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姑夏秋露地栽培技術

  露地栽培在溫室外或無其他遮蓋物的土地上種植花木。下面Sara小編給大家分享了 的相關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品種的選擇

  慈姑露地栽培一般可在7月定植,長江中下游地區最遲可以在8月上旬前完成定植。栽培品種可以根據消費和生產習慣選擇優質、高產、抗病的品種,如紫金星、紫園、慈玉、蘇州黃等。

  2、 育苗

  為了促使慈姑早出芽,育苗前可先進行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將留種用的頂芽用蘆蓆或***圍好,上面覆蓋溼草,於燥時灑些溫水,保持在15℃以上和一定的溼度,經10-15天出芽後,再進行露地育苗。如栽植較晚,氣溫已達15℃以上時,可不經催芽而直接育苗。清明前、後插秧,以株、行距各8cm為宜。栽插深度要求頂芽第3節位入土2cm,以利生根,水深保持3cm左右,以利提高土溫,促進幼苗生長健壯。

  3、定植

  慈姑秧苗的定植要根據各地的氣候條件,在穀雨或立夏定植。與其它作物套種的,多在小滿前、後定植,定植前要準備好本田,整地要求鬆軟平坦。定植時拔起秧苗,摘除外圍葉片,僅留16-20cm葉柄,以免定植後遇風搖動,影響成活。栽植時將根部插入土中10cm左右,隨即將根部泥土填平。植株的行距因品種而異,一般生長期長、發棵大的株.行距為40cm見方,畝栽5000-6000株。

  4、水肥管理

  慈姑整個生育期要保持淺水層,嚴防乾旱。苗期要淺水勤灌,以提高土溫。栽植後約1個月,可排水擱田,使根深扎;高溫期間,夜間可灌水降溫,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莖時,可適當排水擱田,保持土壤乾乾溼溼,促使大量抽生匍匐莖。後期維持淺水,保持球莖膨大的需要。慈姑生長期,需肥量大。為了不斷滿足慈姑生長髮育對肥的要求,可在生長期間追肥2-3次。

  5、 耘耥除草

  慈姑栽植1個月至開始形成球莖止,需經常進行耘耥、除草。後期去老葉,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最後1次除草、剝葉時,可結合進行培土,以保護根系和匍匐莖。

  6、捺葉

  在耘田時,結合捺葉,將枯黃的葉腳踩入泥中;同時進行剝葉,在球莖膨大期間,每株僅留7-8片葉,將外葉和老葉剝去,改善行間通風透光條件,減少病蟲危害。待新葉抽出2-3片時,還要向根際培土,以利球莖生長。慈姑在生長前期結合耘田除草進行捺葉,即捺除植株外圍的黃葉,只留當中綠葉5-8片,慈姑一般從小暑開始捺葉,每隔20天捺葉1次,共捺3-4次,直到白露為止。白露以後,慈姑大量抽生匍匐莖,進入結球階段,這時應保護綠葉面積和地下根系,以加強養分的製造和吸收。

  5、採收

  採收時間因地區不同而異。山東一帶自秋季初霜後***莖葉枯黃時***到第2年球莖發芽前,即11月至翌年3月,可隨時採收,在霜降到大雪期間採收較多,在地上部莖葉剛枯黃時採收產量較低,一般延遲採收產量高。這是因為莖葉剛枯黃時,短縮莖中的養分仍可繼續向球莖輸送,使球莖繼續膨大,從而增加產量。所以,在10月底到11月初排去田水,並割去慈姑葉片,留茬15cm左右。割葉後每隔2m開溝,溝深30cm左右,畦面晒乾並整細,套種越冬青菜,既可增加慈姑產量,又可在1-2月蔬菜淡季供應上市,提高經濟效益。

  6、 病蟲害防治

  慈姑的病害主要有慈姑黑粉病、慈姑葉斑病;蟲害主要有蚜蟲和鑽心蟲***慈姑髓蟲***。收穫後徹底清除病蟲殘體;選用無病蟲球莖的頂芽作種;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光和水肥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在病蟲害發生初期,慈姑黑粉病用25%粉鏽寧1 000倍液、25%多菌靈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800倍液交替防治,每隔5~ 7 d噴1次,連續噴2~3次;葉斑病用5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800~1 000倍液交替防治;蚜蟲和鑽心蟲可分別用40%樂果乳劑1 500倍液或10%吡蟲啉粉劑2 000~3 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2 000~2 500倍液防治。

  貯藏慈姑的方法:水控堆藏法

  水控堆藏法是指在倉庫、營業棚等處,利用流水帶走慈姑呼吸所產生的熱量,並保持較高溼度的堆藏慈姑的一種方法。慈姑每堆放500公斤左右時,中間應放一通風筒,然後蓋上***或蒲包並澆水溼潤。一般每隔4~5天澆一次水。遮蓋的***或蒲包應經常更換,以錫滋生黴菌而引起慈姑腐爛。氣溫在15℃左右時要多澆些水,以利慈姑的熱量及時散發;氣溫在10℃以下時,應拿掉溼***,換上幹***,以免慈姑受凍。為便於澆水和防止積水,水控堆藏的場地要求既能就近取水,又有陰溝能排水流暢。也可利用缸、磚坑等作容器,水控貯藏慈姑。其操作和管理方法與水控堆藏要求相似,但容器底部要開有出水洞以利排水。水控貯藏慈姑時,要注意保持慈姑堆內穩定的高溼度,既要避免積水,又要防失水或忽幹忽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