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大學生堅持創業故事

  創業不僅有助於提高社會生產率,提供充分的就業機會,還對新理論觀點的形成和建立起著決定性作用,在這個創業社會裡,有很多大學生選擇創業尋找成功的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些關於現代大學生堅持創業故事,希望能夠引起您的共鳴。

  一

  農村女大學生賣房回鄉養羊 產值200餘萬

  清晨的金龍村瀰漫著淡淡的霧氣,寂靜悠遠。一個山坳裡不時傳來幾聲羊叫,有個女子在忙著打掃羊圈。

  女子名叫張緒梅,一年前,賣掉收入穩定的火鍋館和兩套商品房,當起了羊倌。

  朋友勸她,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還站穩了腳跟,何必再回到農村“遭罪”。而她卻回答,她從來沒後悔過。如果讓她在選擇一次,她依然會回鄉當羊倌。

  跳出“農門”

  她考出山村,年收入達10萬元

  張緒梅是金龍鎮金龍村人,33歲的她在鄉親眼中,是個傳奇女子。

  90年代,張緒梅憑藉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德陽警校,成為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1999年,從警校畢業的她,先後幹過房屋銷售、汽車銷售。由於工作踏實努力,自己又能說會道,在銷售行業,張緒梅乾得如日中天,年收入達到10萬元,一度成為村裡人的驕傲與榜樣。

  “打工總比不上自己創業,我想搞養殖業。”就在村裡人羨慕她找了好職業、有好收入的時候,張緒梅又有了自己的想法。

  她說,在外打工的日子過得輕鬆,但心裡卻一直放不下創業的夢想。沒過多久,張緒梅在一片驚訝的目光中,果斷辭掉了高收入的職業。

  創業究竟幹什麼?回鄉搞養殖,是張緒梅的第一想法。就在這個想法剛冒出來不久,朋友打來電話邀約她到主城一同開火鍋店。

  “當時養殖沒得資金、沒得技術,也就沒有堅持。”想到搞養殖業一沒資金二沒技術,張緒梅想想就放棄了,注意力也很快就被火鍋館吸引了。

  融入城市

  火鍋店生意好,她還買了兩套房

  張緒梅的火鍋館開在江北,通過和朋友一起精心的打理,生意出乎意料地好,年收入上百萬。

  火鍋館的成功,讓張緒梅在城市站穩了腳跟。當年,她便先後在永川購買了兩套商品房。她的成功也讓鄉親們對她更加刮目相看。

  “爸爸說,我是農村裡出來的女孩,有了能力就該想著讓鄉親們也過上好日子,我該為他們做點什麼。”就在大夥兒以為張緒梅會這樣平平穩穩走下去時,她卻因父親的一席話,再度做了個讓大夥兒驚訝的決定—賣掉火鍋館回鄉養羊。

  張緒梅的決定不僅讓鄉親們大吃一驚,也讓城區的朋友感到很詫異。

  大夥兒紛紛勸她,好不容易“跳出了農門”,還站穩了腳跟,何必再回到農村“遭罪”。但張緒梅一一拒絕了,一門心思準備養羊。

  “羊的市場行情很好,但對於如何養,我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決定養羊,是張緒梅經過精心考察後選擇的專案。但從餐飲轉行到養殖,讓完全不懂養殖的張緒梅還是不習慣。

  2013年2月,為了做好前期準備,她賣掉火鍋館,一門心思研究起來。

  重返農村

  賣火鍋店賣房,她投入百萬買種羊

  承包土地、請工人、建圈舍……前期的建設投入花光了張緒梅多年的積蓄。可圈舍還沒建成,種羊還沒買。資金,成了擺在眼前最大的難題。怎麼辦?

  看著動工到一半的工地,張緒梅咬牙將城裡的兩套商品房賣掉,作為啟動資金購買了100頭種羊。為了節約資金,她自己當起了廠房建設的包工頭;為了擁有成熟的技術,她同養殖技術人員吃住在廠裡。前後投資200多萬後,羊舍終於大功告成,事業逐步走上正軌。

  “老闆,羊子死了,死了好多!”半年前,張緒梅看著走上正軌的養殖場剛鬆了口氣,卻被工人帶來的訊息驚得愣住了。原來,由於技術不過關,種羊和初生的小羊生病,損失了20餘頭。

