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鄉創業如何申報資金

  大學生畢業後回鄉創業有什麼政策嗎?有沒有資金上的扶持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大學生回鄉創業申報資金

  大學生創業缺資金,可報名“泛海揚帆”大學生創業行動,有機會獲得2—5萬元創業資助。據瞭解,今年我區共實施“泛海揚帆”專案12個,大學生受資助資金達到30餘萬元。

  “泛海揚帆——重慶大學生創業行動”是市人力社保局與中國西部人才開發基金會和泛海公益基金會共同實施的專案。專案實施以來,我區有不少大學生獲得該計劃的支援,從而走上創業成功路。

  “有‘泛海揚帆’資金支援,創業就容易多了。”近日,獲助大學生龍宇對記者說,她大學畢業後,先後幹過打字員、4S店前臺接待等職業,但是她心中一直有一個自主創業的夢想,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幸福的生活。“泛海揚帆”專案實施後,她向區人社局提出了自己的創業申請,工作人員立即與銀行聯絡,幫助她獲得了大學生創業政府貼息貸款。現在,龍宇與丈夫一起經營了一家小型汽車銷售公司,併兼顧洗車、汽車裝飾等業務。

  “通過‘泛海揚帆’的幫助,解決了我很多問題。”現在經營著一家瓷磚銷售店的殷嘉利也是“泛海揚帆”的受益者。當年,她從中國民航大學畢業後,並沒有選擇讓人嚮往的空姐作為職業,而是隻身一人到廣東的一家瓷磚廠打工,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覺得瓷磚生意有市場前景,於是毅然辭職回鄉自主創業。通過申請,小殷獲得了“泛海揚帆”專案3萬元的資金支援,還免費參加了創業培訓。如今,小殷的瓷磚店生意越做越紅火。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大學畢業生來申請這個專案。”區就業局創業指導科科長孫偉說,下一步,我區將舉辦創業大賽、創業專案成果展、大學生創業交流座談會,在全區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良好氛圍。

  大學生回鄉創業可享受哪些資金補貼?

  根據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團市委、市人事局、諸暨農村合作銀行日前的聯合發文,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專案貸款貼息補助申請條件如下:年齡在40週歲以下***含40週歲***,遵紀守法、無不良信用記錄;畢業3年內創業、戶籍在諸暨市轄區內、大專以上學歷,歸國留學生戶籍、畢業年限不限;能積極開發和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專案;符合銀行貸款基本條件。

  據瞭解,回鄉大學生需填寫好《諸暨市回鄉大學生創業卡申請表》、《諸暨市回鄉大學生創業專案報告書》,交所在鎮鄉***街道***團委,由鎮鄉***街道***團委會同當地農村合作銀行基層支行進行資格審查、信用評估和專案評審,於5月10日前向專案評審委員會***辦公室設團市委***提出申請。市人才辦、團市委、市人事局、市科技局、農村合作銀行、青聯等將聯合組成評審委員會進行綜合評審,最終確定是否發放“諸暨市回鄉大學生創業卡”。

  獲取“創業卡”的回鄉大學生,可向所屬鎮鄉***街道***支行提出貸款申請,單體最高貸款額度不超過100萬元,並享受“貸款優先、服務優質、利率優惠”的“三優”政策***有效期為3年***。貸款利率上浮幅度不超過40%***一般貸款執行利率上浮幅度為60%***。市人才專項資金將對創業卡持有者在授信額度內的貸款金額的年利息給予50%的貼息,並在次年初兌現,貼息期限為1年。

  另外,超出創業卡貸款額度的合理資金需求,按一般貸款方式執行,可實行一次核定、分次發放的方法。貸款期限則根據持卡者的生產經營週期、綜合還款能力等因素確定。在創業卡持有者經營期間已出現風險或預見可能出現風險時,農村合作銀行有權採取資產保全並停止發放新的貸款、提前收回已發放的貸款等措施。“創業卡”每年評定一次,一年後根據其經營狀況、信用記錄等情況重新評定。

  大學生返鄉創業呼喚激勵政策

  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於缺乏技術能力,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使他們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追根溯源,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實現農村“智力外流”向“智力迴圈”轉變的有效途徑。如果部分大學生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不僅可以彌補本地經濟建設所短缺的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其創業行為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力量。

  最近一段時間,社會上對“大學畢業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的爭論比較多。媒體提到,很多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畢業後因為激烈的社會競爭無法找到期望的工作,反而與進城務工的父兄匯流,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混同,工資相差無幾。為什麼這些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最終只能成為“大學生農民工”?這一群體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來破解這個難題呢?

