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繆爾貝克特的簡介

  塞繆爾·貝克特,20世紀愛爾蘭、法國作家,因“以一種新的小說與戲劇的形式,以崇高的藝術表現人類的苦惱”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塞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法國作家。出生於愛爾 蘭首都都柏 林的一個 猶太家庭,父親是測量員,母親是虔誠的教徒。1927年畢業於都柏林的 三一學院,獲法文和義大利文碩士學位。1928年到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 巴黎大學任教,結識了愛爾蘭小說家詹姆斯·喬尹斯。精通數國語言的貝克特被分派作失明的喬伊斯的助手,負責整理《芬內根的覺醒》手稿。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學院教法語,同時研究法國哲學家 笛卡兒,獲哲學碩士學位。1932年漫遊歐洲,1938年定居巴黎。 德國佔領法國期間,他曾因參加抵抗運動,受 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隱居鄉下當農業工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曾短朗回愛爾蘭為紅十字會工作,不久返回 巴黎,成為職業作家。

  塞繆爾貝克特的作品特色

  貝克特的世界觀的焦點在於兩種不同的悲觀,一種是輕易的、不在乎思索一切的悲觀;另一種是在無法避免的悲慘境遇中,痛苦地面對現實而產生的悲觀。前者的悲觀由於認為一切事物皆沒有價值,因此有其極限;而後者則試圖從相反的觀點去解釋,認為既然沒有價值可言,也就談不上再降低其價值。我們曾目睹了前所未有的人的墮落,如果我們否定了一切價值,墮落的證明就不存在了;但如果我們認識到人的墮落會加深我們的痛苦,則我們更能瞭解人的真正價值。這就是內在的淨化及來自貝克特的黑色悲觀主義的生命力量。而且,這種悲觀主義以其博大豐富的同情,擁抱了對全人類的愛。因為這種達到痛苦頂峰的絕望已達到變化的極限,從而深知如果沒有了同情,所有的境界都將消失。貝克特的作品發自近乎絕滅的心境,似乎已承擔了全人類的不幸。而他悽如輓歌的語調中,浸滿著對受苦者的救贖和遇難靈魂的安慰。 在《等待戈多》和《啊,美好的日子》這兩部堪稱 《聖經》註釋的傑作中,貝克特的上述思想表現得更為明顯。在《等待戈多》中有這樣的話:“你是那將要降臨的,還是我們要再等待的另一個呢?”劇中兩個流浪漢必須忍受的境遇,是以野蠻的方式殘忍地生存。在這部比較富有人性的劇本中,貝克特向我們說明了,沒有什麼法律比造物本身更為殘忍。而人在創造中惟一的位置,僅僅是出自他故意惡意地將其他法律加之於其上的這一事實。但如果我們設想有個神,有一個創造了人類所能忍受的無盡痛苦的神,那麼,正如劇中兩個流浪漢一樣,我們與他將何地何時、怎樣相見呢?對這個問題,貝克特用劇本的名字做了回答。到劇終時我們仍然不知道戈多是什麼人,就像我們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後一幕仍不會知道命運一樣。在大幕徐徐落下的時候,我們深切體會到一切殘酷的力量,但我們也明白了這一點:無論經過怎樣的痛苦與折磨,有一種東西是永遠磨滅不了的,那就是希望。《等待戈多》清晰地描繪了人類面對永遠的、不可預料的等待,所作的形而上的抉擇。

  塞繆爾貝克特的創作生涯

  貝克特在創 作上深受 喬伊斯、普魯斯特和 卡夫卡的影響,主要作品詩作《婊於鏡》***1930***;評論集《普魯斯特》***1931***;短篇小說集《貝拉誇的一生》***1934***和《第一次愛情》***1974***;中篇四部曲《初戀》、《被逐者》、《結局》、《鎮靜劑》***1946***;長篇小說《莫菲》***1938***、《瓦特》***1942***、三部曲《馬洛伊》、《馬洛伊之死》、《無名的人》***1951—1953***及《如此情況》***1961***、《惡語來自偏見》***1982***等。這些小說以驚人的詼諧和幽默表現了人生的荒誕、無意義和難以捉摸,其中的《馬洛伊》三部曲最受評論界重視,被稱為20世紀的傑作。

  貝克特一生的創作經歷,以1952年話劇《等待戈多》的上演為標誌而被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創作小說,而後期則主要寫劇本。儘管如此,貝克特的文學風格卻始終沒有很大變化,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遠離現實主義傳統的道路。 小說:語言與結構實驗

  早年的貝克特深受意識流文學的影響。他對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惡痛絕。他曾指責當時的讀者只願意“不費勁地”閱讀“形式與內容嚴格分離”的作品,而不願意接受像喬伊斯小說那種“直接表述的”作品。1937年,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對我來說,用標準的英語寫作已經變得很困難,甚至無意義了。語法與形式!它們在我看來像維多利亞時代的浴衣和紳士風度一樣落後。”,並聲稱:“為了美的緣故,向詞語發起進攻。”

  因此,在貝克特早期的小說創作中,他絕少涉及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具體的社會問題,而是致力於揭示人類生存的困惑、焦慮、孤獨以及現代社會中人們喪失自主意識後的悲哀。他喜歡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來負載哲學思想。他的小說沒有連貫的情節和動人的故事,其晦澀程度和當時勃興的意識流小說並無差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