  看著一天前還活蹦亂跳的羊,這一刻卻毫無生機地躺在圈舍裡,張緒梅忍不住紅了眼眶。家人含淚埋掉羊後,打起了退堂鼓,擔心投入的200萬打水漂,紛紛勸她趁早收手。

  但張緒梅並不願意半路退出,一邊請教專家,一邊自己買書回來學習養殖技術。白天放羊、給水、掃欄、觀察、喂藥,晚上就看書學知識、技術,日子充實而忙碌。

  經過不斷的學習、實踐,張緒梅的羊群也在不斷壯大,現在她的冠王牧業佔地達30餘畝,羊舍1600㎡,產值200餘萬元。

  “我的目標是將養殖規模擴大到8000頭。”如今,張緒梅正忙著另一輪的羊舍修建,她準備再建4個羊舍,將養殖規模達到8千頭,爭取帶動周邊更多鄉親致富。

  二

  大學生創業成功故事分享:刷馬桶“刷”出千萬富翁

  大學生種西瓜 一年獲利60萬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張勇,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他是最有發言權。他種植西瓜來創業,第一年就獲利60萬,大學生村官段紅玲在縣政府的幫助下養生態雞,帶領鄉親共同致富。端午佳節,金堂縣趙家鎮三烈村的“一村一大”張勇卻沒有時間享受假日時光――作為大學生成功創業的典型,周邊前來參觀、取經的領導和大學生們絡繹不絕。

  “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正如張勇所說,自從今年4月成都市2010年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會在金堂召開後,該縣大學生創業基地已經接待了不下10批參觀者――2009年該縣人事局圍繞促進就業創業,在全市第一個成立了大學生創業之鄉,併為返鄉大學生建立了創業專項基金,全縣大學生創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還帶動了該縣現代農業發展和廣大農民增收,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目前成都市已將金堂縣作為全市大學生創業的典型,以供全市借鑑。

  “沒想到僅僅一年多,我們的基地能發展得這麼順利!如果不是政府的鼓勵,也許現在還沒有動起來!”來到張勇的西瓜基地,一個接一個的大棚排列得整整齊齊,瓜藤上滾圓的西瓜已經所剩無幾了。“我們的基地全部採用高科技大棚和膜下滴灌等技術,品種也是市場最新、最缺的,所以一上市就供不應求。”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張勇告訴記者,其實幾年前,他和另外幾名大學生就有了創業的念頭,可想了很久卻一直沒“下手”,因為成本太高,自己又沒真正做過,直到2008年,該縣在全省率先設立了“大學生創業基金”,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安排100萬元,專款用於大學生創業扶持,這才使他們下定了決心。

  2008年10月,張勇通過“專案申報綠色通道”向縣人事局遞交了報告,申請大學生創業基金。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10天后,張勇不但順利拿到了15萬元的三年期無息創業基金,成為“大學生創業基金”扶持的第一人,還得到了一份專家稽核組的意見――專案具有可操作性,市場前景廣闊。“15萬元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但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援,連政府都相信我們能賺錢,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幹呢?”

  除了資金支援,對於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一窮二白”的創業經驗也是巨大的瓶頸,於是從2008年開始,該縣人事、勞動部門先後組織了張勇等數批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參加了SIYB創業培訓,到成熟的創業基地“取經”學習,同時還派出專家組指導。2009年,總投資75萬元的西瓜種植基地開始育苗,三位大學生的創業夢想,也開始在這塊200畝的土地上播種發芽。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當年5月,第一批西瓜上市;待全年3批西瓜全部銷售完畢,共實現利潤60萬元左右。

  養生態雞 紮根山村帶富鄉親

  與張勇不同,同是“一村一大”的段紅玲卻是因為自己的“村官”經歷才走上創業道路的。2007年11月,畢業於自貢高等專科學校的段紅玲當選為金堂縣三溪鎮三河社群主任。從城鎮到農村,從學生到“村官”,巨大的經濟落差令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段紅玲發現,思想的束縛、曾經的失敗和資金的困擾讓鄉親們對創業普遍存在著害怕失敗的心理。“既然選擇了‘村官’,我就要帶領村民們發展經濟,共同創業!”

  創業,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2009年上半年,通過充分的市場調查,段紅玲將投入成本少、飼養週期短、經濟效益高、市場風險小、技術簡單易學的生態雞養殖作為自己的創業專案。但資金成了創業最大的困難。就在這時,縣人事局幾次與縣農投公司領導前來指導、幫助她一同選址、規劃,並得到了創業初期的第一筆5萬元創業基金。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緊接著,投資40餘萬元的2個生態雞養殖場辦起來了,養殖場面積達200多畝,2009年,養殖場共出欄生態雞3.8萬隻,產值250萬元,實現利潤30萬元。

