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青有哪些活動

  踏青,又叫探春、踏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遊覽。那麼你知道嗎?下面,小編來為你介紹踏青的活動和內涵寓意。

  

  盪鞦韆

  古代,清明節有盪鞦韆的習俗。鞦韆,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盪鞦韆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遊戲。風箏,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春秋時期,有位公輸般,即神話中的“魯班”,會做木鳶,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時期,樑正武帝在臺城被侯景叛軍圍困,大臣羊侃曾用風箏繫上詔書,招來援軍救駕。風箏最初的作用只是軍事上傳遞訊息的工具,以後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玩具。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視蹴鞠運動,並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遇到比賽時都親臨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踏青的風俗內涵寓意

  清明節將至,正是遊春踏青的好時節。關於清明節踏青之說,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裡,此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論語》中的儒家理想到杜牧、陸游的詩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民生活畫。古代詩詞典籍中處處皆有踏青這種休閒活動的展示。

  清明節踏青,最早的源頭應是古之遊春習俗。《論語·先進》中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談論志向的一段對話。當孔子問到曾皙的志向時,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幾乎情不自禁地喟嘆說:“吾於點也。”

  孔子的話,說明遠在春秋時期,上古之民早就有季春三月野寓踏青的願望和習俗。這種踏春的生活娛樂是作為儒家作為人生理想境界的“美樂”精神內在相聯的。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人們在“樂以行仁”的自覺努力中實現的一種特定存在狀態,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審美又超越審美,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的選擇。

  在《詩經》中,就有青年男女春日出游水濱的例證。譬如《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便是講述鄭國男女出遊相愛的故事。

  後來的清明踏青,應該說是發源於上古而又繼承古上巳節祓禊遺風的結果。上巳節,作為傳統節日,晚於作為節氣的清明,它的前身是寒食節。春秋時期,相傳晉國的臣子介子推跟隨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曾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充飢。重耳回國後,介子推卻逃到綿山裡。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被活活燒死。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全國禁火,只能吃冷食,紀念介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