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鹽怎麼樣形成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的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鹽,但是對於鹽的形成原因可能就不太清楚了。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鹽的形成原因相關知識。

  形成地球上的鹽的原因

  海水是鹽的“故鄉”,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其中百分之90左右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另外還含有氯化鎂、硫酸鎂、碳酸鎂及含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氯化鎂是點豆腐用的滷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因此,含鹽類比重很大的海水喝起來就又鹹又苦了。

  如果把海水中的鹽全部提取出來平鋪在陸地上,陸地的高度可以增加153米;假如把世界海洋的水都蒸發幹了,海底就會積上60米厚的鹽層。

  海水裡這麼多的鹽是從哪兒來的呢?科學家們把海水和河水加以比較,研究了雨後的土壤和碎石,得知海水中的鹽是由陸地上的江河通過流水帶來的。當雨水降到地面,便向低處彙集,形成小河,流入江河,一部分水穿過各種地層滲入地下,然後又在其他地段冒出來,最後都流進大海。水在流動過程中,經過各種土壤和岩層,使其分解產生各種鹽類物質,這些物質隨水被帶進大海。海水經過不斷蒸發,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而海洋的形成經過了幾十億年,海水中含有這麼多的鹽也就不奇怪了。

  海水中的鹽類,來自於陸地的岩石和土壤,在46億年前,地球剛剛誕生,此時的海水卻是淡的,但是在岩石和土壤中卻含有著大量的鹽分。後來因為地殼經過了強烈的運動,火山噴發,形成了大量的水蒸氣,於是就不斷下雨。鹽在水裡會溶解,溶解在水裡的鹽被雨水沖刷到了河裡,然後跟著河水慢慢地流入海里。這樣,海水就變得有異味了。據科學家估算,每年經過江河流到大海里的鹽就高達19億多噸。

  那河水為什麼不是鹹的呢,那是因為河水相對於大海一直都在運動著,並且,在河水中的鹽含量並不多。而河水在流入海里後,並無法像可以進入海洋那樣通過別的途徑稀釋鹽量,在經過陽光的照射,使得海水不斷蒸發,使得海水的鹽含量越來越多。

  鹽的成分

  市面上銷售的鹽通常有粗鹽、精鹽、晶體鹽和食用鹽等。食用鹽通常由岩鹽和海鹽製成,一般新增有碘。平均每100克精鹽中,含鈉39311毫克、鎂2毫克。岩鹽得自於地質變遷時期的自然礦產中,除了鈉和氯化物,幾乎不含別的礦物質。海鹽通常來自鹽鹼灘,海鹽含有微量礦物質,如鈣、鎂、鉀、溴化物和其他各種微量元素。

  古人與鹽的故事

  人類最早何時開始食用鹽,迄今尚無史籍記載或考古資料可以確切說明。但是,可以想見,如同火的使用一樣,鹽的發現和食用,同樣經歷了極其漫長的歲月。當古代先民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矇昧時代,尚不知何為鹹味,亦不知鹽為何物。後世人們在祭祀用的肉湯中不加鹽,即所謂“大羹不致”,以表示對古禮的遵循。

  司馬遷在《史記·樂書》中對這種古禮也作了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典籍的這些記載,都可視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鹽、不識鹽的佐證。因而可以推論,古代先民確實曾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漫長的歷史時期。

  人類飲食文化正是從品嚐萬物開始的,大自然賜與人類的萬物中,哪些能食用,哪些不能食用,都是通過人的親口品嚐的積累,才獲得食用經驗的。中國古代神話就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想這不會是古人毫無根據的編造。正是古代先民無數次地大膽品嚐,才構築起了人類飲食文化進步的階梯。古代先民經過無數次隨機性地品嚐海水、鹹湖水、鹽巖、鹽土等,嚐到了鹹味的香美,並將自然生成的鹽新增到食物中去,發現有些食物帶有鹹味比本味要香,經過嘗試以後,就逐漸用鹽作調味品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不再滿足於僅僅依靠大自然的恩賜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鹽,開始摸索從海水、鹽湖水、鹽巖、鹽土中製取。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的記載是關於海鹽製作的記載。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制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

  歷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但可以說,這位諸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海水煮鹽智慧的化身。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的創始人。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對於鹽的成因也早有探索,並有先識之見,認為鹽的生成與水氣有很大關係:“水曰潤下,潤下作鹹”。這是對湖鹽生成長期觀察得出的結論。

  湖鹽又稱“池鹽”,內陸的鹽湖***池***,由於受乾燥氣候影響,能夠自然生成結晶體狀的鹽。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東鹽池***亦稱“解池”,今山西省運城縣南、中條山北麓一帶***,就是藉助風和太陽的蒸發作用,自然生成食鹽,歷史上稱為“解鹽”、“潞鹽”或“河東鹽”。關於“解池”的最早記載見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句。據晉人郭璞釋雲:鹽販之澤,“即鹽池也”。

  現在我國青海省境內的察爾汗鹽湖、茶卡鹽湖即盛產這種池鹽,其中察爾汗鹽湖面積達1600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鹽湖。池鹽具有自然結晶的特點,晉人王廙著《洛都賦》雲:“河東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說池鹽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處黃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見,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古代先民,會很早就接觸到這種天然池鹽。***摘錄自<中國鹽業起源與早期鹽政管理 > 作者:蔣大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