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需要學會皮格馬利翁效應

  導語:“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要想讓別人取得進步走向成功,就不能總盯著別人的錯誤。

  懷特·露絲有兩個姐姐,他們仨和父母相親相愛。

  那年夏天,三姐妹駕車起郊外旅遊。兩個姐姐已經有駕照,而且有比較豐富的駕駛經驗。但剛滿16歲的露絲則是新近剛獲得的駕照。

  大姐和二姐商量,在繁華的市區由他們兩人駕車,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就讓她練練手藝。到了郊外,露絲開著車,興奮得有說有笑,可能由於缺乏經驗而心慌,她本想在紅燈亮起來之前闖過路口,但卻沒有如願,反而和一輛從側面駛過來的一輛大拖車相撞,大姐當場死亡,二姐頭部重傷,露絲也腿骨骨折。她的父母接到電話後,立刻趕到了醫院。露絲本以為父母會責怪她,但父母只是緊緊的抱著她和姐姐,熱淚縱橫。父母搽幹兩個女兒臉上的淚,開始談笑,像是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對於兩個倖存的女兒,尤其是露絲,父母始終溫言慈語。

  當時父母的行為真的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幾年過去了,露絲問父母,當時為什麼沒有教訓她,而事實上,姐姐正是死於她闖紅燈造成的車禍。

  父母只是淡淡地說:“你姐姐已經離開了,不論我們再說什麼或做什麼,都不能讓他起死回生,而你還有漫長的人生。如果我們責難你,你就會揹負‘造成姐姐死亡’的包袱,而你也會喪失一個完整、健康和美好的未來。”

  事後的責備並不是重要的,有時候它根本一點用處也沒有,最重要的是心靈和未來。只有不夠聰明的人才批評、指責和抱怨別人。懷特夫婦的善解人意在企業管理中也可以產生無往而不利的絕佳效果。

  事實上,一個企業管理層面的最大問題就是將不同文化背景、處於不同經濟地位、懷著不同目標的人組合在一起,共謀企業發展。如何使各類人員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形成一股合力,就是激勵藝術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出色的管理者並非是能時刻都能想出絕妙辦法的人,而是能營造出一種家的氛圍、激勵員工想出絕妙辦法的人。

  讓員工知道要做什麼,然後,放手讓他們去做。正是這種理念塑造了今天的惠普。惠普公司個階層員工總是表現出永無止境的精力和熱情,無論哪個部門的員工,在談論他們公司的產品質量,對其在該領域中取得的成績總是感到非常自豪。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往往非常注重對犯錯的下屬進行開導,他們會慎用批評、質問的語氣,不會死死地將自己的目光鎖定在下屬的錯誤上。就是連一向以節儉聞名於世的洛克菲勒都告訴世人,他的成功祕訣不完全只是依靠自己的“吝嗇”,更重要的是他從來不會在員工犯錯之後,只是盯著他們的錯誤加大指責。他的一位生意合夥人愛德華·貝佛由於一時大意,在南美經營一樁生意時出了差錯,使公司在一夜之間損失近百萬美元。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貝佛一定會遭到洛克菲勒的責罵。但在事後,洛克菲勒只是對他說:“恭賀你保全了 我們全部投資的60%,棒極了,我們沒有辦法做到每次都這麼幸運。”

  身為管理者,無論下屬做對或做錯,都不能視而不見。因為你的成功時刻需要他們的支援和配合。如果下屬是千里馬,那麼你愚笨的駕馭可能使他們連普通的馬都趕不上。反之,你聰明的駕馭會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才智,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和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