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水體汙染的原因

  水體汙染不僅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影響人類的生活用水,還危害水生生物,破壞生態環境等。那麼,是什麼?水體汙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1.出廠水質是決定水質的主要因素。出廠水質雖然符合衛生標準,但仍含有微小的懸浮物,存在著餘氯和溶解氯、遊離碳酸、碳酸離子、硝酸離子等,以及水中鐵錳經加氯消毒氧化生成的鐵錳氧化物。這些物質積聚在管道內壁使管網水的濁度、色度、含鐵量、含錳量等高於出廠水。另外工業廢水排放越來越多,尤其是生活用水總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大部分城市特別是中小城市,沒有汙水處理廠,這使許多使用地表水做水源的水質直接受到汙染。與地表水相比,使用地下水做水源的相對較好一些,但由於近年來化學肥料及農藥的過度使用,使得有害物質滲入地下,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地下水質,以上這些因素都將直接影響出廠水質。

  2.管道材質的不同,對水質也有不同的影響。金屬管壁由於受到水的腐蝕性等原因,容易形成以氧化鐵為主的結垢。而且使用時間越長,結垢層越厚,增大了管道阻力,使管道中的微生物、有機物粘附在管道內壁,容易滋生厭氧菌,使細菌含量超標,對水質形成汙染。其它如水泥管內壁塗襯不光滑,也會出現類似情況。

  3.管道附屬設施和管道設計施工也會影響到水質。為了管網的正常執行,管網中需設定一定數量的控制閥門、洩水閥、消防栓等附屬設施,長期置於地下或露天,經常受到雨水或其他汙水的侵蝕,極易損壞。管網一旦失壓,會將附近地下汙水吸入管網,造成二次汙染。

  4.管道流速和管網壓力不穩也是影響水質的又一原因。管道中水的流速過低,或者管徑過粗而使用者很少,水在管道中的滯留時間過長,促使鐵、錳氧化沉積,越積越多,影響水質。在一定程度上會間接地對管網造成汙染,在用水高峰時使用太陽能,特別是高樓層使用者使用時,由於壓力低,太陽能可能不上水,反而會發生水倒流入管網現象。由於太陽能開口直接與大氣接觸,容易滋生細菌,這些水進入管網,勢必會對管網水質造成影響。

  水體汙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1、調整產業結構和佈局

  從安徽巢湖取的藍藻水樣***左***與飲用水對比中國產業結構和佈局狀況與中國水資源的空間分佈很不匹配。中國的主要農業灌溉區和需水工業大多集中於北方,而中國水資源分佈卻是南多北少,導致中國北方水環境嚴重惡化,因此,調整中國產業結構和佈局勢在必行。具體來說,一是在北方地區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儘量少建或不建能耗高、汙染重的產業;二是加強對老企業的改造和管理,降低其能耗和汙染;三是採取“分散集團“的產業佈局原則。

  2、建立水資源保護區

  為從整體上解決中國水環境惡化的問題,必須有計劃地建立不同型別和不同級別的水資源保護區,並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主要包括:

  A、流域水資源保護區;

  B、山區和平原水資源保護區;

  C、大型水利工程水資源保護區;

  D、重點城市水資源保護區。

  將各區內水資源的分配、水費、排汙費的收取、治汙資金的籌集有效地統一起來,就能夠實現從區域性到整體治理步驟的實現,從而解決中國水環境問題。

  3、治理與規劃

  由於水資源的再治理很困難,因此水環境的保護政策應當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方針。具體來說就是要將汙水處理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水環境的自淨能力,從根本上治理水環境。

  例如海河,由於降雨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枯水期和豐水期徑流相差十幾倍,而汙染主要集中在枯水期,汙徑比1994年曾經達到0.15,因此在其中上游修建一些水利工程設施,可調節徑流的年內分配,使水環境容量不至於在豐水期浪費而在枯水期又遠遠不足,增加河流的稀釋能力。

  4、建立體系

  原有的水淘汰管理體系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現象極為嚴重,水資源的使用和治理分家,利益與義務背離,造成用水的不管水、不治水局面。因此,應當及時改變原有的管理辦法,從部門內調整優化到跨部門的整體管理,逐步形成集開發、利用與保護、管理為一體的企業化管理體制。

  另外,也要改變原有的水資源無償使用的局面和觀念,明確水資源的產權,建立起一個合理的水資源價格體系,逐步推行排汙總量控制,應用市場機制,有償使用環境容量。

  ***1***減少和消除汙染源排放的廢水量。

  第一,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廢水排放量;

  第二,儘量採用重複用水及迴圈用水系統;

  第三,控制廢水中汙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

  第四,處理好城市垃圾與工業廢渣。

  ***2***全面規劃,合理佈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

  第一,在制定各種規劃時,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汙染要採取預防措施;

  第二,對水體汙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

  第三,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汙水任意排放,規定排放標準;

  第四,將同行業廢水集中處理,以減少汙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

  第五,有計劃地治理已被汙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準。

  第一,設立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水源;

  第二,頒佈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汙染的具體條例。