為什麼中小企業信貸擔保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小企業獲得外部資金的主要渠道:

  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獲得外部資金的主要渠道過於集中在各類商業銀行。

  中小企業的資金來源、渠道、方式和影響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因素

  中小企業難以獲得金融機構貸款的因素主要為:國家信貸政策、難以獲得第三方擔保、以及銀行手續繁瑣,所佔比例超過50%。

  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獲得外部資金的主要渠道過於集中在各類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