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是如何形成的_雷形成的原因

  雷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天空中帶不同電的雲,相互接近時,產生的一種大規模的放電現象。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雷是怎麼形成的。

  雷的形成原因

  閃電,是空氣被巨大的電壓擊穿後產生的電火花。洶湧的電流劇烈地加熱臨近的空氣,使它一瞬間的溫度高達15000—20000℃,因而造成臨近空氣急劇膨脹,臨近的氣壓可瞬間增至一百個大氣壓以上。緊接著,又發生迅速冷卻,空氣很快收縮,壓力減低。這一驟脹驟縮的過程都發生在千分之幾秒的短暫時間內,併產生強有力的衝擊波向四面八方擴散。在閃電發生後0.1—0.3秒,空氣衝擊波演變成聲波,這就是我們聽見的雷聲。並且,隨著聲波不斷地向外擴散,能量衰減越來越多,雷聲也變得越來越沉悶。

  由此可知,雷是被閃電加熱的空氣引起的。而雷聲會持續數秒的根本原因在於閃電並非始於一個點,而是發生於很大的一片範圍內,閃電當中每一處光源也都可被視為一處聲音源。比如撕裂天空的閃電,它的實際空間跨度很可能是幾萬米甚至更大。

  既然已經清楚了產生雷聲的機理,那麼我們再來看一看,為什麼有的雷聲短暫而響亮,而有的雷聲沉悶冗長呢?

  人們常說的炸雷,一般是距觀測者很近的雲對地閃電所發出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觀測者在見到閃電之後,幾乎立即就聽到雷聲;有時甚至在閃電同時即聽見雷聲。因為閃電就在觀測者附近,它所產生的爆炸波還來不及演變成普通聲波,所以聽起來猶如爆炸聲一般。

  如果雲中閃電時,雷聲在雲裡面多次反射,在爆炸波分解時,又產生許多頻率不同的聲波,它們互相干擾,使人們聽起來感到聲音沉悶,這就是我們聽到的悶雷。一般說來,悶雷的響度比炸雷來得小,也沒有炸雷那麼嚇人。

  拉磨雷是長時間的悶雷。雷聲拖長的原因主要是聲波在雲內的多次反射以及遠近高低不同的多次閃電所產生的效果。此外聲波遇到山峰、建築物或地面時,也產生反射。有的聲波要經過多次反射。這多次反射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間隔內先後傳入我們的耳朵。這時,我們聽起來,就覺得雷聲沉悶而悠長,有如拉磨之感。

  雷電小知識

  ①在打雷下雨時,嚴禁在山頂或者高丘地帶停留,更要切忌繼續蹬往高處觀賞雨景,不能在大樹下、電線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曠的田野裡,應儘快躲在低窪處,或儘可能找房層或乾燥的洞穴躲避。

  ②雷雨天氣時,不要用金屬柄雨傘,摘下金屬架眼鏡、手錶、褲帶,若是騎車旅遊要儘快離開自行車,亦應遠離其它金屬製物體,以免產生導電而被雷電擊中。

  ③在雷雨天氣,不要去江、河、湖邊游泳、划船、垂釣等。

  ④在電閃雷鳴、風雨交加之時,若旅遊者在旅店休息,應立即關掉室內的電視機、收錄機、音響、空調機等電器,以避免產生導電。打雷時,在房間的正中央較為安全,切忌停留在電燈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牆壁邊、門窗邊,以避免在打雷時產生感應電而致意外。

  ⑤當發生雷擊時,旅伴應立即將病人送往醫院。如果當時呼吸、心跳已經停止,應立即就地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積極進行現場搶救。千萬不可因急著運送去醫院而不作搶救,否則會貽誤病機而致病 死亡。有時候,還應在送往醫院的途中繼續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摩。此外,要注意給病人保溫。若有狂躁不安、痙攣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狀時,還要為其作頭部冷敷。對電灼傷的區域性,在急救條件下,只需保持乾燥或包紮即可。

  ⑥雷雨天氣發生時,即使在安裝了避雷針的情況下,也應該迅速拔掉室內電視、電冰箱以及天線電源的插頭,防止空間電磁波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此外,從電閃雷鳴的形成和發生過程來看,空曠場地上、建築物頂上、高大樹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溼地區是雷擊事故多發區。

  ⑦在室外,要考慮到雷電活動區域,看雷電活動遠近,一般是聽雷聲就能判斷出遠近,不要躲到避雷針和大樹下面。在空曠的地方不要打雨傘,因為雨傘有針尖,電場強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曠地方打手機。要蹲下來,兩腳併攏。

  ⑧如遇雷雨天氣,最好躲入一棟裝有金屬門窗或設有避雷針的建築物內。一輛金屬車身的汽車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這些建築物或汽車被雷擊中,它們的金屬構架或避雷裝置或金屬本身會將閃電電流匯入地下。

  雷電注意事項

  1.應該留在室內,並關好門窗;室外工作者應儘快躲入室內。

  2.不宜使用防雷措施不足的電器,不用水龍頭。

  3.切勿接觸天線、水管、鐵絲網、金屬門窗、建築物外牆、遠離電線等帶電裝置或其他類似金屬裝置。

  4.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

  5.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活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

  6.切勿站于山頂、樓頂或其他近導電性高的物體。

  7.切勿處理開口容器盛載的易燃物品。

  8.在曠野應遠離樹木和桅杆,至少離樹5米遠。

  9.在空曠地不宜打傘,不宜把羽毛球拍等扛在肩。

  10.不宜開摩托、騎單車。

  11.雷雨時若頭髮豎起,應蹲下,雙腳併攏,減小跨步電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