  創業之路已獲得了初步成功,段紅玲卻不滿足。“影響一批人,帶動一班人,致富一村人”,這是她給自己制訂的更高目標。黑風寺2組的陳大爺家裡有五六畝臍橙果園,看到段紅玲的基地賺錢了,也試著從基地“領養”了50只雞,結果第一次就賺了幾千元,這讓段紅玲靈機一動:三溪鎮是全國有名的臍橙之鄉,家家戶戶都有成熟的果園,加之近年來三溪農家旅遊正在飛速發展,何不將林下養殖的模式推廣到千家萬戶呢?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在縣人事局的幫助下,一個更巨集偉的規劃應運而生:今後在村上成立養殖合作社,她的基地只提供雞苗、技術,負責銷售,農戶們則是具體的養殖單元,目前這個模式已經開始啟動,預計今年全村將出欄果園生態雞2萬隻左右,帶動平均每戶增收2000多元。

  餐桌上“點江山”

  在當初毛衫廠密集的青浦區長大,父母也經營著其中一家,陸平一耳濡目染著民營服裝企業的得失成敗。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儘管還是小學生的年紀,他就已經老成地在餐桌上“指點江山”,給父母提意見、出主意。當然,對大人們來說,他的話從來都只停留在餐桌上而已。可陸平一的創業之夢卻早早萌芽。

  儘管家境優裕,陸平一卻始終保持著獨立的性格,“我不想靠家裡,全憑自己本事才是真本事。”從小到大他都是學校裡頂尖的好學生,高考那年,他終於有機會選擇自己心儀的商科專業,卻不料馬失前蹄,誤打誤撞進了數學系。雖說勉強,可按照陸平一的性格,這次失利帶給他更多的是動力。四年大學時光,他只有一個學期沒有拿到獎學金。

  “本科念不成商科,就打算畢業後出國留學。”沒想到,天意再次弄人。“大四那年正值9·11事件,美國去不成了。全國名校學生又集中申請加拿大學校,我勝算渺茫。想轉向澳洲,誰知澳幣匯率瘋漲。”出國路斷了。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陸平一留在了上海一家軟體開發公司上班。與此同時,他還和過去一樣,幫忙家裡的服裝生意。“爸媽常常叫我上網找一些國外的毛衣款式做樣板,時間長了,我對他們的需求瞭如指掌,而從客戶的反饋中也開始知道他們需要些什麼。”

  或許此前的機緣巧合就是為了促成一個機會,陸平一突發奇想,“既然家裡的服裝廠需要一個後臺蒐集樣本資料,其他的廠家一定也是如此!”他很快意識到,這會是一樁好生意。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上班不過幾個月的陸平一揣著3000元積蓄買了3臺“二手淘汰伺服器”,親手整修,又用低價辦妥了託管事宜。加班到凌晨一點回到家,再埋頭兩個小時倒騰網站,早晨七點又要出門。雖然辛苦,可自小樹立的創業夢想好像在手中漸漸成形。他挺了過來。

  大學生刷一個馬桶“刷出”千萬

  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張松江應該算是典範。大學生創業做什麼好有不少,但是真正給我觸動最深的,就他了,很值得我們大學生學習。10年前,20歲出頭的北京男孩張松江從大學畢業,他的同學有的進了外企,有的進了機關,可是他卻令人不解地幹起了刷馬桶這樣的工作;10年後,而立之年的他憑著經營智慧獨創管家服務,在家政行業闖出一片廣闊的天地,在全國擁有近百家連鎖店,成為刷馬桶起家的千萬富豪。

  創業伊始先栽跟頭

  談起創業之初的經歷,張松江感慨當時可稱狼狽萬狀,從家政服務起步的創業之路竟然開始於一次受騙上當的經歷。當時剛從聯大畢業的張松江發覺自己的一紙大專文憑根本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他與其他3個朋友商量,決定一起創業。他們在報紙上看到了一個美國品牌保潔公司招加盟商的廣告,在對方專業的講解後,他們相信了保潔市場利潤空間無與倫比。於是,4個人立即湊了3.9萬元加盟金,交給了那家公司,隨後接受了為期兩天的保潔清洗培訓。

  幾個小夥子創業熱情高漲,租了一間10多平方米的破舊辦公室,招聘了7名員工準備大幹一場。可是等他們跑去談生意時,卻到處吃閉門羹,整整兩個月他們沒有做成一筆生意。碰壁次數多了,張松江漸漸明白了保潔行業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原來做培訓的時候,那家美國品牌公司告訴他們,做保潔清洗,市場的價格絕不低於每平方米10元錢。但在現實中,市場行情是每平方米1元錢。不僅如此,如果沒有人脈關係,就算憑1元錢的價錢你也休想拿下一個僅有微薄利潤的保潔工程。感覺受騙上當的幾名學生想找加盟的公司討個說法,誰知道那根本就是一個皮包公司,早已經人去樓空。

