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模式是什麼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中小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作用越來越不容忽視,可以說,沒有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國經濟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大發展。那麼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是什麼呢?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

  中小企業的經營特點

  ***一***生產規模中等或微小,因而投資較省,建設週期短,收效較快

  與大型企業相比較,中小企業的首要特徵之一,即在於企業規模小、經營決策權高度集中,但凡是小企業,基本上都是一家一戶自主經營,使資本追求利潤的動力完全體現在經營者的積極性上。由於經營者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反應靈敏,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治理權合一,既可以節約所有者的監督成本,又有利於企業快速作出決策。其次,中小企業員工人數較少,組織結構簡單,個人在企業中的貢獻輕易被識別,因而便於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不像大企業那樣在龐大的階層化組織內容易產生怠惰與無效率的情況。可見,中小企業在經營決策和人員激勵上與大企業相比具有更大的彈性和靈活性,因而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作出迅速反應。所謂企業小、動力大、機制靈活且有效率。當有些大公司和跨國企業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不得不壓縮生產規模的時候,中小企業卻在不斷調整經營方向和產品結構,從中獲得新的發展。

  ***二***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強;機制靈活,能發揮“小而專”,“小而活”的優勢

  中小企業由於自身規模小,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有限,既無力經營多種產品以分散風險,也無法在某一產品的大規模生產上與大企業競爭,因而,往往將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專注於某一細小產品的經營上來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以求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從世界各國的類似成功經驗來看,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化經營,走以專補缺、以小補大,專精緻勝的成長之路,這是眾多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此外,隨著社會生產的專業化、協作化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擺脫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組織形式。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化生產同大型企業建立起密切的協作關係,不僅在客觀上有力地支援和促進了大企業發展,同時也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礎。

  ***三***經營範圍的廣泛性,行業齊全,點多面廣;成本較高,提高經濟效益的任務艱鉅

  一般來講,大批量、單一化的產品生產才能充分發揮鉅額投資的裝備技術優勢,但大批量的單一品種只能滿足社會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中一些主要方面的需求,當出現某些小批量的個性化需求時,大企業往往難以滿足。因此,面對當今時代人們越來越突出個性的消費需求,消費品生產已從大批量、單一化轉向小批量、多樣化。雖然中小企業作為個體普遍存在經營品種單一、生產能力較低的缺點,但從整體上看,由於量大、點多、且行業和地域分佈面廣,它們又具有貼近市場、靠近顧客和機制靈活、反應快捷的經營優勢,因此,利於適應多姿多型、千變萬化的消費需求;非凡是在零售商業領域,居民日常零星的、多種多樣的消費需求都可以通過千家萬戶中小企業靈活的服務方式得到滿足。

  中小企業的經營企業利潤

  關鍵稅種影響企業利潤

  我國推行增值稅轉型改革,短期可為企業減負、增加企業投資積極性,長期可以刺激投資、擴大內需,配合市場經濟結構轉型,對振興經濟和民眾信心具有重要作用,該政策對企業會計報表和財務指標產生影響,在同樣生產經營條件下,企業可減少稅收上繳額度和償債負擔,提高整個行業競爭力和利潤水平。營業稅單項稅收優惠政策繁多 ,應稅專案幾乎涵蓋整個第三產業,每個稅目存在具體應稅細目和稅率差別,企業財務人員需要針對 自身業務 ,詳細分析稅目註釋分類,有效劃分核算不同稅目間、不同稅率間、內外勞務間、減免稅與徵稅間的經營活動,對降低稅負、減少不必要稅費支出,提高利潤有著重要意義。所得稅作為現行稅制第二大稅種,在國家稅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是國家調控經濟執行、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兩稅並軌”的新企業所得稅法及稅收優惠政策在“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徵管”的稅制改革思路下,稅收法制程序不斷推進,弄清新舊稅法差異和如何銜接,對推動企業利潤增長,探索納稅籌劃新方法起到重要作用。

  合力籌劃提升企業利潤

  企業經營 目的是實現利潤最大化,而利潤既是企業經營發展的基本保證 ,也是經營績效的重要指標,這就決定企業必然會想方設法減少成本,以獲得較高利潤。企業稅務會計在多種納稅方案中通過事先籌劃,合理安排公司籌資、投資、經營、利潤分配等財務活動,針對採購、生產經營以及內部核算等進行合理決策,利用國家法規積極稅務籌劃,既保證企業完成利稅義務增加自身“造血”能力 ,降低稅收負擔 ,也提高了稅後利潤,實現自身的持續健康發展。航天資訊ERP 產品與國家涉稅系統進行資訊傳遞與要素延續,對企業經營過程涉及的諸多稅種***增值稅、所得稅、營業稅、消費稅、關稅、出口退稅等***進行業務處理,既可準確核算各種應納稅金進行申報納稅,提高財稅人員工作效率,也可對企業賬務、票證、經營、核算、納稅情況進行評估,更好幫助企業正確執行國家稅務政策,進行整體經營籌劃及納稅風險防範 ,為企業管理決策獻計獻策,為創利打下堅實基礎。

