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失靈的原因分析_市場失靈原因有哪些

  市場失靈是公共經濟學邏輯起點,人們在談論市場失靈的原因時,不客氣地說,似乎目前對問題的討論還沒有取得一致看法。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市場失靈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歡!

        市場失靈的原因

  ***1***市場機制的侷限性

  這表現為在具備所有理想條件和市場機制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市場對某些經濟活動仍然無能為力。如人們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外部性的存在等現象,市場機制的作用不大。由於市場機制存在極限,其作用範圍在客觀上受到限制,這就決定了市場失靈的存在。這是市場機制自身無法完全克服的。

  ***2***市場的不完全性

  根據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只有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資源配置才可以達到最優配置。但在現實生活中,市場機制有偏差,不是完全競爭狀態。這就破壞了市場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資源配置偏離最優狀態,出現市場失靈。由於不完全性產生的市場失靈也稱為市場缺陷。西方經濟學認為,造成市場不完全性的原因有: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過於理想,現實市場根本不能具備和達到要求的條件;現實市場隨著社會化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遠離了完全競爭市場,破壞了完全競爭市場所要求的條件,造成了市場的不完全性。

  ***3***市場本身的不完善性

  這主要表現為:一是市場不夠發達;二是市場在執行中出現功能障礙。市場不夠發達必然使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從而出現失靈。市場不夠發達的原因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化、商品化和貨幣化水平低。市場在執行中出現功能障礙的情況有企業相互勾結形成壟斷,企業用不正當手段謀取暴利,破壞經濟秩序。在這種情況下,政府要制定和實施反壟斷法規。

  大家知道,一個問題形成的原因和這個問題的表現是不同層次的。深層次是原因,表層次的是表現,而問題本身居於其中,也就是說這是三個層次上的問題。學術界多數人將三個層次問題混為一談,更有甚者把表層次問題等同於深層次問題,這其實是不正確的。下面我想就這個問題做一點工作,主要是理清楚討論為個問題的思路。

  1、市場失靈概念界定

  我們前面將市場失靈界定為兩層含義:第一,市場機制本身對於資源配置可能是缺乏效率的,這是本來意義上的市場失靈,被稱之為狹義的市場失靈;第二,市場機制有其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是被擴充套件了的市場失靈,被稱之為廣義的市場失靈。我們就從這兩層含義中去尋找造成市場失靈的原因。

  我覺得有句話很重要:“要理解‘市場失靈’的最好辦法是先理解‘市場成功’——即集聚理想化的競爭市場使資源均衡配置達到帕累託***Pareto***最優狀態的能力。”現實世界中的市場失靈,就是因市場缺陷而引起的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即資源配置達不到帕累託效率的狀態。它有兩種情況:一是市場機制無法將社會資源予以有效配置;二是市場經濟無法解決效率以外的非經濟目標。所以我大膽地感覺到,市場失靈的原因是市場本身的缺陷。當然這不是我自己發現的,學者謝羅奇在他的《市場失靈與政府治理一一政府經濟職能與行為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一書中,對市場失靈描述為“由於市場內在功能性缺陷或外部條件的缺陷,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方面出現運轉失靈的現象”。

  2、市場缺陷導致市場失靈

  ***1***由於市場內在功能性缺陷不符合完全競爭條件產生的市場失靈。這種失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外部效應。市場機制無法補償和糾正經濟外在效應所謂外在效應是指“單個的生產決策或消費決策直接地影響了他人的生產或消費,其過程不是通過市場”。也就是說,外在效應是獨立於市場機制之外的客觀存在,它不能通過市場機制自動削弱或消除,往往需要藉助市場機制之外的力量予以校正和彌補。顯然,經濟外在效應意味著有些市場主體可以無償地取得外部經濟性,而有些當事人蒙受外部不經濟性造成的損失卻得不到補償。前者常見於經濟生活中的“搭便車”現象,即消費公共教育、公用基礎設施、國防建設等公共產品而不分擔其成本,後者如工廠排放汙染物會對附近居民或者企業造成損失,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來和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以及司空見慣的隨處抽菸等。這類外在效應和搭便車一般不可能通過市場價格表現出來,當然也就無法通過市場交換的途徑加以糾正。通過意識形態信念和道德教育固然能夠使之弱化,但作用有限。

  一是公共產品。市場機制無力於組織與實現公共產品的供給所謂公共產品,是指那些能夠同時供許多人共同享用的產品和勞務,並且供給它的成本與享用它的效果,並不隨用它的人數規模的變化而變化,如公共設施、環境保護、文化科學教育、醫藥、衛生、外交、國防等。公共產品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對抗性特徵,一個人對公共產品的消費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產品的減少,只要有公共產品的存在,大家都可以消費。這樣一方面公共產品的供給需要成本,而這成本應由受益者來分攤,但另一方面,“它一旦被生產出來,生產者就無法決策誰來得到它”,即公共產品的供給一經形成,就無法排斥不為其付費的消費者,於是會產生經濟外在性和“搭便車”現象。從而人人都想“搭便車”而不為其買單。而缺乏必要的公共產品,就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客觀需要,大大降低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

  ***2***由於市場外部條件的缺陷,使得巨集觀經濟目標難以實現,所以1977年,美國經濟學家加爾佈雷思***Galbraith***在《不確定的年代》中把“巨集觀經濟不穩定”、“微觀經濟無效率”、“社會不公平”看作是市場缺陷的三個重要表現。這裡的“微觀經濟無效率”顯然是由於市場內在功能性缺陷而形成的,但是巨集觀不穩定和社會不公平明顯這種市場失靈所涉及的問題已經不是市場機制本身缺乏效率的問題,而是市場機制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1985年,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Nordhaus***在《經濟學》第12版中認為“市場經濟有時會產生難以接受的收入和財富的不平等、商業週期和低經濟增長等巨集觀經濟問題”。1992年科勒在《經濟學》教科書中把市場失靈描述為:“市場經濟顯示出被叫做市場失靈的若干典型的缺點……這些缺點的任何一張清單都必定包括無效率、不公平和不穩定。”

