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詒讓的生平簡介

  孫詒讓在經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以及地方獻的整理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章太炎讚譽他為"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說他是"啟後承前一巨儒"。他又是近代新教育的開創者之一,在理論和實踐上成就卓著,是清末著名的教育家。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孫詒讓出生於浙江溫州,是地地道道的溫州瑞安人。孫詒讓的父親在道光三十年成進士,得以進入翰林,後來做了二十年的官。所以孫詒讓也算是出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受到很好的文化薰陶。孫詒讓跟隨父親讀《周禮》、覽《漢魏叢書》、學詩法、識文義。雖然孫詒讓生平是在中國動盪不安、外強入侵的大背景下,但是,這些絲毫沒有影響到孫詒讓鑽在書本里自娛自樂。

  雖然外面是兵荒馬亂,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英法聯軍的侵華戰爭,但是這些都無法影響到徜徉在古書典籍中的孫詒讓。毋庸說,是書本使得孫詒讓生平如此平靜祥和。在同治六年,孫詒讓中舉人,然而在接下來的五應會試裡,孫詒讓卻沒有中榜。在刑部擔任主事一職不久,孫詒讓就棄官學文,從此在學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由孫詒讓編寫的《周禮正義》、《墨子間詁》等典籍著作成為後人研究《周禮》和墨子的重要文獻參考依據。也因此,孫詒讓被稱為“晚清經學後殿”。

  孫詒讓的教育思想

  孫詒讓主張普及教育。在他擬定的《溫處學務分處暫定學堂管理法》中提出:"國民之智愚賢否,關國家強弱盛衰。初等小學本應隨地廣設,使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童"。而普及教育又應從官吏開始。他提出"欲求全國無不受教育之民,必先求無不受教育之官吏"。***《學務本義》***他提議清政府明文規定,十年之外,非京師大學堂畢業者,不得為知府;非各省中學以上畢業者,不得為州縣。十年之內,因京師大學堂和各省中學名額有限,一時不能滿足這一要求,可採取變通辦法,即開設"吏治簡易學堂",通過短期進修方式,讓官吏接受新式教育。

  孫詒讓還重視師範教育,注重師資隊伍建設。他認為"推廣學堂而不先設師範,猶之無耜而耕,安期收穫"。"西國教員多為師範出身,故胸有成竹"。孫詒讓認為"學校教育之良否,由於教員人格之若何,蓋教員一舉一動,一言一語印於兒童腦中,其感化有永不能滅者"。因此,他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具體地要求。首先,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二是教師要有豐富的科技文化知識。第三,教師還要掌握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第四,教師要有科研能力。第五,教師要有健康的身體。

  孫詒讓以他教育活動的卓越貢獻和教育思想的獨特見解,贏得清末教育界的一致推崇,在近代教育史上亦佔有重要的地位。

  孫詒讓著作有哪些

  在孫詒讓著作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莫過於《周禮正義》。傾盡畢生心血編寫的《周禮正義》,不僅是孫詒讓本人引以為傲的作品,也成為了清代眾多經書疏解中,最為傑出的著作。流傳至今的《周禮》又名《周官》,是記錄我國古代官職制度管理的一本書。孫詒讓認為《周禮》是周公致公平之書,乃先王政教所自出,集周代法制的薈萃精華於一體。由此可見,《周禮》在孫詒讓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正是對《周禮》足夠重視,孫詒讓才下定決心要對《周禮》加以註解,使眾人都能輕鬆地讀懂書中之道。

  正是基於如此的一腔熱血,孫詒讓著作——《周禮正義》才最終走進眾人的視線。不過,《周禮正義》的撰寫工作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輕易完成的。雖然自秦漢以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對《周禮》加以註解,但是那些註疏要麼過於深奧,要麼過於疏略,都不能完美地體現出《周禮》的內涵所在。而孫詒讓著作之《周禮正義》於1873年撰述,1899年完稿,共八十六卷,集前人《周禮》研究之大成,完美地闡解了《周禮》的宗旨和要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