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由什麼形成的

  國際能源署預計美國在2020年貨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油國,在2012至2018年間,北美石油平均日產量將增長390萬桶,佔同期非歐佩克石油生產國新增產量部分的一半還多。不過石油怎麼形成的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石油的形成: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範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巖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巖,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巖層構造。

  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這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誌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援。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石油的使用歷程:

  早在公元前10世紀之前,古埃及、古巴比倫和印度等文明古國已經採集天然瀝青,用於建築、防腐、粘合、裝飾、製藥,古埃及人甚至能估算油苗中滲出石油的數量。楔形文字中也有關於在死海沿岸採集天然石油的記載。“它粘結起傑里科和巴比倫的高牆,諾亞方舟和摩西的筐簍可能按當時的習慣用瀝青砌縫防水”。

  公元5世紀,在波斯帝國的首都蘇薩***Susa***附近出現了人類用手工挖成的石油井。最早把石油用於戰爭也在中東。《石油、金錢、權力》一書中說,荷馬的名著《伊里亞特》中敘述了“特洛伊人不停地將火投上快船,那船登時升起難以撲滅的火焰”。當波斯國王塞琉斯準備奪取巴比倫時,有人提醒他巴比倫人有可能進行巷戰。塞琉斯說可以用火攻。“我們有許多瀝青和碎麻,可以很快把火引向四處,那些在房頂上的人要麼迅速離開,要麼被火吞噬。”

  公元7世紀,拜占庭人用原油和石灰混合,點燃後用弓箭遠射,或用手投擲,以攻擊敵人的船隻。亞塞拜然的巴庫地區有豐富的油苗和氣苗。這裡的居民很早就從油苗處採集原油作為燃料,也用於醫治駱駝的面板病。1937年,這裡有52個人工挖的採油坑,1827年增加到82個,不過產量很小。

  歐洲從德國的巴伐利亞、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波河河谷,到波蘭的加利西亞、羅馬尼亞,中世紀以來,人們就有關於石油從地面滲出的記載。並且把原油當作“萬能藥”。加利西亞、羅馬尼亞等地的農民,早就挖井採油。最早從原油中提煉出煤油用作照明的不是美國人,而是歐洲人。19世紀40-50年代,利沃夫的一位藥劑師在一位鐵匠幫助下,做出了煤油燈。1854年,燈用煤油已經成為維也納市場上的商品。1859年,歐洲開採了36000桶原油,主要產自加利西亞和羅馬尼亞。

  中國宋朝的的沈括在書中讀到過“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這句話,覺得很奇怪,“水”怎麼可能燃燒呢?他決定進行實地考察。考察中,沈括發現了一種褐色液體,當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燒火做飯,點燈和取暖。沈括弄清楚這種液體的性質和用途,給它取了一個新名字,叫石油。並動員老百姓推廣使用,從而減少砍伐樹木。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記》中寫道:“鄜、延境內有石油……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甚黑……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餘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沈括發現了石油,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是非常難得的。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現在的陝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裡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後,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採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於267年***、《水經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鬆墨不及也”。沈括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已經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說明約800年前,陝北已經正式手工挖井採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面板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石油產品:

  石油燃料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範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潤滑油和潤滑脂

  潤滑油和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並節省動力。它們的數量只佔全部石油產品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

  瀝青和石油焦

  它們是從生產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其產量約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幾。

  溶溶劑和石油化工產品

  後者是有機合成工業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

 

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