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歷險記主要內容概括

  《湯姆·索亞歷險記》說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上半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普通小鎮上。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湯姆索亞歷險記主要內容,供大家閱讀!

  湯姆索亞歷險記主要內容

  主人公湯姆·索亞天真活潑、敢於探險、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縛個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幹一番英雄事業。小說的時代在南北戰爭前,寫的雖是聖彼得堡小鎮,但該鎮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當時美國社會的縮影。小說通過主人公的冒險經歷,對美國虛偽庸俗的社會習俗、偽善的宗教儀式和刻板陳腐的學校教育進行了諷刺和批判,以歡快的筆調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靈。《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敏銳觀察,一躍成為最偉大的兒童文學作品,也是一首美國“黃金時代”的田園牧歌。

  湯姆索亞歷險記後世影響

  《湯姆·索亞歷險記》自出版以來,就廣受追捧,是史上最經典的歷險記之一。該書大獲成功之後,馬克·吐溫又創作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1883年***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年***,被後人推崇為“密西西比河三部曲”,還原了19世紀中後期最真實的美國社會。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主人公正是《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哈克貝利·費恩”,因此也被認為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續篇。

  本書的姊妹篇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被選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7課***只選入了梗概和精彩片段***、蘇教版初中7年級上冊課本和川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32課,受到廣大學生及讀者的歡迎。

  湯姆索亞歷險記寫作背景

  19世紀70年代,美國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時期。龐大的、機器轟鳴的工廠的出現,集體化的大生產組合以及大刀闊斧的進取精神促使了美國工業的突飛猛進,使得以往平靜而又無多少競爭的年代裡蔚然成風的禮貌行為和道德涵養準則逐漸失去了棲身之地。因此,對維多利亞時代的溫文爾雅的摒棄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南北戰爭,它像一種催化劑,在摧毀了奴隸制的同時,也加速了維多利亞社會結構的崩潰過程,把年輕人推進向傳統宣戰的潮流,使他們體內潛藏已久的被壓抑的暴力進發出來,去摧毀那個不合適宜的19世紀社會。

  馬克·吐溫就是在這個大歷史背景下創作《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因此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他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經歷濃縮進了這部小說,但又注入了他自己的思想和時代縮影,使它脫離了一般庸俗的兒童回憶格調,讓它充滿了時代的活力。

  馬克·吐溫曾在《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序言中寫道:“這本書裡所描繪的冒險故事大多都實有其事,其中的一兩件是我的親身經歷,其餘的是我兒時夥伴們的故事。” 正如作者所說,《湯姆·索亞歷險記》是作者童年的縮影,而故事中那些迷戀財富的貪婪惡人們的行徑,更是當時美國社會的一場真實寫照。看似風平浪靜的小鎮,其實暗藏貪婪的陰謀,當時的美國社會正值資本暴漲時期,瘋狂地追逐財富已成整個美國社會不可遏制的風氣。故事中的湯姆·索亞,調皮搗蛋,不受拘束,似乎對闖禍獨有天賦,但是這正是人類心底渴望自由的童真可愛一面。馬克·吐溫用一個孩子的視角敲響了不擇手段地追逐名利的浮誇社會的警鐘。

  湯姆索亞歷險記人物介紹

  湯姆·索亞

  全名托馬斯·索亞,本小說的主人公。他是個聰明愛動又調皮搗蛋的孩子,姨媽罰他星期六不能去玩而是刷牆,他卻會忽悠別人說刷牆是件很好玩兒的事兒,讓其他孩子搶著為他刷牆。湯姆骨子裡具有冒險風格,他會約上小夥伴們去做海盜。湯姆也足智多謀,他和哈克一起破壞了殺人犯喬埃的陰謀,最終讓壞人惡有惡報。

  哈克貝利·費恩

  聖彼得斯堡鎮上公認的“野孩子”,他的父親是個酒鬼,不會照顧哈克。但是哈克卻心地純良,他不受約束是一個自由自在的流浪兒;湯姆與他關係要好,把他當作知心朋友,後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婦一命而被寡婦收養。