  3、對市場失靈原因的分析還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關於理性人假設的認識。不管什麼樣的經濟模式,人都是主體和中心因素。西方經濟學家在理論分析中一般把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視為理性人。這種理性人都充分理智,既不會感情用事,也不輕信盲從,而且精於判斷和計算,其行為符合始終如一的偏好原則。然而在實際市場活動中,經濟活動主體的素質、觀念、行為都存在著重大差異。

  ***2***關於一般均衡的認識。市場的總體均衡和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是建立在一系列理論假設條件之上的,然而在現實世界中這些假設並不總能成立。當這些假設不能成立時,關於自由的、不受約束的市場會產生有效率的結果的結論就站不住腳了。我們發現市場失靈了,我們必須正視存在缺乏效率和有很多弱點的市場。

  ***3***關於充分資訊的認識。完全競爭市場均假定個人和廠商對市場的瞭解具有完全的資訊。他們非常清楚地知道各種可供選擇的生產和消費機會,知道各種商品及它們的價格,這樣就不會發生不利的交易。

  市場失靈的表現

  1、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

  這是因為市場機制遵循的是資本與效率的原則。資本與效率的原則又存在著“馬太效應”。從市場機制自身作用看,這是屬於正常的經濟現象,資本擁有越多在競爭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與財富向資本與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資本家對其僱員的剝奪,使一些人更趨於貧困,造成了收入與財富分配的進一步拉大。這種拉大又會由於影響到消費水平而使市場相對縮小,進而影響到生產,制約社會經濟資源的充分利用,使社會經濟資源不能實現最大效用。

  2、外部負效應問題

  外部負效應是指某一主體在生產和消費活動的過程中,對其它主體造成的損害。外部負效應實際上是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成本外部化,但生產或消費單位為追求更多利潤或利差,會放任外部負效應的產生與蔓延。如化工廠,它的內在動因是賺錢,為了賺錢對企業來講最好是讓工廠排出的廢水不加處理而進入下水道、河流、江湖等,這樣就可減少治汙成本,增加企業利潤。從而對環境保護、其它企業的生產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社會若要治理,就會增加負擔。

  3、競爭失敗和市場壟斷的形成

  競爭是市場經濟中的動力機制。競爭是有條件的,一般來說競爭是在同一市場中的同類產品或可替代產品之間展開的。但一方面,由於分工的發展使產品之間的差異不斷拉大,資本規模擴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礙了資本的自由轉移和自由競爭。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壟斷的出現,減弱了競爭的程度,使競爭的作用下降。造成市場壟斷的主要因素。①技術進步;②市場擴大;③企業為獲得規模效應而進行的兼併。一旦企業獲利依賴於壟斷地位,競爭與技術進步就會受到抑制。

  4、失業問題

  失業是市場機制作用的主要後果,一方面從微觀看,當資本為追求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時,勞動力被機器排斥。另一方面從巨集觀看,市場經濟執行的週期變化,對勞動力需求的不穩定性,也需要有產業後備軍的存在,以滿足生產高漲時對新增勞動力的需要。勞動者的失業從巨集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滿足了市場機制執行的需要,但失業的存在不僅對社會與經濟的穩定不利,而且也不符合資本追求日益擴張的市場與消費的需要。

  5、區域經濟不協調問題

  市場機制的作用只會擴大地區之間的不平衡現象,一些經濟條件優越,發展起點較高的地區,發展也越有利。隨著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勞動力素質,管理水平等也會相對較高,可以支付給被利用的資源要素的價格也高,也就越能吸引優質的各種資源,以發展當地經濟。

  那些落後地區也會因經濟發展所必需的優質要素資源的流失而越發落後,區域經濟差距會拉大。再是因為不同地區有不同的利益,在不同地區使用自然資源過程中也會出相互損害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負外部效應:江河上游地區林木的過量開採,可能影響的是下游地區居民的安全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造成了區域間經濟發展的不協調與危害。

  6、公共產品供給不足

  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排它性和非競爭性的產品。所謂非排它性也就是一當這類產品被生產出來,生產者不能排除別人不支付價格的消費。因為這種排它,一方面在技術上做不到,另一方面卻使技術上能做到,但排它成本高於排它收益。所謂非競爭性是因為對生產者來說,多一個消費者,少一個消費者不會影響生產成本,即邊際消費成本為零。而對正在消費的消費者來說,只要不產生擁擠也就不會影響自己的消費水平。這類產品如國防、公安、航標燈、路燈、電視訊號接收等。所以這類產品又叫非盈利產品。從本質上講,生產公共產品與市場機制的作用是矛盾的,生產者是不會主動生產公共產品的。而公共產品是全社會成員所必須消費的產品,它的滿足狀況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這樣一來公共產品生產的滯後與社會成員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

  7、公共資源的過度使用

  有些生產主要依賴於公共資源,如漁民捕魚、牧民放牧。他們使用的就是以江湖河流這些公共資源為主要物件,這類資源既在技術上難以劃分歸屬,又在使用中不宜明晰歸屬。正因為這樣,由於生產者受市場機制追求最大化利潤的驅使,往往會對這些公共資源出現掠奪式使用,而不能給資源以休養生息。有時僅管使用者明白長遠利益的保障需要公共資源的合理使用,但因市場機制自身不能提供製度規範,又擔心其他使用者的過度使用,出現使用上的盲目競爭。


市場失靈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