暈輪效應有什麼作用

  導語: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成見效應”、“光暈現象”。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指人們對他人的認知判斷首先是根據個人的好惡得出的,然後再從這個判斷推論出認知物件的其他品質的現象。

  暈輪效應,又稱“成見效應”,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有時候暈輪效應會對人際關係產生積極效應,比如你對人誠懇,那麼即便你能力較差,別人對你也會非常信任,因為對方只看見你的誠懇。

  案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當我們看到某個明星在媒體上爆出一些醜聞時總是很驚訝,而事實上我們心中這個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銀幕或媒體上展現給我們的那圈“月暈”,它真實地人格我們是不得而知的,僅僅是推斷的。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以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班級的學生分別做了一個試驗。上課之前,實驗者向學生宣佈,臨時請一位研究生來代課。接著告知學生有關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況。其中,向一個班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具有熱情、勤奮、務實、果斷等項品質、向另一班學生介紹的資訊除了將“熱情”換成了“冷漠”之外,其餘各項都相同。而學生們並不知道。兩種介紹間的差別是:下課之後,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卻敬而遠之,冷談迴避。可見,僅介紹中的一詞之別,竟會影響到整體的印象。學生們戴著這種有色鏡去觀察代課者,而這位研究生就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暈輪。

  在上世紀70年代,著名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Nisbett也論證了“光環效應”這個案例。Nisbett和Wilson希望調查聽課的學生是如何評判講師的***Nisbett和Wilson, 1977***。學生們被告知這是一項對於評價老師的研究。他們還特別被告知,實驗對於不同的評價是否依賴於學生和某一講師接觸的多少感興趣。這純粹是一個謊言。 實際上學生們被分為兩組,他們會分別看兩段關於同一位講師的不同視訊。而這位講師正好有很重的比利時口音***這和實驗室是很有關的***。其中一組學生這位講師和藹而友好地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第二組學生同一位講師用冷酷而疏遠的語氣回答了同樣的問題。實驗讓我們明確,到底哪一種人格更討人喜歡是十分明顯的。在其中一種人格中講師顯得熱愛教學和學生,而在另一種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完全不喜愛教學的權威人物。

  在每組學生看完視訊之後,他們被要求給這位教師的外表、特殊語言習慣,甚至還有他的口音***特殊語言習慣在兩段視訊中是一樣的***打分。與光環效應相一致,看到講師“和藹”形象的學生認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語言習慣更令人喜愛,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這並不奇怪,因為它支援了之前關於光環效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