  中小企業的經營企業融資

  俗話說“沒有聲音,再好的戲也出不來。”對於國內數千萬中小微企業來說,沒有資金,再好的專案也無法發展。中小微企業貸款難,是我國近年來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的最主要的瓶頸。而中小企業的貸款難問題則主要是因為金融領域貸款渠道有限,企業告借無門。銀行嫌貧愛富,重大輕小,偏私向公。特別是民營企業資金基本靠自己積累,不利於企業發展,不利於企業抵抗風險。雖然今年國家為支援小型企業的發展,多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並降息,但此舉並沒有為缺乏資金的小微企業減輕太多負擔,融資難仍是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融資難是制約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如何幫助企業破解這一難題?宜信公司針對市場變化和客戶特點,積極創新小微企業融資方案,率先在全國推出具有創新性的業務——宜車貸,有效的拓寬了小微企業融資渠道,幫助了企業解決了融資難等問題。在國內來說,銀行一般不做汽車抵押貸款服務,這類服務普遍需要找民間的專業信貸機構來申請辦理。“宜車貸”汽車抵押貸款服務,是專門面向小企業、個體商戶、創業者的一項短期小額信貸服務。宜信公司推出的“宜車貸”信貸服務,其審批額度高、貸款期靈活、手續簡便快捷、無需貸前費用、體貼優質服務。

  中小企業的經營發展戰略

  一、以取得外部規模經濟作為戰略選擇

  走“小而群”的中小企業發展之路 一般認為,缺乏規模經濟優勢是中小企業相比於大企業所具有的一大顯著不足。而與大型企業產生於內部分工和專業化的規模經濟相區別,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地理上的產業聚集,亦即依據外部分工和專業化協作來獲得規模經濟效應。

  例如,在外界印象中以中小企業為主導的浙江經濟發展,它的一個重要背景就是立足於一鄉一品、一縣一品乃至一市一品,將許多同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集中在某一地區進行,因而使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隨著整個地區產業規模的擴大而不斷降低,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有效地構成了其在國內和國外市場的競爭能力。可見,通過企業叢集化,既能夠促進其彼此之間的合作來節約交易成本和中間費用,減少生產投入,提高經濟效益,改變單箇中小企業因自身規模原因而處於競爭劣勢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叢集內企業生產經營同一產品的特點,形成具有產業特色的“地區規模經濟”,從而有力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二、實施“小而專”和“小而配”的協作化經營戰略

  一方面,與大型企業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建立穩定而密切的協作關係,成為大規模、集中化生產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途徑之一,既有利於改進專業化生產技術,保證產品質量,又可以使中小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為其提供零部件生產和服務的中小企業。

  美國的福特、通用兩家汽車公司各有4萬和6.2萬家中小企業分別與之建立了各種協作關係,日本的松下、日立、東芝等公司的產品中有 70%的零部件也是由中小企業提供的。當前在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國內中小企業應當摒棄“小而全”和“小而散”的經營模式, 跳出外延式擴張的窠臼,避免規模不經濟,力爭成為與大企業生產經營相配套的外圍企業,為大企業提供相關配套服務,依託大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逐步走上以小補大、以專配套和專、精取勝的良性發展道路。

  三、根據中小企業貼近顧客、貼近市場的有利條件,採取“小而特”的差異化經營戰略來進行拾遺補缺

  中小企業投入少,經營規模小,生產能力有限,不容易達到大企業那樣的規模經濟要求而保持成本水平的領先地位,以獲得競爭的主動權。但中小企業點多面廣、貼近顧客和市場,可以根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特”的原則來選擇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進行目標營銷。

  通過突出特色經營和個性營銷, 著力滿足小批量的特殊使用者需求,以與眾不同的服務或產品特點來吸引消費者,佔有那些批量小、個性強、營銷微利的市場領域,從而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在當今國內外消費品貿易中,特色化、多樣化、個性化已成為營銷方式的主流,中小企業可以憑藉其靈活高效的經營機制和顯著的經營特色,在滿足多樣化、小批量的市場需求中呈現優勢。

  四、積極推行技術創新戰略,不斷增強企業競爭能力

  所謂企業的競爭優勢,說到底是由它所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決定的,但這種價值的多少則取決於企業的核心能力——技術創新力。市場競爭與其說是產品競爭、服務競爭,不如說是技術競爭。因為通過服務及產品質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所帶來的價值增加畢竟是有限的,只有通過技術創新開發的新產品所帶來的價值才是無限的。

  鑑於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以中小企業為主的低成本勞動力的傳統優勢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挑戰,因此,通過技術創新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已成為中小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焦點。具體來講,中小企業應從自身的人才、資金相對不足的實際出發,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一方面應積極利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的科研、技術優勢,通過共同分享研究開發成果來促進科技儘快轉化為生產力;另一方面,由於中小企業缺乏自主開發新產品的條件和經費,因此要注意揚長避短,專注發展自己的核心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