  很顯然,初中畢業或者未畢業剛出門打工的農民工是享受不到月薪3000元待遇的,那是給熟練技術工人開的價;同樣的道理,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於缺乏技術能力,更由於大學的培養結構還偏重學術型、遠離市場需要,導致農村生源大學生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追根溯源,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卻不能很好地與之對接,因此導致了目前一方面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另外一方面許多企業尋找不到合適的專業技術人員,出現了“用人荒”。

  如果在農村的教育體系中,就讓農村的孩子從小能夠得到一些技術上的培訓,能夠學習專業的技術,我想這些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再進一步學習到更專業的技術,其就業技能就會大大提高。畢業之後,鼓勵這些農村畢業的大學生到製造業領域就業,成為“製造業白領”,不僅可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還能夠扭轉我國製造業處於受制於訂單、處於產業鏈最低端的困境,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躍升,提高製造企業的利潤率。

  所以,我認為,要解決“大學生農民工”問題,必須要有新思維,大力培養為我國製造業服務的職業技術人才,扭轉目前人才培養扭曲的結構。

  我在歐洲訪問時,絲毫沒有感到工人與大學教授有多大的差別,他們的工資差距很小。一個卡車司機,年薪照樣可以拿到10萬歐元,收入絲毫不比大學裡的教授工資低。德國的小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學習各種技術類課程,小學畢業後,大家根據自己的不同興趣,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屬“智識教育”,主要是學習文化課程,之後進入到學術型大學深造;另外一類進入到技術型學校深造,屬“技術教育”,主要學習各種職業技術,之後主要進入高等技術型學院深造。這兩個軌道各自執行,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學技術的人絲毫沒有感到自己低人一等,進入學術型大學學習的人也沒有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德國的製造業發達,某種程度上與這一“雙元制”的人才培育體系有著很大關係。

  “大學生農民工”的出現,也與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太高,不願回到基層、回到農村有關係。但換一個角度想,現在的農村是否就為接受這些大學生回村創業提供了條件?目前“大學生農民工”不願返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政策激勵引導。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實現農村“智力外流”向“智力迴圈”轉變的有效途徑。我國每年有數百萬農村生源大學生,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寶庫。如果部分大學生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不僅可以彌補本地經濟建設所短缺的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其創業行為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力量,既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空間,也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此外,回鄉創業也利於緩解城市就業壓力、減輕農業土地壓力等。

  我國已富起來的村莊大都有一個見過世面的“返鄉創業”的領頭人。我曾對部分“超級村莊”的領頭人進行過調查,發現這些人都有如下特徵:年輕時一般都當過兵,或者打過工、做過生意,大都在外見過世面,擴大了眼界長了見識,也知道了外界需要什麼,當然還有可能積累了一定的人脈。然後他們回到家鄉,充分利用家鄉的人力物力財力,自己創業,最後成就了一番事業。大學生在外受到良好的教育,增長了見識,如果用好了,不但可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推動當地新農村建設。

  實際上我國的城市早就利用過返鄉創業者的力量,只不過他們是出國留學後又返鄉的創業者。近年來,我國建立了不少留學生回鄉創業園區,國家既給政策又給錢,專門設立了科技創業基金,專門資助那些有一定市場前景的技術,幫他們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些專案失敗的可能不少,但一百個成就一兩個,一個新興的大公司就會成長起來,過去的投資都可以得到回報。對這種“洋返鄉創業者”的政策和經費,現在也可以給予“大學生農民工”。

  目前大學生返鄉創業尚在起步階段,存在著不少難題,如國家層面針對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推力不足;地方政策存在“扶大忽小”,政策落實不到位;創業培訓體系尚未成形;創業後的孵化機制薄弱,等等。要促進大學生回鄉創業,需要各級政府通力合作,從資金支援、政策保障、財政優惠、公共服務、投資環境等各個方面,為回鄉創業建立全面的保障體系,並在國家層面設立大學生返鄉創業基金,充分發揮他們的價值和才華,引導他們長期留在農村,積極建設農村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