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低燒的原因及危害有什麼

  低燒是指體溫在37.3℃~38℃。長期低燒是指持續發燒兩週以上,但是不包括間斷髮燒。下面給大家分析幼兒低燒的原因,希望能幫到大家。

  幼兒低燒的原因

  “傷食低熱”是指患兒因飲食或乳食過量而出現胃腸功能障礙和積滯不化。常表現為低熱不退、厭食、嘔吐等症狀。

  “病後低熱”是指小兒在患麻疹、白喉、百日咳、菌痢、乙型腦炎等傳染病後,由於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導致低熱不退。

  “感染性低熱”是指因慢性感染引起的長期低熱,最常見的是肺結核,其次有慢性扁桃體炎、中耳炎、鼻竇炎、泌尿系統感染等。

  “暑熱症”是指在炎熱夏季,嬰幼兒由於體溫調節功能差而出現的低熱,表現為口渴多飲、多尿、少汗等症狀。一般來說,隨著氣溫下降,低熱可逐漸消退。

  幼兒低燒怎麼辦

  1、使用冷水枕:肛溫38℃以上可使用冷水枕,乃利用較低的溫度作區域性散熱。現在市面上的軟冷水枕甚為方便,冷度也不會太冷,較大幼兒及兒童可用。

  但是不建議用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為嬰兒不易轉動身體,會造成區域性過冷而凍傷或導致體溫過低。

  2、適當增減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畏寒***,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3、冷敷法:這個方法簡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額,毛巾變熱後再用冷水浸後重新敷用。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較用冷毛巾敷前額要好。

  4、全身溫水拭浴或泡澡:將寶寶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如此可使寶寶面板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每次泡澡約10~15分鐘,約4~6小時一次。

  5、溫酒精拭浴:酒精擦浴將70%酒精兌自來水1/1,或75%酒精兌水1/2,亦可用二鍋頭酒兌水1/4,放在一個小碗中。擦浴時將門窗關好,用紗布或柔軟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兒手心、腳心、腋窩和上臂內側、前胸和大腿根部。稀釋後的水溫約為37~40℃,再擦拭四肢及背部;若直接用酒精擦拭,會讓小朋友覺得很冷,很不舒服,甚至抽搐。

  擦拭後可用浴巾蓋一下身體,等5~10分鐘,酒精蒸發得差不多的時候,體內的血液迴圈到了身體表面,又使面板變熱時,就可以再重複第二次,如此重複三次左右,體內外的溫度可迅速下降。由於退燒速度較快,此方法適合1歲以上之幼童,且超過40℃以上不易退之高燒使用。

  6、以涼毛巾擦拭:用稍涼的毛巾***約25度***在額頭、臉上擦拭。

  7、多喝水:有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流失的水份。

  幼兒低燒的危害

  夏季引發的兒童低燒的疾病有很多,如最常見的感冒、傷風、消化不良等皆會引起兒童低燒不退,另外各種炎症也是兒童低燒不退的重要因素。兒童發生低燒時,通常表現為:食慾改變、身體乏力、盜汗、面部潮紅、手足心熱、咳嗽、尿頻、尿痛、關節疼痛、便祕、神萎等。家長可根據以上症狀初步判斷兒童是否發生低燒疾病。

  孩子發燒時,家長的頭腦需要沉著冷靜,不要驚慌失措胡亂處理。首先確定兒童表現的症狀,而後檢視家中是否存有兒童類退燒藥品,在退燒的同時,治療並預防小兒感冒。同時使用物理降溫法為兒童降低體熱,如使用涼毛巾敷前額,或在頭頸部加冰袋,也可用酒精擦浴患兒的頭部、胸部、四肢、手掌等處,以此快速為患兒降低身體熱量,為藥物治療帶來很好的輔助作用。

  如果不知道患兒病因,切勿亂下結論,應在為患兒服用專業退燒藥後,儘快到醫院確診病情,以免患兒產生炎症。若醫生確診患兒病情及病因後,需按時用藥,因為中途停藥會影響療效,使得病菌對藥品產生相對抗性,嚴重時有可能導致病菌變異,致使患兒疾病加深。

  >>>下一頁更多精彩“發燒退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