  艱難的處境讓張松江的幾位合夥人打了退堂鼓,但是張松江堅持看好保潔行業的前景,他不停地思考,怎樣才能獨闢蹊徑把生意做活,他想到了北京有很多高檔小區,需要更高標準的室內保潔服務,這方面的市場似乎還無人佔領,但這時是他們已經沒錢了,同伴決定退出。當時,張松江鬱悶到極點,最後,還是父親拿出10萬元錢支援他繼續把事業做下去。

  敢喝自己刷過的馬桶水

  當時北京的戶內保潔也有人做,但是服務沒有特點,更無標準。張松江認為,像SOHO現代城這樣的高檔社群,肯定需要一種更高檔次的服務。麥當勞、肯德基走遍全球,憑的不就是一個嚴格的操作規程與標準嘛!對於保潔來說,這個標準應該是對臥室、衛生間、廚房等不同性質房屋進行分類,然後確定不同的服務標準。他用了十多天的時間完善自己的方案,寫好計劃書,然後鼓起勇氣去找SOHO現代城物業公司的經理,物業經理最終被眼前的年輕人打動了,把小區的保潔工作包給了他,張松江在SOHO現代城的地下室租了一間屋子開始了二次創業。

  回憶那段日子,張松江稱非常艱苦,沒有椅子辦公就坐在地上,每天吃2.8元一份的盒飯,更糟糕的是他那一套精心計劃的關於保潔的標準化服務竟然得不到員工的認可,因為他太年輕了,他手下的員工很多人孩子都比他大,根本不拿他的理論當回事,還是按照原來的習慣做。最後,張松江決定以身作則,他按照自己制定的刷馬桶的標準一絲不苟完成後,對大家說,他敢喝自己刷過的馬桶裡的水,大家一看果然非常乾淨,對這位年輕的老闆才心服口服。

  張松江非常自豪他第一個創立家政服務業標準化的品牌運作模式。這一模式首先表現在服務的標準化上,他要求員工整理臥室必須在半個小時內完成;清潔衛生間必須在45分鐘之內完成,其中馬桶12分鐘、手盆10分鐘、浴盆10分鐘等,這些都是以每平方釐米為標準來檢查的。張松江要求員工進入客戶家中,自帶全套清潔劑、行動式吸塵器、消毒後塑封的防止掉毛木漿毛巾,這些裝置的費用,全部包含在每小時15元的收費裡。這些標準最終使他和傳統的家政服務方式區別開來。

  為小區客戶做好管家

  建立起標準化的家政服務模式之後,張松江的家政公司很快在SOHO現代城樹立了口碑,第一個月就賺到了3萬元錢,創業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局,但是張松江並不滿足,他腦海中構想的新型家政服務應該還有更廣闊的內容。一位在酒店做高階主管的客戶提醒他,在國外社群,有一種管家服務非常流行,可以為小區內顧客提供各種需求,這讓張松江茅塞頓開。

  張松江進行詳細地瞭解和調查後發現,傳統家政公司所提供的單一保姆服務存在著不可克服的巨大缺陷,住家保姆工作效率低下,請來的保姆通常要花半年左右的時間才會使用各種家用電器等,不方便的同時,危險性與損壞物品的機率也很高,還會與主人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而且,一般的家政公司僅僅相當於一箇中介,掙的是中介費,怎麼可能把服務做到符合客戶需求呢?

  張松江發現,經常會有小區住戶打來電話,除了要求保潔服務,還有請人做飯、看護、購物等要求,張松江當即抽調擅長這些工作的員工上門進行服務,並對他們進行專門培訓,強化他們的技能,那些傳統住家保姆忙碌一天的工作,他的員工在2至3個小時內即可完成。

  根據客戶的要求,張松江的家政公司還不斷新增新專案,例如干洗衣物、皮革保養、換桶裝水和插花,甚至預定機票等等,遠遠超出了傳統家政服務的範疇,不但令客戶滿意,還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現在給客戶提供了乾洗服務,員工從客戶家裡拿幾件需要乾洗的衣服,我們交給簽約的乾洗廠乾洗,按照合約,我們分得收益的55%,刨去每件衣服分給員工的1塊錢,10塊錢乾洗費可以賺到將近5塊錢,這幾乎是沒有成本的。張松江介紹到,在客戶拿著衣物走出家門,選擇乾洗店之前,生意實際上已經被他們提前拿走了。

  這種以前無人嘗試的新型家政服務取得了驚人的成效,在SOHO現代城這個1000多戶的社群,不到一年的時間,570人先後辦理了服務卡,成為忠實客戶,服務收入超過170萬元。張松江正式把自己的家政公司註冊了小管家的品牌商標。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