  波莉姨媽

  湯姆的姨媽,心地善良的老太太,平時戴個老花鏡,但是看人的時候喜歡從鏡框上看,不通過眼鏡看人。對於湯姆要求嚴格,一心想把湯姆教導成有禮貌,有教養的好孩子。

  莫夫·波特

  一個“酒鬼”,為了掙錢買酒喝而去幫年輕的魯濱遜醫生盜墓,結果被同夥印第安·喬伊陷害,被誣陷為殺人凶手,後由於湯姆的勇敢作證才得以洗脫罪名。

  印江·喬伊

  印第安人,陰險狡詐,在與莫夫·波特一起幫魯濱孫醫生盜墓時殺死了醫生,並把罪名嫁禍給了莫夫·波特,但最終因貪財而餓死在山洞裡。

  貝基·撒切爾

  撒切爾法官的女兒,活潑可愛,湯姆的意中人,湯姆在見到她第一眼時就“愛”上了她。她有一雙藍眼睛漂亮迷人,一頭金髮編成兩條長長的辮子,上穿白色襯衫,下穿繡花燈籠褲。

  喬伊·哈波

  湯姆最好的玩伴,知己,與湯姆、哈克貝利·芬一起在傑克遜島上度過了一段他們一心向往的海盜生活。

  湯姆索亞歷險記作品思想

  《湯姆·索亞歷險記》標誌著馬克·吐溫的現實主義創作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本書以歡快的筆墨描寫了少年兒童自由活潑的心理,並以其與小市民庸俗保守的生活加以對照,突出了那種生活的枯燥與沉悶。湯姆淘氣活潑,富於幻想有正義感,為了擺脫現實的種種束縛,充分享受自由的樂趣,打算外出去冒險。所有這一切都與資本主義的生活環境相牴觸,為世俗的道德和教會的戒律所不容。總的來說,揭露美國地方生活的停滯庸俗及宗教的偽善是小說的主要思想內容。

  湯姆絕不僅僅是一個逗人發笑的頑童,作為馬克·吐溫用來顛覆當時流行的說教式的兒童文學作品的一個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會的道德標準。比如,他蔑視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即便是他的種種惡作劇和冒險,如果細細追究起來,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渴望別人承認,要成為一個英雄。

  這本書爭議最大的是結尾。因為在故事最後,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湯姆居然妥協了,被一直渴望逃離的所謂文明社會收編了,和大人站到了一起,不但自己成為了一個好市民,還把逃走的哈克貝利找了回來,規勸他做一個體麵人,接受那個有錢寡婦的收養,不然連他湯姆自己都會被人瞧不起。這,顯然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然而,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湯姆的這種變化,這本書的原版編者約翰·C.葛伯就指出:“作品其實是對成長程序的一種嘲諷性的說明,因為湯姆最後更接近於聖彼得堡的成人,這些成人往好裡說是虔誠而善感﹔往壞裡說則遇事不能容忍,生性殘酷。馬克·吐溫很可能是想提醒讀者:人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往往越來越看重社會習俗和社會的讚許與否,越來越喪失我們對個人自由的熱愛。”

  在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湯姆內心桀驁不馴、行為頑皮乖張。但在公眾面前,他有時卻試圖顯得乖巧規矩。在主日學校的課堂上,他因為某些特質的欠缺或者是用心不足,在背誦《聖經》這個專案上遠遠地落後於其他所有孩童,但他卻憑藉物物交換的方式,得來了可資證明自身勤奮和聰明的小票,並在眾人矚目的情況下換來了獎品。這值得我們深思,為什麼他痛根讀書和背誦,痛恨主日學校,卻又願意挖空心思,甚至不借捨棄自己的許多“寶貝”,只為換取那些只有通過他所痛根的讀書和背誦才能得到的小票,只為得到他所痛恨的主日學校頒發的獎品?湯姆真的只是為了得到那本作為獎品的《聖經》嗎?顯然不是。此時的獎品更多的是一個符號,一個代表了勤奮、聰明、耐心、虔誠、榮耀的符號,代表了社會規範的一種承認。當湯姆登臺接受獎勵,和代表了社會規範的法官和其它大人物一起時,這種承認在當時當地換來了人們的豔羨、其它男孩子咬牙切齒的嫉妒、湯姆熱切要給他心儀的女孩展示的地位。他被社會規範定義為了高於其他孩童的孩童,得到了超過旁人的社會認同感,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個人的虛榮心。他對社會規範的承認是他受到社會認可的前提條件,即使湯姆欺騙、玩弄社會規範,他也不能、也不願背離社會規範。

  馬克·吐溫在這部經典作品中,通過湯姆和其歷險經歷,展示了他對所處時代虛偽庸俗的社會規範的矛盾態度,一方面對其深惡痛絕,不吝辛辣諷刺,想要反抗擺脫,一方面對其無所不在的強大力量和重要性有著透徹深刻而又無可奈何的認識。作為一個作家,本人內心的矛盾和好扎,不可避免地要反映到他的作品中去。


湯姆索亞歷險記主要內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