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樹病毒是怎麼形成的

  “熒光海灘”是一種現象,現象由發光浮游生物形成,這一現象是在馬爾地夫蜜月旅行的Will Ho意外在海邊發現的。波多黎各、澳大利亞和馬爾地夫等地都曾經出現過。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熒光海灘的相關知識。

  熒光海灘是怎麼形成的:

  海洋生物學家喬治·裡巴斯***Jorge Ribas***介紹,這些美麗的“光點”學名是多邊舌甲藻*** Lingulodinium polyedrum***;還有一種會發光的是非植物非動物的鞭毛藻***dinoflagellate***,類似於細菌的單細胞微生物;當受到海浪拍打等外力壓迫時,它們就會像螢火蟲一樣發出亮光。

  在“熒光海灘”的製造工程中,甲藻類可以算是最為常見的“熒光造型師”了。甲藻是一類非常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它的很多特徵介於屬於原核生物的細菌和屬於真核生物的原生生物之間,所以目前對其分類地位的討論還很激烈。它的重要特徵是軀體通常被纖維素質的甲板覆蓋,在甲板間形成的溝裡有2-3條鞭毛,依靠這些鞭毛甲藻得以在水中游動和攝取食物。

  甲藻中最為著名的發光者,可以算是夜光蟲***Noctiluca scintillans***了。之所以以“蟲”命名,是因為夜光蟲是甲藻中的異類:它沒有甲板,通常缺乏葉綠體,而且體型也夠大——直徑最大可以達到2毫米,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個小氣球似的漂浮在水中。所以很長時間以來人們將它歸為一種鞭毛蟲,直到最近才將它歸為廣義的甲藻類群之中。夜光蟲的得名來自於其能夠發光的特性——當它周圍海水被攪動時,它就會由於刺激而發出藍光,當大群夜光蟲被驚擾之時,海面上就出現大片粼粼的藍光,因此也有“海火”之稱。

  分佈範圍

  熒光海灘全世界有六個地方出現熒光海灘,三個在波多黎各,兩個在澳大利亞,一個在馬爾地夫,最著名的就是波多黎各Vieque島。[2]

  2014年4月,在遼寧大連大黑石浴場旁也驚現這一世界奇觀“熒光海灘”!每到夜晚,大連甘井子區大黑石浴場附近就會出現大片藍色發光海水,遠遠望去,猶如藍色星河墜落人間。

  2014年5月31日晚上,市民王先生在秦皇島海港區東山浴場見到了“熒光海”奇景。”海水在夜間發出藍色熒光。

  珠海藍色熒光海灘2015年1月12日晚,,眾多當地居民齊聚在珠海銀坑附近海灘,圍觀此間出現“藍色熒光海灘”。當晚九點多,藍色熒光主要集中在沿著沙灘的岸邊,一些好奇的觀眾拾起石塊丟進海水中,海面立即綻放一朵朵湛藍色的浪花,而在一些溼漉漉的沙灘上踩上一腳,還會呈現藍光腳印。

  相關閱讀:

  發光水母

  發光水母中最為有名的莫過於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Aequorea victoria***了。它的傘蓋不大,其下一百餘條放射狀的輻管讓它有了“多管”之名。而發光之名,則是來源於在受到碰觸之後,會在傘緣發出暗綠色熒光的特點。

  會發光並非讓它出名的原因。畢竟還有像夜光游水母***Pelagia noctiluca***之類體型更大、群體數量更多的發光水母。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之所以名聲赫赫,其實是沾了分子生物學家的光——2008年,生物化學家錢永健、下村脩因和馬丁•查爾菲三人所獲得的諾貝爾化學獎,就是因為對來自於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的綠色熒光蛋白進行的研究而授予的。而這種蛋白質,現在成為了生物和醫藥行業應用最多的熒游標記之一。

  這兩種水母大多數時間都飄蕩在海水的中上層。在大發生之時如果被衝上海灘,那的確也是一大美景。如果願意向深海進發,那裡則是多種會發光的櫛水母的天下。櫛水母雖然也帶了“水母”二字,但是它相比我們通常所見的水母結構更復雜,形態也更多樣,有樽形、鐘形甚至帶型的。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表面有若干條帶纖毛的條帶,“櫛”正是形容這一特徵的。大多數櫛水母都會發光,而且這些光芒會沿著身體有規則的移動和變化。遺憾的是櫛水母大多獨來獨往,不形成大的叢集,而且很少會遊動到沿岸地區,因此很難在海灘上看到它們形成的大片熒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